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正面临一场政治风暴。9月21日,菲律宾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腐败抗议,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处理防洪工程中的腐败丑闻,并呼吁马科斯政府下台。与此同时,总统府前发生了激烈骚乱,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警方逮捕了49人,约70名警员受伤。尽管警方宣称局势“已得到控制”,但这场混乱无疑突显了马科斯政权的脆弱。
这场抗议几乎在马科斯政府最脆弱时爆发。总统府前的街道被燃烧物覆盖,示威者用石块、瓶子和燃烧弹与警方对峙,警方动用了水炮和催泪弹来应对。数十万示威者高喊“还我们1.2万亿比索”的口号,要求追讨被挪用的公共资金。令人关注的是,在抗议爆发的当天,马科斯的行踪不明。
尽管政府宣称总统在府内,但没有任何公开行动表明他参与了应对或发表讲话。总统缺席,政权失去了领导力和信任。马科斯政府面临的主要危机源于防洪工程中的腐败。2022年马科斯上台时,虽然试图通过政策改革重塑形象,但公众始终未能对其建立起足够信任。特别是今年7月,台风“海燕”造成菲律宾多地水灾,原本应该有效防洪的防洪工程却没有发挥作用,或者根本没有施工。
8月,菲律宾审计委员会的报告揭露了防洪项目中的严重腐败:1.2万亿比索的预算中至少30%的资金被挪用,众多承包商伪造工程进度、虚报成本,甚至有些项目仅存在于文件上。这一丑闻令民众愤怒,尤其是在经济困境和日常困扰中,腐败问题显得尤为刺眼。
马科斯政府的反应更加火上浇油。尽管他承诺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并发布举报平台,但迄今只有三名低级官员因防洪腐败被停职,核心涉事人员依然未受到追究。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认为政府在敷衍应对,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除了国内危机,马科斯政府还面临外交压力。9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在离任时表示,希望中菲关系“重回正轨”。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平静,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外交含义。菲律宾在黄岩岛自然保护区设立问题上强烈抗议,并多次进行海上对抗,这让中菲关系进一步紧张。菲律宾不断挑衅中国,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目前,菲律宾的做法尚未到达中国降级外交关系的程度,但如果继续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加压,关系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黄溪连大使的离任成为了这一变化的信号,可能预示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降级。
尽管马科斯政府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例如宣传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南海演习,但这些外交行动并未能缓解国内的危机。民众更关心的是实质性的民生问题,而非外部军事合作。马科斯政府的外交策略并未能有效缓解经济困境和腐败丑闻带来的压力。
菲律宾军方虽然宣称对政府忠诚,但民众更关心的是“钱去哪了”和“洪水如何防”。马尼拉街头的抗议者明确表示,“英国航母来不来不重要,政府需要解决腐败问题”。这种强烈的国内诉求表明,马科斯的外部行动并未能缓解民众的困境,反而加深了政治裂痕。
随着抗议的加剧,马科斯的政权面临严峻考验。如果他无法迅速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恢复民众信任,马科斯政府的执政基础将更加脆弱。民众的抗议并非只是反腐,而是对政府治国能力的质疑。
在外交方面,马科斯可能试图通过继续挑衅中国,转移公众注意力,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菲律宾陷入更深的地缘政治困境。如果他继续采取这样的策略,菲律宾不仅会在外交上受到更大的压力,国内政局也可能进一步恶化。马科斯必须在国内外矛盾中找到平衡,否则他的政治生涯将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