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武宁县夏曰湖(凤冈)《梅崖山记》
武宁 梅崖山
县东北六十里,山高峻,泉石洞壑,引人人胜,山北有白莲堂、飞来石、观音崖,山南有龙隐寺、沙溪泉、狮子崖、响洞、石船诸名迹,夏曰瑚有记,见艺文。
梅崖山记
夏曰湖(凤冈)
县治东北六十里有山,曰梅岩,高峻多胜迹,盖升仁乡一大观也。初传庐山僧遥望是处,紫云腾霄。来此,见一石似莲瓣,水出不涸,就此建寺,因曰: “白莲堂”。广后峭壁,约四五丈,有古刻“涂师大仙阮公祖师罗公庵主”十二字,可梯视。右一泉,架枧人厨,水清冽。其源出小瀑布之西。寺北二石,名“飞来石”,环若垣墙,上可坐百人;后一石,不知始自何时。前一石,寺僧云:“康熙庚子,中夏五夜,风雨骤作,势如排山倒海。僧徒股栗,不知所为。乃明视之,有石与曩所坠相比连,与东偏作夹辅势。噫!禅堂不为齑粉,西竺之灵耶!”寺西观音岩,耸于涧侧,若岩匒匌而成。后岩百数十步,石船横亘壁上,望不可即。西折而上,其石森森,有如人、如兽、如柱、如门、如楼阁状者。遵冈而南一涧,以石投之,如八音间作,清、浊、疾、徐,响透山椒。听者几恨石尽不得毕宣其蕴也。天晓有云横其上,日必暴雨,屡占不爽如是。东下有沙溪泉,泉顶如臼复者。土人言,泉与洞通,祷雨于泉,必于洞血牲,无不应。每祷后,涌浊水四三次,土人以为洗泉然欤。泉侧有红岩如壁,高数仞,阔百余尺。其前狮崖,俯视眈眈,狼挂如生。从石缝中取径,屈曲而上,自其口以出,似欲与之共攫者。小折而东,寺曰“龙隐”,尝登坐堂,观东南诸山,历历如画。北去数武,陡险云端,如泉侧红壁,人不敢过。其下者,则涂师崖也。有涂仙飞升足迹,惟好事者得之。顾梅岩之有于此也,几何年矣,竟无显其奇于先者,造物能无憾乎哉!崖以梅名者,雪后天霁,携筇到此,对镇干观琼葩,当恍然泉石之外。
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九月,凤冈夏曰瑚记。
进士桥
文/李飞亮
北屏山的夏宕自然村,居住着夏姓30多户人家,算是北屏山一个大屋场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启动,那些老屋已荡然无存,家家户户旧貌换新颜,过去的砖瓦房一律改建成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最为欣慰的是,这个村庄的村民环境保护非常不错,古树名木不但没有被破坏,而且加强了保护措施。村口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树林里有一条古道,是武宁县通往瑞昌县或湖北省阳新的重要县道。村民夏季里便三五成群来到大树底下聊天纳凉,大树旁边有一座古代石拱桥,这是北屏山唯一的一座古桥梁。桥下一条干涸的石沟与桥面新增添的水泥栏杆显得与“桥”极不对称,桥下无水,栏栅多余。但桥的故事却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这座桥叫进士桥”,北屏村委会主任夏元芳饶有兴致的告诉我。“我们夏宕的开山祖是明德公,是明朝来到北屏山的。到我这一代是19代,按一代30年算来也有近600年了。当年建这座桥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我们武宁夏氏的第一世祖夏远。原来,夏远在唐代就当了武宁县令,有一次要从武宁到瑞昌八门的地方侦办一桩要案,到了此地突遇山洪暴发,受阻于村前,不得不原路转身退回县衙。此后洪水退去,才得以成行。夏远公虽耿耿于怀,却因不久卸任归田,未能亲眼所见修建一座石桥,成为终身遗憾。此事流传到了明代,夏氏后裔明德率众定居此处,因姓而名夏家宕,为了实现一世祖远公遗愿,便率族人募捐钱粮、鸠工石料,建造了这座石桥,并称为‘进士桥’。而且夏宕建造的夏氏宗祠的堂号就是‘秘书堂’。”
根据有关史料和武宁《夏氏宗谱》记载:夏远(唐代迁江西武宁始祖)光庭公讳远字行一,号三斗,浙江会稽金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唐·肃宗上元间(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壬寅上书言尚书李国辅奸,谪武宁宰。武宁多崇山峻岭,经禄山之乱,强悍多据焉!公至劝归农业,立学校,日与士民讲求圣贤仁义之学,俗遂醇美,文风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765年)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为集贤殿侍制,公固辞不赴,遂家于武之三斗坪(今武宁县澧溪乡下坊村下坊夏家)。
由此可知,夏远在762年当了武宁县令,任上也做了很多有益于民的事情。其后裔子孙建祠修桥以其始祖为荣,以其誉命名,也是实至名归,理理之中,无可厚非。现在夏宕的村民已经将“进士桥”及周边古树作为风水宝地,着意加以保护。他们笃信,风水宝地会给乡亲带来好运。果不其然,就在这里,就从这座“进士桥”上,走出了一批能人,我县著名企业家夏元璋就是其中一位。
北屏山记(节选)
李飞亮
北屏,因山而名,因名而村;位于赣鄂边陲,乃武宁县北部之屏障,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北屏之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东吴名将太史慈镇海昏曾经在此屯兵,设军帐于山岗,百里如幕,因始称幕阜山。
北屏,明清两代至民国属于升仁乡十五都,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北屏乡,而后受荷洲乡人委管辖。人民公社化后分为东屏大队、西屏大队。东屏大队辖柯家、罗坑、余家垅、新屋下、夏家宕、舍子、黎家坪、华家山、栗林、夏黎坑、刘淮11个自然村落;西屏大队辖长塅、大宕、黄连宕、东陈宕、石板路、晚房下、山里、黄岭、上舍、老鸦井、林家、李家12个自然村落。1984年撤队建村(汪家坪并入)至今为北屏村。
北屏山物华天宝,近年夏宕一棵糙叶树被评为九江市十大“树王”,又是属于保护价值最高的一株古树名木,据专家确认,全国千年以上的糙叶树只有5棵,树种珍贵、稀有、濒危,而北屏千年糙叶树位居其一。不能不说王者归来,何其幸哉!
北屏“进士桥”记述着夏远在762年当了武宁县令,任上也做了很多有益于民的事情。其后裔子孙建祠修桥以其誉命名,也是实至名归,情理之中。经过有关人员考证,此桥建于清代,是一座风水桥。现在夏宕的村民已经将“进士桥”及周边古树作为风水宝地,着意加以保护。他们笃信,风水宝地会给乡亲带来好运。
民国北屏有八杰,有诗为证。“咏成七步胜朝廷,果是英才值万金;明知玉蟾宫里桂,柯荆斩棘植兰芬。继承履步尧和禹,建值干戈欲断寅;刘暴除铲爱国楚,枝枝挺秀竞光荣。”该诗每句首尾各藏一字合一人名,分别是(夏)咏廷、(余)果金、(刘)明桂、柯芬、(刘)继禹、(夏)建寅、刘楚、(李)枝荣。这八杰之中都有不凡的影响,如民国武师夏咏廷,身轻如燕,能夹两个晒盘(簸箕)飞身下山。其功夫在升仁乡乃至武宁都久负盛名。
太监坟纪实
夏海琴
鲁溪镇枫树村曾有过一个三朝太监,其成为太监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他出生后久无哭声,家人以为死婴,便依俗礼将其净身后扔至荒郊。其父于心不安,次日去察看,发现婴孩竟然还活着,大喜,带回家中。
八岁恰逢朝廷招太监入宫侍读,入选,后官至总管,直至寿终正寝才得以还乡。宫中主子为表恩惠,派人送其回乡入土并赐不少珍贵陪葬物品。然天高皇帝远,陪葬物品被护送灵柩的走卒人员等沿路瓜分变卖,至家乡安葬时已所剩无几。
太监无后,族人面对这浩荡皇恩已是千恩万谢,受宠若惊,故无人追究陪葬物品被瓜分之事,只奉旨修建了规模不小的墓园。墓园旁有山坡,种大量枫树,孩童误入树林都会迷失方向,可见树林之大,枫树村也因此得名。
雕刻碑文及建筑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有存留,碑刻大致内容为朝廷特敕:武官至此要下马,文官至此要下轿,以表礼尊。
因无实物考证,我对这个故事始终存有疑惑,为此查阅武宁县志,终于找到了记载:梅崖夏铭,明弘治间入宫侍读,日亲近,上笃爱之。铭性忠鲠,不为阿媚,有古巷伯风。历事三朝,恩宠备至。及殁,敕赐国葬,其棺由巾口入小河,不克进,相传水骤涨,遂达墓所。嘉靖敕文,其侄指挥依礼奏疏,石刻犹存墓上。明季流贼利墓中所有,甫启石,雷电交作,乃止。
另夏氏族谱上也有记载:中玺讳名字维新号,梅崖成化辛卯,生弘治初奉诏选入东宫侍读,随升司礼监,监丞十八年升御马监少监,正德二年升本监,太监九年转升南京孝陵神官,太监签押管事,嘉靖二十一年奉敕掌邱提督,钦赐蟒衣玉带,历事三朝出入内外五十余年始终一节,朝廷以老成见推事详邑誌,享年七十有四,殁於嘉靖甲辰九月十七日奉旨荣葬枫树下店圹象鼻棬草行山午向今名太监坟,一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掘,在废穴上现已建成礼堂。
梅崖即梅颜村,与枫树村毗邻,都为夏姓,同宗同修,古代梅崖应该是现在的枫树、梅颜两地总称。
可以想象,当时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从巾囗洪崖潭水上进大桥河,再沿高梁河进入梅崖河,棺梓从河下靠岸抬进枫树,夏铭得以入土为安。
关于太监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村子里有一人家收藏有一套从皇宫中带出来的象牙筷子,共十双,分至各房保管。如果取出并排在一起,会出现宛若游龙的奇观。但这些象牙筷子是否真的有这么神秘,最后又遗落在何处,不得而知。可以猜测这一家应是夏铭侄子的后人,因为在这山沟里,数百年来的记载中,出入皇宫的,唯有夏铭一人。
我年幼时听到这些故事,总为那些被瓜分掉的财宝和不知去向的象牙筷子扼腕叹息,对夏铭在皇宫里享受的荣华浮想联翩。过而立之年后才有新的感悟,所谓的人前风光不过是人后的努力熬来的,这看起来顺风顺水的运势,也不过是一场抓得一手烂牌却凭牌技获胜的赌局。
太监坟如今已毫无古迹可寻。一条国道从墓园中间穿驰而过,旁边建起了村支部办公室和民房。不由想到,短暂人生,在历史长河的漩涡里,我们能留下点什么痕迹?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