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母亲河——渭河

原文标题:《陕西省,离不开它了》

作者:真果少年糕

制图:果果 /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果果

黄河,中国人的母亲河。她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出发,跨越 5464 公里,最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汇入渤海。而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处的渭河,则是陕甘宁人的母亲河。

渭河差不了多少就可以把“几”字形封口了 ▼

渭河流域处在我国中心位置 ▼

渭河究竟长什么样?又是如何变得越来越清的呢?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清源河,流经黄土高原后进入天水盆地,后东出宝鸡市到渭河盆地,路过咸阳、西安、渭南等大城市后,最终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

上游的鸟鼠山更为人所知

再往南其实还有清源河 ▼

在很多人眼中,广阔的关中平原就是渭河流淌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渭河流域不仅包括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还包括陕北的延安市,甘肃省的定西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天水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等 84 个县(市、区)。

渭河滋养的不只是关中平原 ▼

与大多数河流成因相同,不断流淌的渭河也需要来自上游的动力。通过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保证水量足以补偿蒸发和渗漏造成的消耗后,最终形成河流。

目前,学界对于渭河的形成演化仍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渭河是黄河的“母亲河”,即在黄河没有出现前,渭河就已流向古三门湖。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渭河流域的形成与其地质基础和原始地貌间,存在重要联系。

矗立在两河交汇处的潼关,

大概也会好奇千年来黄河与渭河到底孰先出现呢?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渭河流域大部分属渭河盆地。该盆地地处板块系统相辐合地带。北临鄂尔多斯台地,南部是东秦岭造山带,西部与鄂尔多斯西南断裂系相连。发生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让渭河盆地断陷并向西部拓展。之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渭河盆地又向东进一步延伸至汾河盆地。

在随后几百万年的时间推移中,地质运动间歇性进行。当地壳上升时,水流侵蚀作用加剧,河流下切;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又常进行侧蚀和堆积,如此不断发育。

可以说,如今渭河流域的地貌,是由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的构造运动打下基础,后又经过气候变化,流水侵蚀以及人为影响后,所形成的黄河最大支流。

黄河最大支流也非一日形成也

如今的渭河流域面积超过 13.47 万平方公里,其水系呈羽毛状不对称状分布于关中大地上,南北两侧差异明显。

北侧支流明显以羽毛状从主干分流,

而南侧被秦岭阻挡 ▼

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北岸支流,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呈西北 — 东南向的树枝状水系分布,最终汇入黄河。其中,流域面积达 4.5 万平方公里的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第二大支流北洛河均发育在此侧。

泾河与渭河相汇处,颜色差距明显,

这即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

相对于北岸,渭河南岸支流就显得没那么“张扬”了。渭河南岸为陡峭的秦岭,支流短急呈梳妆水系分布,河床比降大,集水面积小。不过,就是这样源近流短的河水,却形成了如游龙般的“秦岭七十二峪”,成为三秦居民休养生息的好去处。另外,南侧最长支流,100 多公里的灞河,也成为西安市涵养生态的宝贵资源。

西安的城市发展,早就与灞河融为一体

从东西流向上看,渭河流域可被划分为三大段,即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全长 433.4km 的河源至宝鸡峡上游段;河道宽阔,水流分散,全长 176.6km 的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中游段;比降减小,河道淤积,全长 208km 的关中下游段。

把这三段相加,就是渭河流域干流总长 —— 仅 818km。这个长度与长江支流汉江(1577 km)、嘉陵江(1345km)相比,实在算不上大江大河。

虽是黄河第一支流

从河流长度来看并不突出

(下图为三江长度大致对比,非真实地理位置)▼

不过,不知是否是曾在中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沃野缔造出了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的原因,从古至今,渭河的“脾气”都不小。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洪涝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 206 年到 1949 年的两千多年间,共发生洪灾 1029 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会发生一次。这当中,尤以黄河最严重。据统计,黄河在历史上曾决口 1500 多次,平均每 3 年决口一次,每 100 年有一次大改道。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也很容易发生洪灾。在渭河中下游一带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十年九涝”,就是印证。

以黄河的体量,每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都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正常生活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

据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在 1532 年 —1949 年的 417 年间,共发生洪灾 135 次,平均每 3.2 年就发生一次。其中,发生在 1895 年洪灾,导致渭河主河槽向北偏移,南岸最大支流灞河入渭口向北延伸近 4250 米。

作为一条靠雨水补给的多沙性河流,渭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 103.7 亿立方米。每年的 7 月到 10 月,是渭河的汛期。其中 7、8 两月的水量能占到汛期总水量的 70%。水量大,不仅会给下游带来水患,也会使得流域内侵蚀冲刷加剧,危害河流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

(图:陕西日报官方网站)▼

从古时开始,人们便开始改造渭河,以修建灌溉渠、跨区域调水的方式治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战国时韩国水利学家郑国主持修筑的郑国渠。公元前 246 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派“间谍”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凿水渠,共用 10 年(前 246-前 237)时间修成通水。

郑国渠西起泾河中山瓠口,经过谷水、清水、浑水、沮水、漆水等河流,并将沿途的石川河、清河等收入渠中,最终在东端注入洛水。其中,位于仲山的渠首工程,是确保渠道运行安全的重要枢纽。

即使是“疲秦之计”

却也是最早在关中进行的大型水利工程,

不愧为“天下第一渠” ▼

郑国渠的渠首所在位置处关中盆地北缘断层带经过之处,利用地势差,抬高水位,截泾水入渠。该断层在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北部不断抬升,造成郑国渠渠道下蚀作用强烈。在谷口以下位置,其引水口易流失的不稳定黄土,在长期水蚀作用下也很容易被冲毁。

正是这样一个在地质条件上并没有很大优势的水利沟渠,却保证了足量的水进入关中灌区,同时也起到了泄洪、避免灌区被淹的作用,使之成为一片沃野。

依托郑国渠厚重的历史和周边丰富的山水地貌

郑国渠风景区已是很多游人探寻历史水利文化的首选了

除郑国渠外,渭河流域内的白公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多座古人工渠,也曾庇护一方水土安宁。虽然如今郑国渠大部分地方已不能正常运行,但其超前的治水方式,为后世对渭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可谓“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

龙首渠在 2020 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专题片)▼

20 世纪初,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渭河的先进主张。李仪祉先生认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行,改变了几千年来只着眼于治理黄河下游灌区的治理思想。

他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主持建设泾、渭、洛、梅、八、黑、涝、沣、泔“关中八惠渠”。时至今日,这些惠渠仍在造福于沿岸人民。

郑国渠于 1932 年在李仪祉的组织重修后,

改称泾惠渠

“该渠足灌田亩六十一万亩”

进入新世纪,人们依旧没有停下对渭河洪涝灾害的治理脚步。2015 年,渭河治理工程的罗敷、长涧、柳叶三个分洪区建成。随后二华南山支流应急蓄滞洪工程和防倒灌工程也相继运行。这波操作让渭河二华段完成干支流分治,对每年都会来的洪灾,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渭河二华段属于华阴市,

这下青山绿水皆能长留了

除了让渭河水受控,还得让它变清。

古时,渭河是帝王之乡的供水源头。今日,渭河仍承载着八百里秦川上人们的休养生息。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加剧,渭河流域面临水资源短缺、污染危机,多处河段水质不达标,呈现出劣五类水质等问题。

正如那首在渭河边上广为流传的“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鱼虾不在,九十年代臭水难耐”中打油诗唱的一样,渭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农工业污废水的排泄通道。

对于多沙性河流而言,

任何一种水污染都是雪上加霜

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强调“以粮为纲”,将水治理与农业相结合,大量植树种草,将重心放置在发展农林牧副各业。到了八九十年代,不同于先前的单项工程,山地坡地沟地共治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被提上了日程。

1987 年拍摄的渭河控导工程渭南段

进入到 21 世纪,为了加大力度还渭河清波,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系统规模治理成为主打任务,人们改变了过去治理上那些较为单一等表象的治理方式,先后持续开展了两个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规划,并在渭河主河道长 512 千米地带陆续建立渭河生态区。

此般美景,

在上个世纪的渭河两岸还是一种奢望

其中,占据渭河近一大半流域的陕西省在治理工作中出力颇多。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在渭河全线整治工程上共花费 215 亿元,建成堤防工程 630 公里,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 15 万亩,渭河下游的南山支流防洪体系也基本完善。

另外,西安渭河草滩渭河生态景观区、眉县渭河湿地公园、渭南湿地公园等人工湿地景观的陆续修建,都为渭河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

城市里开始结合渭水治理建设现代化的湿地公园

根据《陕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态修复规划》,到 2025 年,渭河将成为黄河支流中的生态、景观、文化和致富的标杆河流,与两岸达成良性的人地关系。

从古时“八水绕长安”的富饶盛景,到今日越来越清的渭河,在时间长河中,渭河不断滋养着关中大地,成为一代代三秦儿女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随着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生态治理的不断推进,相信渭河流域的综合环境条件将有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

1. 李智超.(2017).渭河盆地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及环境演化 (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

2. 张波.(2021).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建议浅析.地下水 (03),301-303.

3. 杨金辉.(2008).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 (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4. 王怡菲.(2019).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修复绩效评价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赵梅.(2012).渭河中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6. 王德耀,刘宇峰 & 郭玲霞.(2021).都江堰与郑国渠水利工程的比较分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06),65-71.

THE END
0.海报丨防灾避险顺口溜,人人都要记心头!自然灾害泥石流内涝暴雨、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内涝……这些自然灾害在春夏季节常有发生,遭遇自然灾害怎么办?防灾避险顺口溜,人人都要记心头! 来源:红网 作者:于佳丽 毛雨浓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6/06/11357517.html 特别声明:以上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8\63:W273:FX@V0jvsm
1.《锦江记忆》143:九眼桥码头水运~张献忠藏宝民谣关于九眼桥,老成都人都知道一段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银子二万五。有人蒙得穿,买尽成都府。据说当年张献忠离开成都时,在九眼桥码头上船,临走时把他抢来的金银财宝秘密埋在九眼桥一带的河中。可惜张献忠没能回来就死了,财宝的埋藏地点也无人知晓。 上图:1997年底从成都望江楼外河滩挖掘出的石牛; 下图:张献忠藏宝民谣jvzquC41yy}/lrfpuj{/exr1r1879>746hicgn
2.防洪抗灾顺口溜(精选10篇)防洪抗灾顺口溜(精选10篇)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防洪抗灾顺口溜(精选10篇)#】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防洪抗灾顺口溜(精选jvzquC41yy}/7:yguv4og}4ujq}03:5;9:610qyon
3.防溺水安全的知识6.常见溺水原因。对于常见的一些溺水原因,实际上都是可以很轻松的组织和呈现出来的,溺水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原因,大家以从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或者是根据自己的了解来进行组织,来将这些内容写好了; 7.防溺水安全三字经。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更加朗朗上口的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关于防溺水相关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本身还是可以很好的呈现在大家jvzquC41o0xvk€jp0eun1ƒnnkcu0cwvwcp587<58984ivvq
4.2023年乡镇防溺水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9篇)(三)在学生当中形成互相监督,及时反馈的信息通道,如发现有玩水的同学要及时制止,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和家长配合进行批评教育。 (四)事故处置办法:一旦发生溺水现象,立即报告镇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组织抢险突击队以最快速度赶往事发现场,采取措施当场急救,情况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尽最大可能弥补损失。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ppok{wgo1:85439287mvon
5.引岗渠一一中国第二条红旗渠这次百年不遇的洪水,对引岗渠是一次历史性的考验。冶河渡槽和倒虹吸安然无恙,其他主要建筑物也完好无损;但是,明渠、大中型垫方、石墙、混凝土墙等防渗工程多处滑坡,桥涵、斗口等建筑物被冲毁,山体滑坡造成淤积到干渠内一到二米,有的甚至高达七、八米,水毁工程造成渠道不能正常运行。面对洪水的肆虐,引岗人并没有被吓倒jvzquC41yy}/onnrkct/ew46{lj5gkf
6.游大寨、红旗渠,不为风景,只为当年的心愿旧社会,大寨有个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还有“三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 解放后,在陈永贵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游览中我同几个村民聊天,他们仍对陈永贵评价很高。说他当国务院副总jvzquC41yy}/onnrkct/ew45gd{wrzn
7.防溺水安全会范文4.2020年3月10日下午五点多,河南开封尉氏县3个男孩在干渠边玩,干渠里有一个木筏,于是两个孩子乘坐木筏划到渠中间,不知什么原因木筏侧翻,两人落水,均不幸溺亡。 5.2020年3月19日下午,山东鄄城,4名少年结伴到黄河边玩耍,在旧城浮桥低空坝头由于岸边土塌方2名少年不慎落水,其中一个死死抓住坝头捆绑石头的铁丝网获救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229/j}rn
8.纪念人民治黄60周年黄、汶洪水在223平方公里的第一滞洪区交融撞击,然后形成一股难以抵挡的势力向上增长,湖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72公分,湖堤出水仅仅20公分,几与湖堤持平,滑波 、风浪险情接连不断,湖堤工程岌岌可危,一旦溃决,将淹没第二滞洪区93万亩良田(东平湖确定为自然滞洪区后,为减少淹没损失,以原运河堤为界分为一、二jvzq<84yyy4djrscyczft7hqo0io1ƒyi|1~x|}4422<{j?5p165329;321z329;323:`3;>9544ivv
9.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红色党建引领乡村绿色发展近年来,地处北京西部深山区的洪水口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念好“山字经”,走好“生态路”,下大力气发展精品旅游、高端民宿绿色产业,持续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全力打造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美丽乡村。jvzquC41yy}/hjwogt4dqv3ep1814:43317:1B>::4923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