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可能对这位老将军没什么印象,但是对70后、80后、90后而言,他却是这一代人的偶像。
悼念董万瑞同志
作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抢险救灾总指挥,老将军亲历一线,带领人民子弟兵,用了五天五夜堵住洪水溃口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解放军人,时刻牢记98抗洪精神,时刻铭记人民子弟兵的责任。
经典的故事永不过时,英雄的传说永不褪色,今天我们重温一遍中将董万瑞的故事,看一看这位在57岁高龄,仍然身居抗洪一线,五天五夜不下前线的倔强老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他和三万多子弟兵,用五天五夜堵住的洪水溃口,又为什么被称为“千年一堵”的人间奇迹?
最后,关于“溃坝上的父与子”,董万瑞和他的儿子,又是怎样一起抗击洪水,诠释上阵父子兵的真实意义。
从质朴老兵到陆军中将
后来记者曾回忆起董万瑞将军,在指挥救灾过程中说过的一句话。
面对劝他休息的地方政府和群众,将军说,“这是大战的战场!哪有将军在后方的道理?”
“我要和我的战士们一起,扎在战场第一线!”
尽管董万瑞只是站在坝上看着,说着,嘶哑地呼喊着,但是任谁能说他不是辛苦的那一个?
士兵们五天五夜没合眼,董万瑞又何曾下过一次堤坝?
他是严厉、严格、严谨的将军,但他同时也是真正知兵、懂兵、爱兵的将军。
从严指挥、知兵爱兵的将军,不是一天练成的,和许多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成长的共和国将军们一样,董万瑞也是从一个小兵做起,慢慢成长为一个人民解放军将领的。
董万瑞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山西历来是多出将帅的大省,虽然只出过徐向前一位开国元帅,赵尔陆和董其武两位开国上将,但作为抗日期间中日交战的主战场,许多开国将帅都曾在山西这片土地上,谱写过自己的英雄壮歌。
也因此,齐鲁历来多壮志,参军光荣是男儿,许多山西男儿都把参军从军当成光荣的事业,都有一个军人梦,这其中就包括出生于1941年的董万瑞。
不过,董万瑞并非一开始就是去当兵了,在进入部队之前,董万瑞是一个锅炉工人。
1958年,17岁的董万瑞就去省会太原参加工作了,他当时在省会太原铁路局当学徒工,在技校学习蒸汽机技术,一年即出工,担任锅炉副司机长。
董万瑞之所以出工一年,就能当上副司机长,一来因为他脑子聪明,二来就是他有耐心,吃苦耐劳,这样的能力品质,注定了他到哪里都会发光。
在铁路局工人这份工作上,董万瑞踏踏实实地干了三年,然后才去报名参军,投身自己热爱的军营。
董万瑞1961年7月,在太原招兵办参军入伍,他被分配到兰州军区,凭借铁路锅炉工的一技之长,董万瑞先是被安排到工兵团,去当工兵,然后转作战单位。
兰州军区作为当时的十大军区之一,有许多一线作战单位的,28军就是其中之一,于是董万瑞就被调到了28军84师,成为作战部队的一员。
董万瑞所在的28军84师,骨干力量都是经历过抗美援朝大战的老兵,是真正的精锐之师,这支部队有纪律,也有光荣的历史,在这样的部队中服役,对于军人的成长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董万瑞在这里训练,成长,他的精气神也渐渐与英雄的部队一脉相承,他的成长速度也很快,从战士中脱颖而出担任班长,后来提干,担任教导员和排长。
1965年,董万瑞调任福建省军区,在省军区独立团担任某连副连长,后来升任29军85师当营指导员,并以此为起点,一直做到了副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1979年,董万瑞被安排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军事系进行学习,主修专业是基本作战与指挥,到此,他正式向军事主官的职能进行转变了。
1983年,结束了四年的院系深造后,董万瑞回到原任单位,担任老部队陆军29军85师,担任师长,从营级军官,到师级主官,董万瑞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尽管如此,在部队的日常训练中,董万瑞依然像个军中老兵一样,严于治军、勤于训练、苦于坚守。
常年与兵为伍,董万瑞是知兵、懂兵、爱兵的人,他嘱咐各个基层连队,训练很苦,所以后勤保障更要做好。
1985年,董万瑞平级调动,到陆军王牌敌31集团军,担任93师师长,1988年他升任31集团军参谋长,1990年,董万瑞晋升少将军衔。
儿时的将军梦,终于实现,但董万瑞明白,这既是激励,但也是更大的压力,作为统领万军的将领,董万瑞的一言一行,都意味着责任。
1997年,董万瑞晋升中将军衔,第二年,便迎来了一个重大考验,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爆发了。
五天五夜,千年一堵
2021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重大事件,当属河南郑州“七·二零”水灾,以及迎难而上的人民子弟兵到来时,群众发出的那声呐喊“解放军来了!”
几天几夜,奋勇争先子弟兵们的饭都是在冷水里站着吃的。
河南郑州“七·二零”洪灾中的解放军
这样的人,谁能不说他是最可爱的人呢?
无论什么时候,解放军永远是人民身后坚实的后盾。
就像1998年,那场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千年洪灾中,那三万多人民子弟兵一样。
1998年8月,正是夏秋之交,夏汛期连接秋潮期,一个多月,连绵大雨不断,单是洞庭湖、鄱阳湖两地区,就连降大暴雨长达一个月,在这样的水势增长下,整个长江水系的水势不断上涨,直逼水位警戒线。
九八特大洪水
然而最危急的是,溃口很快扩大到四五十米,如果再这样下去,立刻就会酿成洪泻千里,危及九江城42万人民生命安全的天灾惨剧。
急情通报至国务院,最高领导人当即下令南京军区制定救灾方案,全力进行抢险救灾任务。
命令经由军委副主席直接下达给南京军区,军区司令立刻指派军区副司令董万瑞前去现场,担任救灾抗洪总指挥,指挥一切救灾工作。
而与此同时,来自各个军区的三万多名人民子弟兵,已经先一步到达溃坝现场,想尽办法挽救危机。
董万瑞到达现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混乱的局面,见状,董万瑞立刻下达命令,让人民子弟兵下水拉起人墙,用沙袋“堆墙”。
临大事而静气,这是军区司令信任董万瑞,并让他担起抗洪总指挥一职的原因,因为董万瑞曾经亲自指挥过“联合96”实战军演,经历过台海危机大场面的实干派将领。
让他来执行这项任务再合适不过了。
果然,在董万瑞的命令和指挥下,堤坝上的官兵立刻冷静下来,有序而迅速地执行着他的命令。
在他的命令下,战士们穿着救生衣,手挽着手,下了冰冷的水中,堆砌人。
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在浑浊的水中,谁也不知道潜藏着什么危险,比如自上游而来的碎树枝,碎玻璃、碎石块,还有各种东西,都有可能给水中的战士们以重创。
但是战士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水,这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正像之前董万瑞在动员的时候,说的那句话“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军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死保死守长江大堤,没二话可说。”
他们都是军人,是人民子弟兵,人民有难,身为人民子弟,又怎么敢贪生怕死?
于是,这些身经百战的战士们,忘却了一切恐惧,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拉起了五六道人墙。
而董万瑞,面对滔天的洪峰,他站在堤坝上屹然不动,任风水雨打,背脊始终挺直,一点也不像是个57岁的老人,到后来,董万瑞甚至不顾劝阻,亲自跳到冰冷的江水中,与士兵站在一处,共同面对洪水的冲击!
董万瑞中将与士兵一起抗击洪水
董万瑞命令士兵把装满碎矿石,和煤块能固体物的袋子,运到驳船上,然后再让人把驳船开到人墙边,将装有石块的袋子沉入水底。
这是一个笨办法,但也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不是董万瑞首创,而是写在抗震救灾应急手册中的应对办法,是中国人几百年来抗洪救灾的宝贵经验。
但这样的办法很考验执行力,更何况这是溃口巨长的九江溃坝,要想做到百密无一疏,是相当困难的。
而董万瑞对抗困难的办法,就是以量取胜。
反复地堆砌,接着反复的堆砌,天亮干到天黑,天黑干到天亮,一直持续五天五夜。
在这五天五夜中,董万瑞就像一颗钉子一样,始终扎在第一线,看着士兵们努力救灾。
最终,堤坝的溃口被成功堵住。
两颗闪耀的金星缀在肩章上,那不只是军人的无上荣耀,更是天一样沉甸甸的责任,他的责任就是当好抢险总指挥,指挥抢险官兵们堵住溃坝。
他站在江堤上,他就是参加抢险的子弟兵们的主心骨,他不能动,也不能怕,更不能走。
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睡他也不睡。
五天五夜过去,当第六天黎明到来时,溃口终于被堵住了。
溃坝上的父子兵
这个临时的堵水墙,被堆砌地与大坝坝体一样宽,各种泥袋、沙包、石包都堆砌坚实,反复堆砌,不漏一个眼,不透一滴水。
关键时刻绝不含糊地让官兵们拼命,结束后又会为士兵们而心疼,这就是爱兵如子的董万瑞。
抗洪过后累倒的解放军
而他真正的儿子,却被他严厉对待。
董万瑞在堤坝上指挥堵决的时候,他的儿子董三榕其实也在坝上。
董万瑞有一个儿子,名叫董三榕。
董万瑞对儿子很严厉,他以军官对待士兵的形式,来教育儿子,都说虎父无犬子,董万瑞不奢望董三榕能真的成长为一个将军,但他希望董三榕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为了锻炼董三榕,他狠心将年幼的董三榕送到军中,并让儿子所在部队的连长“关照”儿子,让他在军队中多吃点苦头。
这样可以磨炼儿子的心性遗志,这是董万瑞的想法。
后来,董三榕慢慢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人,在1998年的这次抗洪救灾中,董三榕所在的英雄连队也是救援力量之一。
在救灾过程中,陆军稍微董三榕,曾经和身为总指挥的父亲董万瑞中将,有过简短到不能再简短的交流,这对战场父子兵,溃坝上的父与子,只有一句话,“下水”。
董万瑞将军与儿子董三榕
董万瑞让董三榕也下到水里去,成为一个人墙支柱,而董三榕二话不说就去了。
直到就在结束后,父子两人也没顾得上说话,就匆匆回了各自部队。
后来,董三榕在军队中健康发展,努力提升自身,受到上级的认可,不断得到重用,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解放军军官。
结语:
“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这是1998年九江抗洪现场,董万瑞和手下三万多人民子弟兵的真实写照。
抗洪结束后,人民群众热烈欢送人民解放军
2017年,董万瑞将军因病去世,但他的儿子董三榕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做一个朴实耐劳,踏实做事的人民子弟兵,如今作为某部高级军官的董三榕,依然是一个有担当的出色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