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真的吗?”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会这样说?事实果真如此吗?相信不少朋友对此比较感兴趣。
近日,不少地区都在经历着持续的高温和干旱,比如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38-40度的高温已不罕见。
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40度左右的高温成为了近几天的“常客”,村里面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今年的大旱嗅到了涝害的味道。”
其实,“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并非一定是绝对规律,而是气候系统中一种自然的反应。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极端性加剧,不少地方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太正常的高温干旱,就是气候不稳定的表现。
干旱后涝灾的现象并不是固定的答案,许多因素(如地理条件、降水分布、风力、地形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干旱还是涝害,都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比如在高温干旱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田间农作物因缺水生长缓慢,导致叶子发黄、干枯,茎秆也因缺水而慢慢枯萎,严重的情况下,出现死苗无法正常生长。
今年的气候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年初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从拉尼娜状态转为中性,但海温波动依然存在。
如果副热带高压再次 “赖” 在北方不走,可能会导致北方干旱可能持续。一旦它突然南撤,南方又可能遭遇暴雨洪涝。
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深入来说,干旱并不必然会导致涝害,但是气候的剧烈波动确实可能产生极端天气。
比如在干旱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大量被蒸发,空气比较干燥,降水量较少导致水源枯竭。
相反的是,在气候系统的另一端,当空气中的湿度过高且气温剧烈波动时,暴雨也可能迅速形成,出现洪灾的几率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环流、风场、地形以及局部降水的分布会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这句老话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经验,而非科学规律。
简单来说,从地表看,持续干旱会让土壤彻底 “渴透”。举个例子,正常土壤像块海绵,能吸收雨水。
就像给干透的地面泼一盆水,水只会哗哗流走,留不下多少,反而容易冲垮田埂、漫过河道。
大家回想一下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入汛前先遇冬春连旱,到了6月,梅雨带在长江流域 “赖着不走”,降雨天数比常年多了一倍。
安徽、江西等地从“抗旱”紧急切换到“防汛”,部分地区 30 天降雨量超过往年半年总和,这个可以理解为“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但也有反例,比如2010年我国西南大旱,持续近半年,可旱情结束后,该区域并未出现大范围涝灾,反而因当年秋季台风活动少,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秋旱;
2018年北方黄淮地区夏季大旱,秋季降雨虽有增加,但因强度可控,也没形成涝灾。
综合上述内容,“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不是绝对的,大旱之后可能有涝,但不是必有的,换句话说,大旱是大涝的可能诱因,但不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