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四百年:一部美国金融史,半部美国经济史纽约伦敦费城华盛顿货币交易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赶路的时候就让书籍带领我们的目光飞向远方吧~

(全文35000字,建议收藏后阅读)

2022 年 11 月 22 日, A 股上市公司正式迎来“ 5000 家”时刻。截至当时, 5000 家 A 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超过 380 万亿元, 5000 家 A 股上市公司合计总市值超 85 万亿元。

虽然A股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股票指数却大多时候在3000点上下震荡,跟经济的增长完全对不上。尤其是疫情以来,整个股市一地鸡毛,每个股民都形容自己像是一把绿油油的韭菜,市场信心备受打击。

资本市场究竟怎么了?与其纠结于当下,不如从历史中寻找原因。如今,华尔街成为最成熟的资本市场,透过华尔街的历史或许更能明晰今天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约翰·S·戈登的《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豆瓣评分8.3)一书,对华尔街的历史脉络描述非常清晰,对其中辉煌的企业、伟大的人物、精彩的博弈都有详细的介绍,这对我们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乃至美国的经济历程都大有裨益。

1、从新阿姆斯特丹到纽约:华尔街的诞生

(1622-1789)

早在17世纪初期,荷兰人就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保险和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使得荷兰这个小国短暂地跻身欧洲一流强国。荷兰人还发明了最早的操纵股市的技术,例如卖空、空头袭击、对敲以及操纵市场。

1622年,荷兰获得哈德逊河口的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当荷兰人在他们全新的殖民地开始经营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 17 世纪 50 年代,建成尚不足三十年的新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已经非常繁荣。

1653年,新阿姆斯特丹市市长为防备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在城市北部建立了一道防御木墙(Wall),这也是后来华尔街(Wall Street)名字的来源。

1664年,英军攻占新阿姆斯特丹,将其改名为新约克郡,简称纽约。当该城市被英国人接管时,纽约的市民仍旧保持着他们那种一贯只对金钱感兴趣的传统,也就很快适应了英国的统治和法律。

纽约港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它有长达数英里的海岸线,水位很深,船只很容易通过纳罗斯海峡进入广阔的外海。此外,新泽西的两条河拉里坦河和肯塞克河,纽约的哈德逊河和长岛海峡像漏斗一样,将无数船只汇向纽约。1699年,英国驻美总督贝雷蒙特爵士将纽约称为“美洲发展最快的城市”。

尽管此时纽约已经成为一个商业逐渐繁荣的活跃港口,但它还不是一个金融中心。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摧毁了纽约作为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地位。但战争刚一结束,纽约就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恢复,仅用了四年的时间,纽约的人口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1790 年,首次全美范围的人口普查表明,纽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费城。

1772年,纽约移民中最著名的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来到了纽约,他对纽约后来成为商业和金融的中心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1789 年,当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时,他请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处理新联邦政府最紧迫的问题:混乱的财政和金融状况。

汉密尔顿试图做三件事情:第一,寻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保证国家有一个稳定的财政来源。第二,他想用美国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以优厚的条件发行新的债券,去偿还旧的国债以及战争期间几个州的债务。第三,他想按照英格兰银行的模式,建立中央银行也代表政府管理金融并监管国家的货币供应。对 18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来说,汉密尔顿的计划直接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在这期间,1784年,汉密尔顿成立了纽约第一家银行——纽约银行。自此开始,一座城市、一条街道和他们注定的命运走到了一起。

2、华尔街的第一次牛市与危机:纽交所的诞生

(1789-1817)

汉密尔顿的计划使得市场上突然涌现大量可交易的证券,其中最热门的还是合众国银行的股票。1791 年合众国银行作为美国中央银行在费城成立。同年七月份,该股票正式发行,并在 1 小时之内全部卖光,随后股价一路攀升,这个新生国家的第一次大规模股票公开发行,点燃了它的第一轮牛市。

随后,1792年初,证券交易所的雏形出现了。约翰·萨顿和他的合伙人本杰明·杰以及其他一些人决定在华尔街 22 号建立一个拍卖中心:想要卖出的股票的人,将想卖的股票存放在拍卖中心内,拍卖人根据交易量收取佣金,经纪人或为自己,或为自己的客户,参加拍卖购买股票。

可是这个体系很快就崩溃了,许多经纪人参加拍卖会,只是为了获知最新的股票价格,他们随后在外面售出同样的股票,但收取更低的佣金,这迫使场内经纪人也不得不经常在场外进行交易。

华尔街早期的牛市,不仅加快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诞生,还催生了众多的大玩家,或者称投机者。后来纽约交易所的创立者之一,威廉·杜尔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靠着给大陆军供应发了横财,后来又借助与汉密尔顿的亲戚关系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助理。尽管联邦法律禁止财政部官员参与任何联邦证券的投机活动,但杜尔更乐于在财政部建立各种关系来参与投机活动。

1791 年底,杜尔开始对纽约银行的股票进行投机。当市场传说合众国银行打算收购纽约银行作为其在纽约的分行时,杜尔开始买进纽约银行的股票。杜尔为了股市上涨而火上浇油,他四处向银行和私人借款,其中包含沃尔特·利文斯顿。后来他开始买进银行股远期合约,期待着股价上涨,这样他在到期时就会大发横财。

但是将银行股远期合约卖给杜尔的人中有好几个是利文斯顿家族的成员,他们当然希望看着股价下跌,而不是继续上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开始从银行存款中提取黄金和白银以减少当地的货币供应,并迫使银行收回贷款,这对杜尔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杜尔不顾一切地试图借钱来填补这个窟窿,但无济于事,后来宣告破产,锒铛入狱。

汉密尔顿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恐慌不会摧毁,基本上还处于健康状态的金融机构,以免无辜的投资者受到伤害。他周密的计划有效阻止了恐慌的蔓延,但是却被他的反对者误会认为汉密尔顿在保释一群赌徒。

当时的国务卿杰斐逊是汉密尔顿一生的政敌,也是坚定地反对金融市场的人。当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最终我们的股票泡沫破碎了,杜尔的破产传给了纽约其他人,他们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个倒下了。后来杰斐逊执政后,便迅速摧毁了汉密尔顿构建的金融体系,一次又一次地将国家置于金融灾难之中。直到1987年,联邦政府才再一次果断出手介入,阻止了一场恐慌进一步演变成全国性的灾难。

杰斐逊主义的另一个后果是: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华尔街在权力真空中发展,它仅有的领导机构和监管机制只在其内部产生,这样一个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在压力面前,它很容易崩溃。

不过,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在纽约、波士顿、费城以及巴尔的摩等地,资本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拥有大银行,费城依然是国家的金融中心。 1817 年,纽约派出一个叫威廉·拉姆的经纪人去考察费城证券交易所是如何运作的,他回来后, 2 月 25 日起草了一个跟费城证券交易所章程几乎一模一样的章程。分属七家公司的28名经纪人成为经纪人委员会的首任会员,很快被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样纽约终于第一次有了真正的证券交易所。

3、华尔街真正的善和恶:运河股票的疯狂

(1825-1834)

无论怎么形容 19 世纪以前在美国大陆长途货运的困难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都不为过,当时道路很少,而且已有道路的路况也很糟糕,陆路运输货物的唯一工具就是马或牛拉的大车。在这种情况下,在美洲这块殖民地上,大多数长途货运运输都是通过河流完成的,但不幸的是,在东部海岸的河流上,只有很短的距离适合大船航行。

美国独立后,这个矛盾变得更为尖锐,如何将西部农产品运输到东部海岸,是美国这个新生国家的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最终这个问题被一个叫做德威特·克林顿的纽约人解决了。克林顿 1769 年出生在纽约一个显赫的政治世家, 1803 年担任纽约市市长。克林顿敏锐地看到纽约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包含的巨大机遇,他认为修建一条运河,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内陆长途货物运输是切实可行的,这也就是后来的伊利运河。

伊利运河从伊利湖到哈德逊河,全长 584 公里,全部由人工挖掘而成。当时联邦政府一年的财政支出还不到 2200 万美元,而州立法机构为修建这条运河授权的借款就高达 700 万美元。

然而,伊利运河刚刚正式开通,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仅 1825 年就有大约 13110 艘船穿行其间,缴纳的通行费高达 50 万美元,足以支付纽约州为修建运河所借的债务了。

伊利运河建成后运输西部农产品的成本,相当于原来的二十分之一,所需的时间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另外运河带来的另外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纽约市人口开始爆炸式增长。 1820 年纽约人口数为 123,700 ,费城人口数接近 112,000 。而到了 1860 年这两个数字变成了 1,080,330 和 565,5209 。1800年,美国的外来商品大约只有9%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到1860年这个比例已经跃升到62%。

纽约商业的繁华和人口的膨胀,很自然地促成了经纪人业务的繁荣。伊利运河的修建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对运河概念证券的狂热,迅速增加了华尔街等主要资本市场的交易量。由于对美国运河概念的狂热,运河证券的首次发行常常获得超额认购,其中新泽西莫里斯运河的股票,后来就成为华尔街很多投机活动的对象。然而众多运河概念股票在实际中获得的回报,远没有信心十足的招股说明书上所宣称的那么高,有些是因为经营不善,有些完全就是欺诈。当公司正式开张进入运营阶段,面对现实的困境时,股价就崩溃了。

在这轮牛市行情中,另一个现代华尔街经纪人的原型人物出现了,他的名字叫雅各布·利特尔。利特尔和上一代的威廉·杜尔非常不同,他是个独立经纪人,没有任何政府关系,也没有长期合伙人。他有着超出旁人的市场判断力,尤其是在市场动荡前景不明时,能准确预判市场走向,并运用自有资金低买高卖。最初是他名声大噪的,就是他准确判断了 19 世纪 30 年代最热的股票之一——莫里斯运河股票的上涨行情。

1834 年市场飞速上涨,莫里斯运河是这次牛市的龙头股,但利特尔知道华尔街的许多大玩家已经卖空了这只股票,正在等待他的下跌。利特尔看到了机会,组织了一个投机者团伙暗中买进莫里斯运河的股票。当那些卖空者为了交付股票,而到市场上购买莫里斯运河的股票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利特尔已经买断了这只股票的所有流通股。在一个月之内,莫里斯运河的股价飞涨,利特尔大发了一笔横财。

4、华尔街第一次大萧条:金融政策的偏执

(1834-1837)

真正成就利特尔辉煌的是华尔街的第一次大牛市,而这次牛市的到来源于安德鲁·杰克逊政府的金融政策。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他以律师立业,购买了大量地产,但是由于一笔融资复杂的土地交易出现纰漏,杰克逊不得不为他人偿还债务,由此产生了一种对投机、债务以及纸币的终身恐惧。1829年,杰克逊就任总统,他的金融政策很简单明确:尽快还清国债,并关闭当时为美国中央银行的合众国第二银行。

杰克逊将主要精力放在削减国债上。此时,美国已经有了大量的财政盈余,这导致在各资本市场交易的联邦政府债券数量稳步减少。到 1834 年,杰克逊基本上已经清偿了所有的国债,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全清偿国债。另外杰克逊从合众国第二银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转而存放在州立银行。许多州的银行方案制定仓促,许多新设银行经营不善普遍资本金不足,监管不严,对未来过度乐观。

当时美国繁荣经济中的亮点是西部土地开发。那些增加了政府存款基础的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发放了更多贷款,而房地产是当时所有投资中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土地的拥有证只是到银行去贷款的信用凭证,银行把银行券贷给投资者投机者,投机者再去购买土地,很快银行券又回到了银行,接着又被贷出去。银行券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充当将宝贵的土地转移到投机者手里的工具。

这样的措施带来了投机活动的戛然而止。由于对金银币的需求激增,银行券的持有者开始要求用银行券换取金银铸币,银行为了筹集急需的钱,不得不尽快收回贷款。那些黄金储备较少,却发行了大量银行券的银行,因实力不济纷纷宣告破产,那些需要银行贷款做生意的商人,也因此寸步难行,股市开始下跌,华尔街直接转牛为熊,美国历史上的首次大牛市终于被大熊市所替代。到1837年初秋,全美90%的工厂破产停业,美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萧条期,也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长的萧条期。

5、大萧条中的希望:铁路与电报

(1837-1854)

1837年大崩溃之后,华尔街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此时的美国经济需要刺激,而其中最重要的刺激来源于19世纪最有前途的发明——铁路。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之交,英国的理查德·特莱威狄和美国的奥利弗·埃文斯分别独立发明了高压蒸汽机,这使得铁路运输成为可能。后来英国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第一次将铁路运营的各项要素整合在一起。 1829 年,斯蒂芬森在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两座城市之间修建了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一炮打响,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很快被别人竞相模仿。 1835 年,美国已经有 1000 英里的铁路在运营了,然而到 1840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 3000 英里,到 1850 年达到 10000 英里。正是铁路把无数小规模的地方经济联系在一起,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

虽然建设铁路的费用相比于运河开发要便宜得多,但仍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人们首先需要开拓新的融资方式来获得修建铁路的资金。这时,许多开始只在铁路沿线销售的债券,很快就在华尔街和其他金融中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纪人开始承销这些铁路证券。

在美国早期的铁路之中,伊利铁路最为特别。这条铁路是政治产物,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永远摆脱不了政治所带来的影响。修建这条铁路困难重重,一开始预计的投资额只有 1000 万美元,但等到完工时,伊利铁路的造价竟高达 2350 万美元。修建这条铁路的公司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向州政府借款和到华尔街募集所需要的资金,不断地发债并支付难以负担的利息。因此早在伊利铁路开始运营前,它就成了华尔街的投机工具,就像当时的运河股票一样。

这一萧条时期第二个重大发明是电报,同铁路一样,它对华尔街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774 年,一个瑞典发明家发明了一种电报装置,但当时难以在实践中运用,直到 1844 年,一个叫做摩尔斯的美国失意画家才真正创造出能够将电报实际运用的高效信息传递系统。同年,莫尔斯和他的合作伙伴成立的电磁电报公司来经营纽约和费城之间的电报线路,后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境内电报总长达到了 23000 英里。

19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纽约市场已经是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了,但波士顿、费城和其他地方的资本市场仍保持着其重要性和独立性。因为当时价格传递时间太长了,其他地方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受纽约的价格控制或主导。电报出现后则完全不同了,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把纽约的价格传送到费城和其他任何地方,那些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时代立刻宣告结束了,现在纽约成了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

6、新的轮回:淘金热下的迷失

(1843-1857)

经济大萧条终于在1843年结束了,但经济复苏的进程依然很慢,直到1848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真正改变了整个国家和经济的性质。

19 世纪中期黄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英格兰银行在 1821 年采用了金本位制,英国主宰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英格兰银行很快成为事实上的世界中央银行,英镑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基准货币,大部分国家只得实行盯住黄金的汇率制度。

在 19 世纪早期美国并不是出产黄金的主要国家 1847 年美国的黄金产量只有 4.3 万盎司,且大部分是开采其他金属时的副产品。但是 1848 年由于加利福尼亚金矿,他发现美国的黄金产量达到了 48.4 万盎司, 1849 年的产量为 193.5 万盎司, 1853 年的产量为 314.4 万盎司。

黄金的流入扩大了货币供应,并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美国经济,整个国家呈现一片大繁荣的景象。那些 19 世纪 40 年代不愿染指美国证券的外国投资者,现在一窝蜂地开始购买美国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华尔街得到了反应,即使是一些投资价值令人高度怀疑的矿业股票也在场外市场的交易中非常活跃。到 1856 年,有 360 家铁路股票 985 家银行股票 75 家保险公司股票几百种的公司债券市政债券周债券和联邦债券一起加入了交易,而这些债券很多都是新的,未被市场验证过的。

在每一个历史变革和经济形势乐观的时候,新股票都是投机者的挚爱。到1857年年中,繁荣的经济已经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了,政府横征暴敛,公共诚信缺失,各种纸面富贵。除了再来一场比1837年更大的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形式收场呢?

到现在这个阶段,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量已经趋于平缓,曾经大大刺激美国出口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欧洲谷物的欠收也已经结束。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和早秋,西部的农场主为了支付收割的费用和偿还贷款,往往会从纽约的银行中提回他们的资金,纽约的资金供应非常紧张。市场上有大量摇摇欲坠、急于抛出的股票,但找不到一个买家,看不到任何需求。

华尔街经济商和投机商中比较脆弱的人开始破产了,稍后,实力稍逊的银行开始走向破产。伦敦和巴黎市场很快知道了纽约市场的困境,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开始保护自己的货币,欧洲市场上的利率立刻飙升,欧洲投资者立刻撤回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购买更加安全的国内证券。这场危机带给纽约金融市场的打击几乎是致命,半数纽约经纪商以破产告终,还有985名纽约商人破产,留下1.2亿美元的债务,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7.新的牛市与隐患:南北战争的刺激

(1857-1865)

由于从 1857 年开始的经济萧条,此时华盛顿的联邦政府已连续四年出现赤字,主要靠短期贷款来弥补。 1857 年,联邦政府只有 2870 万美元国债, 1861 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 6480 万美元。

1861年的初夏,南北战争打响了,每天的费用高达100万美元,到1860年年末,这一数字涨到了150万美元。此时北方地区大部分银行停止用黄金支付债务,整个国家已经脱离了金本位,华尔街一片恐慌。

南北双方都面临着史无前例、无法预知的财政需求,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来应对,以免破坏国内经济。为大规模战争进行融资,基本上只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政府提高税收,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联邦政府征税的范围几乎包含了任何可以征税的东西。第二种方法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印钞,这也是独立战争期间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总共发行了 4.5 亿美元所谓的“绿钞”,占了战争费用融资的 13% 。第三个方法就是借款, 1861 年的美国国债总额是 6480 万美元,到 1865 年已经激增到 27.55 亿美元。

在第二种方法中,绿钞的发行给华尔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当时虽然法律规定了绿钞和金币可以同等使用,但消费者在实际支付中总是优先选择绿钞,而不使用金币。金币很自然地从流通中消失了,而被藏在千家万户。于是华尔街立刻出现了黄金交易和黄金投机,为了满足对黄金交易日益增长的需求,场外经纪商很快将一个所谓的吉尔平新闻办公室作为交易所进行黄金交易。 1864 年 6 月,国会颁布法令规定,在经纪商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买卖黄金都属于违法,这条法令带来了一个主要后果就是加大了黄金和绿钞之间的差价,很明显,这个结局并不是国会想要的,所以两个星期之后,这条法令就被废止了,吉尔平交易所重新营业,而投机依然和以前一样疯狂。于是在当年 10 月,纽约黄金交易所成立了。

在第三种借款方式中,原来的借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需要了。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位名叫杰·库克的年轻银行家,作为财政部的代理人来帮助发行一系列新的债券,被称为“5-20年公债”,这些债券的偿还期最早不少于 5 年,最晚不超过 20 年,年利率为 6% ,用黄金支付。同时,库克改变了以往把债券私底下配售给银行和经纪商,再由这些银行和经纪商将债券作为储备持有的传统模式,而是美国普通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购买这些债券。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持有证券的人数远不到总人口的 1% ,但是在库克的销售方式下,约 5% 的北方人口购买了国债。

到战争快结束时,库克卖债券的速度已经比政府战争部门花钱的速度还快,随着大量债券和债券持有者涌入金融市场,华尔街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历史上最繁荣的牛市也即将开始。

虽然在这疯狂的增长之中,但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依然只在上午 10:30 和下午 1:00 举行两次例行的竞价拍卖,这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交易需求了,其他的交易所也随之涌现。其中有一个名称不雅的“煤洞交易所”,起先只是在地下室进行交易,但很快它的交易额就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同时开创了连续竞价的拍卖方式,这种新的交易体系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准确地知道市场价格,也使得交易量大幅增加。受 1857 年经济崩溃影响而倒闭的矿业交易所也在这次牛市中重新改组而开业了,石油交易所也在 1865 年成立了。

1865年,经纪人和投资者的数量不断膨胀,华尔街的年交易量已达到空前的60亿美元,但由于很多交易所进行交易,所以对市场的监管几乎不存在。南北战争前,华尔街还只是一个小地方,每个人都相互认识,遵循同一规则,并不需要很正式的市场监管,但是现在情况完全改变了。

8.最精彩的博弈(1):铁路股票“做空”战

(1867-1869)

在这轮牛市中,一些新人被吸引到了华尔街,其中有一个人在华尔街的历史中赫然屹立,傲视群雄,他就是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 2007 年《福布斯》网站公布了“美国史上 15 大富豪”排行榜,范德比尔特位列第三,仅次于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他既不是一个经纪人也不是银行家,他从来不做投机活动,甚至基本不涉足华尔街,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 15 年里,他成了这场大博弈中最重要的参与者。

由于范德比尔特身材高大,强壮无比。在 1812 年的战争中,他作为军队完全信任和依赖的船运商,向保卫纽约港的要塞运送物资。在此契机下,范德比尔特叱咤船运行业,到 1840 年,他已经是美国最大的船主了。在快到 70 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美国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但当他看到铁路在他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时,他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蒸汽船并开始涉足铁路事业,他知道他必须去华尔街。

范德比尔特无疑是19世纪最伟大的铁路经营者,但他却从来没有修建过一条铁路,相反,他购买铁路,并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来经营、扩张,并尽一切可能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所有交易的铁路股票中,哈莱姆股票的内在价值。尽管众多华尔街人人士认为哈莱姆是一只应该做空的好股票,但范德比尔特一直在持续的买进该股票。无论空头们准备何时卖给他们哈莱姆的股票,范德比尔特在银行里都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

卖空者等待着哈莱姆股票价格狂跌的时刻。但当这些空头在卖空合同到期的时候,他们发现范德比尔特几乎买断了这只股票,他们只好向范德比尔特购买哈莱姆股票来进行交割。这个此前从没有涉足过华尔街的人在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股票逼空占中一局击败了美国最老练的投机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卖空狂潮的背后,最大的卖家是丹尼尔·德鲁,也是华尔街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以在华尔街玩弄各种卑劣的诡计而著称,此后他们还会多次交手。

在哈莱姆股票“做空”战进行的同时,范德比尔特也在持续地买入哈德逊股铁路的股票,一些没有参与卖空哈莱姆股票的投资者认为此时范德比尔特正深陷哈莱姆“做空”战中,认定他此时肯定资金不足,但是他们失望了,范德比尔特用同样的招数再一次赢得了此次“做空”战的胜利。

9.最精彩的博弈(2):伊利铁路股权争夺战

(1867-1869)

范德比尔特从来不属于华尔街,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铁路帝国,而不是买卖铁路股票,1867年,在应邀成为纽约中央铁路的总裁之后,开始以一个更开阔的视角看待纽约州的铁路。

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以及不堪重负的伊利运河,共同支撑着从美国中西部地区到纽约的商贸活动。由于火车都必须按照时刻表运行,经营铁路就意味着每时每刻去争取生意,因此当时铁路行业的价格战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避免价格战的唯一方法就是原来相互竞争的铁路形成同盟,即卡特尔。

但当时,伊利铁路被掌握在丹尼尔·德鲁和另外两个年轻人,杰·古尔德与詹姆斯·菲斯克的手中。在这三个人中,德鲁做事毫无顾忌、诡计多端,古尔德在金融方面是个天才,菲斯克长袖善舞,他们三个的联手,让范德比尔特不得安生。

范德比尔特迫不得已,决定到华尔街收购伊利铁路公司的股票,以控制这条铁路,于是在当时纽约州混乱不堪的司法体系以及华尔街几乎不受监管的体制下的情况下,地狱之门被打开了。

伊利铁路除了公开流通的 251050 股公众股以外,德鲁还持有 3 万支可以债股自由转换的股票。此外,作为伊利铁路的财务主管,德鲁还可以发行或“制造”更多的股票。因此,范德比尔特获得伊利铁路的控制权的关键在于阻止德鲁增加市面上股票流通总量。

1868 年 1 月 26 日,范德比尔特授意之下,纽约州地方法院巴纳德法官颁布法令,禁止任何伊利公司把债券转换成股票,同时禁止德鲁本人插手伊利股票操作。然而,当范德比尔特自信满满的对市面上所有的伊利股票下买单时,德鲁控制的法官居然裁定伊利公司依旧可以自由把债券转换成股票。

由于两条完全相反的法令同时出现,德鲁照旧可以通过债转股变出更多的股票,甚至他还新印制了数万张崭新的“掺水股票”。而由于新股入市,伊利股价立刻下跌,但是范德比尔特为了维持公众信心,仍然在市场上照买不误。

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交易所可能禁止新发行的股票进行交割,德鲁就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股抛售使得 700 万美元变现,并逃到了纽约法律无法管辖的新泽西。如此一来,浑然不知的范德比尔特被伊利的董事们卷走 700 万美元,但仅得到了 10 万支一文不值的股票,不过他立刻通过法庭运作控制了纽约的局面,而伊利的董事们只能在新泽西勉强栖身。

此时,伊利铁路之争的焦点已经变为司法之争:伊利铁路的董事们能否在新泽西州获得对伊利铁路的控制权?伊利公司此前发行的新股是否合法?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范德比尔特和德鲁集团开始争相行贿,而立法官员则借机疯狂敛财。

当范德比尔特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荒唐的乱斗之后,他决定从中脱身。最后,筋疲力尽的双方达成妥协:范德比尔特不再追究伊利董事们的法律责任,德鲁辞去了董事和财务主管的职务,范德比尔特在伊利董事会的利益也得到了赔偿,而当初他为了逼空伊利董事们买下的 10 万股新股也被市场慢慢消化,只不过,伊利股权最后被稀释了 40% 。伊利铁路的股票之争尘埃落定,范德比尔特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达成了主导纽约州铁路商业模式的目标。

针对伊利铁路股权争夺战中市场表现出的失控局面,华尔街的经纪商开始希望变革。当时的商业和金融周刊建议实施以下法律:

( 1 )除非有 2/3 以上的股东同意,否则董事会无权发行新股。

( 2 )现有股东对发行的新股具有优先认购权,新股必须公开发行,并且必须在通知后发行。

( 4 )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发放股票股息或者以其他目的发行的所有股票。

( 5 )任何违反上述条款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将受到惩罚或被处以罚款。

这些条款后来构成了今天美国《证券法》的基础。虽然在1868年,这些条款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华尔街以此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华尔街两个最大的机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公开交易所(1864年由煤洞交易所重组而成)开始合作,颁布了同样的规则,1869年两个交易所合并组建,成为可以主宰整个华尔街的新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所的监管条例越来越多,执行也越来越严格,华尔街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业务也迅速繁荣起来。

10.最精彩的博弈(3):黄金囤积案

(1869-1870)

到19世纪中叶,黄金已成为各主要国家的法定货币。但因为南北战争的爆发,美国暂停了金本位制,尽管1865年北方军队赢得战争胜利后,绿钞和黄金之间的差价已经大大减少,但还没有完全消除。

所以,到 1869 年,黄金交易室的黄金交易量已经达到平均每日 7000 万美元,而且大部分是投机性的。事实上,由于保证金要求很低,比如利用 10 万美元就可以买到价值 2000 万美元的黄金合约,在黄金交易室里进行黄金投机的人可能须臾间变得腰缠万贯,也可能弹指间回到一贫如洗,这是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想象的。

在伊利铁路投资案中一举成名的古尔德和菲斯克,成为华尔街新生一代的弄潮儿。他们瞅准了这一时机,开始酝酿导演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华尔街大戏:逼空黄金市场。

另外,市场上实体黄金供应稀缺也是古尔德敢于大胆实施他的计划的一个要素。当时的国际贸易以黄金为支付介质,贸易商在出口商品时 以黄金结算货款,但是在贸易合同签订和黄金交割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黄金相对于绿钞的价格下跌,那么贸易商就会蒙受损失。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贸易商通常的做法是在黄金交易室卖空与应收货款等值的黄金,如果黄金价格下跌,他们可以在黄金交易室卖空所获得的利润来弥补货款损失,反之亦然。这种避险操作,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套期保值。

当然,他们还面临另一个大问题,联邦国库控制的美国一半以上的黄金供应,仅仅在华尔街的分库中就储备着价值100万美元的黄金,这些黄金可随时调配,仅凭华盛顿的一封电报,就能粉碎任何图谋逼空黄金的企图。

为保万无一失,古尔德必须买通美国政府。虽然古尔德与当时的格兰特总统未曾谋面,但千方百计地与格兰特总统的妹夫科尔宾成为朋友,最终见到了总统。古尔德成功地让这位总统相信政府应该让黄金市场自由运行,而不得进行任何干预,并成功地在公众面前塑造了一个自己与总统十分亲密的形象。另外,当财政部驻纽约的部长助理职位出现空缺的时候,古尔德和科尔宾百般进言,最终说服总统任命巴特菲尔德将军担任这个职务,在这个职位上放一枚自己的棋子,是古尔德实施计划的关键一步。

整个夏季,古尔德和他的坐庄集团都在购入黄金和黄金合约,黄金价格扶摇直上。到九月中旬,古尔德集团已经持有价值超过 9000 万美元的黄金合约。与此同时,古尔德再一次施展了他左右舆论的手腕开始散布流言,让人们相信整个华盛顿都参与了这桩交易。

黄金价格持续上涨,从原来的每盎司130美元涨到了143美元。这时一些原来比较谨慎的卖空商已经支撑不住,他们开始购买黄金,准备平仓,而古尔德已经悄悄开始出售他手中的黄金了。

在一般的情况下,黄金的日交易量只有 7000 万美元,但在 9 月 23 日星期四这一天,黄金交易量超过了 2.39 亿美元。 9 月 24 号,早在黄金交易室 10 点开盘之前,纽约的金融区就已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了。 10 点半,黄金价格已经达到 150 美元,而且还在继续攀升, 11 点半,黄金价格已经涨到了 158 美元,不断有卖空商奔向交易室,想赶在黄金价格进一步上涨之前平仓。在最疯狂的两个小时里,黄金交易室的交易几乎是整个美国唯一的金融活动。

11 点 40 分,菲斯克的一个经纪人喊道,他愿意以 160 美元的价格购买 500 万美元的黄金,但是没有人接单。突然一个德高望重的经纪人坚定地喊了一句:成交。那一瞬间,市场立刻恢复了理智,恐慌刹那间消散,在短短几秒钟内,黄金价格就降到了 140 美元,因为此时巴特菲尔德得到授权,出售国库里价值 400 万美元的黄金来遏制市场恐慌,格兰特总统终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被古尔德玩弄了,但这一切已经结束了。

这场黄金恐慌留下的金融乱局从未得到彻底的清查整顿,其中的种种猫腻只是被掩盖了起来,甚至古尔德和菲斯克到底有没有赚到钱也没有人知道。后来,由于美国绿钞的金额实在过于庞大,美国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完全回归金本位制。

11.繁荣的尾声:1873年大崩溃

(1870-1873)

黄金囤积案后三年,陷于一场感情纠葛中的菲思科,也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从南北战争开始到菲斯科被刺杀,这非同寻常的十年标志着华尔街作为一个主要金融市场正式登上的世界舞台。随着华尔街最显赫的大玩家突然离世,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尔街标志的狂野西部色彩也开始渐渐褪色。

1873 年,曾在南北战争中为联邦政府成功发行债券的银行家库克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美国当时最为显赫的库克银行破产了,这直接引发了一场波及欧洲市场的美国股市大崩溃,从而彻底结束了美国南北战争后的一轮经济和股市繁荣。

库克虽然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自己的银行库克银行却没有那么兴旺。他依然在政府债券中拥有较大的份额,还拥有几条铁路的股权,但其中有一条叫北太平洋的铁路是最让他头疼的,他为了资助这条铁路的修建,发行了价值一亿美元的债券,但是这笔钱在铁路完工之前就用尽了。铁路建设困难重重,到 1873 年初,工资已经发不出来了。

秋季来临,欧洲市场明显对美国证券越来越冷淡,资金供应再次触底,更多的铁路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灾难最终降临了,九月,股市开始下跌,交易量放大,卖空行为也明显增多。随后,美国当时最显赫的银行家破产了。

这条消息就像炸弹一样引爆了华尔街,第二天各种谣言充斥着华尔街,甚至有传言说,范德比尔特也濒临破产,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无数与他合作的经纪商和银行却被迫停止营业,甚至很多经营良好、利润丰富的公司的股价也遭受了重创。

格兰特总统、财政部部长和其他政府高级官员一起从华盛顿来到纽约,与纽约金融巨头一起商讨解决办法。范德比尔特告诉他们,这次崩溃的原因在于铁路的盲目扩张,这种扩张所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联邦债券。这场大崩溃沉重的打击了整个美国经济,南北战争后的繁荣景象荡然无存,美国经济艰难地熬过了六年的衰退后才逐渐有所好转。

12.复苏的星火:摩根的成长与铁路的改革

(1873-1885)

1873年的大恐慌发生之后的六年里,铁路股票的市值惨遭腰斩。而在这个阶段里,铁路仍然是华尔街市场的支柱, 1878 年,在当时全部 54 家上市公司中,有 36 家铁路公司、 5 家煤矿公司、 4 家电报公司、 4 家邮递公司、 3 家矿业公司、 1 家蒸汽船公司和 1 家地产公司。

欧洲投资者跟之前几次一样,停止投资美国证券,美国铁路债券在欧洲市场卖不出去了。 1873-1879 年,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价值缩水了近 6 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损失了 2.5 亿美元。不过让美国人有机会的是,他们比以前低得多的价格回购了这些证券,其结果不言而喻,美国既修成了铁路,又拿回了证券。

在这个时期,有一个人已经成为了华尔街的化身,他就是J.P.摩根。以J.P.摩根为代表的新生代投资银行家,脱胎于南北战争年代狂放粗野的华尔街,并把华尔街迅速打造成正在兴起的全球经济体中的主导力量。

摩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祖父是著名的投资家,父亲是著名的银行家。摩根自幼年起就接触到了最高水平的金融业务。 1862 年摩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J.P. 摩根公司,这家公司在南北战争后的华尔街繁荣时期迅速发展起来。 1864 年,年仅 27 岁的摩根的收入就超过了 5 万美元,

1879年,摩根在市场上一举成名,被誉为具有非凡竞争力的银行家,这主要得益于摩根帮助小范德比尔特分散了资产。范德比尔特在 1877 年去世,把高达 1.05 亿美元的巨额财产留给了他的儿子小范德比尔特,小范德比尔特因此拥有了纽约中央铁路超过 87% 的股份,但他希望分散自己的资产,可是想要在市场上大量抛售像这样显赫大公司的股票,又不对其价格造成太大的冲击并非易事。摩根接下了这项任务,并成功地以每股 120 美元的高价在伦敦市场上售出了,而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

摩根不仅成功的帮助小范德比尔特卖出了股票,还获得了这些英国股东的代理权,代表他们在纽约中央铁路董事会上坐拥一席之地,由此他顺理成章地成为铁路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且决心利用自己的新身份彻底整顿混乱不堪的美国铁路业。

虽然在这之前的五十年,美国的铁路发展得非常迅猛,但整个铁路系统一直以混乱无序的方式发展着。主干线都是由小的地方铁路公司拼凑而成,铁路公司的资本和公司结构也因此千奇百怪。另外由于恶性价格战、过度建设和经营不善,整个铁路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甚至管理良好的纽约中央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也在相互残杀,在对方地盘上建造与之竞争的铁路。

1885 年,摩根说服小范德比尔特,并为纽约中央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两家铁路公司找到了和解方案。根据方案,纽约中央铁路买下与它隔河相望的哈德逊河西岸的铁路线,宾夕法尼亚铁路则买下正在建设中的从哈里斯堡到匹兹堡的铁路线,这样两家铁路公司就避免了相互残杀。这使得摩根进一步成为美国铁路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19世纪最后二十年里,他主导重组了巴尔的摩铁路、俄亥俄铁路、切萨皮克铁路、伊利铁路等多家主要铁路公司,并推行了合理化改革。

13.复苏的阻碍:白银问题与黄金流失案

(1893-1895)

19世纪70年代衰退结束了,但经济的繁荣期却还没有来临。人们憧憬着华尔街迎来一个更好的时期,股价有一些上涨的趋势。但 1893 年 5 月开始,形势突然迅速恶化。 5 月 1 日,市场开始大幅下滑, 5 月 4 日,美国船缆公司出人意料的破产了,负债高达 1000 万美元,而在几天之前,这家公司还刚刚向普通股股东派发了股息。 7 月,市场终于跌破了底线,即使是那些经营业绩最好的铁路公司股票也受到了重创。

美国船缆公司的总裁指出了正在动摇美国经济和华尔街基础的真正问题:公司的破产完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获得贷款,信用从来没有像这样严重地被抑制过,雪上加霜的是,白银问题加重了普遍的市场信心缺失。

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是白银问题?19 世纪,美国政坛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白银派与黄金派,在黄金派的推动下,美国 1873 年放弃金银复本位制,采用欧洲广泛实行的金本位,这使得白银丧失了货币功能,全国货币供应骤减,令本就不景气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陷入通缩。

白银派主张恢复白银的货币功能,认为黄金存量不足以支撑经济。 1890 年,国会通过购银法案,规定财政部每月收购 450 万盎司白银,同时规定 16 盎司的白银相当于 1 盎司的黄金。但随着西部地区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开采白银,银价开始下跌。当白银的市场价格只有黄金的 1/20 ,而国会规定的价格为黄金的 1/16 ,在这样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将要起作用了,人们开始使用白银而将黄金收藏起来,于是黄金如涓涓细流一般从国库中不断流出。

尽管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购买黄金,以维持国库的黄金储备,但是国库中的黄金存量仍然日渐干涸。 1894 年,随着经济衰退进一步加重,国库的黄金储备再一次跌到了 1 亿美元以下,虽然多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多次为财政部承销黄金债券,使得国库的黄金储备回涨到 1 亿美元以上,但黄金很快又从国库中流走了。 1895 年 2 月初 1 国库里的黄金储备只剩下了 4500 万美元。

对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来说,这样的黄金外流使得整个国家似乎面临着一场灾难,因为美国多数联邦债务的本金和利息都需要黄金来支付,而一旦到期的债务不能偿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率飙升。

当时的克里夫兰总统不得不向摩根求助。摩根指出:即使国会批准,财政部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也不会管用很久,因为黄金还会轻易的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甚至还会使国库比以前更加吃紧。摩根力挽狂澜,提出到欧洲去筹集 1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并以此阻止美国国库的黄金外流。同时他采取各种措施,比如从伦敦拆借出英镑并将其在纽约市场出售来支持美元,以保证黄金留在美国国库里。到 1895 年 6 月,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稳稳地站上了 1.075 亿美元。

14.商业构筑的基础:华尔街的转型

(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是华尔街的转型期,它在这个时代构筑的商业运作框架和模式,将在接下来的八十年里发挥作用。

一是大型清算所。华尔街的银行早在几十年前就建立了支票清算所,但是直到 1892 年才最终建立起一个大型清算所,为大经纪商提供方便快捷的证券交割服务。

二是股票市场平均指数。当时绝大多数报纸都已经开始公布股票每天的收市价格了,但是这些价格并不能让人们一眼看出市场整体的表现情况。 1896 年,华尔街日报的创办人之一查尔斯·道创造了两个平均指数:一个指数是铁路股票指数,另外一个指数是反映风险相对较大的工业企业股票的平均指数。

三是现代会计制度。华尔街的银行和经纪行是推动现在会计职业产生并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强制实施通用会计准则的主要力量。当时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上市公 司公布财务报告,即使发布财务报告,通常也是一堆摸不着头脑的烂 账 ,因为在那样一个充满阴谋的年代,保密成了成功的一个条件。后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提交财务报告的时候,上市公司管理层别无选择,只有照办。但公司内部的财务人员毕竟是为公司管理层工作,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在此背景下,独立会计师的人数迅速增加, 1896 年,纽约州又通过立法奠定了这项职业的法律基础,并使用“注册会计师”这样一个称号来表示这些人是符合法律标准的会计师。

15.真正的繁荣:工业大爆发

(1890-1907)

在19世纪帷幕将要落下的最后几年中,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写下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之一。这背后有多重推动要素:南北战争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战时的高关税政策保护了美国工业免受来自于欧洲的竞争与冲击;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政治势力,推动工业化的北方利益集团在华盛顿掌握的主动权;纵横交织的铁路网,将美国连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实现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到1900年,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它保持着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地位,同时也是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其中包括两种新的矿产品——石油和铜矿。美国也成为这个世界主要的工业品出口国, 1865 年工业品出口只占美国出口额的 23% ,但到 1900 年已占到 32% 。

金融方面,到了1900年,工业股票已逐步代替铁路股票迅速成长为华尔街市场的主力。华尔街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外国债券的承销,虽然伦敦自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直主宰着资本主义世界,但此时的华尔街已经开始与之分庭抗礼。

这个阶段或许可以成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一,主要表现在并购方面。1887-1904 年,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并购浪潮。 8 年内共发生 2943 起并购交易, 3000 多家中小企业被兼并,许多行业的集中度大幅提升,涌现了大批企业巨头,如杜邦公司、通用电气、柯达公司等。这轮并购浪潮使得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减少了同行业内企业的过度竞争,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为日后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摩根财团组建了通用电气和国际收割机公司等上市公司。 1901 年,他又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实现了对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并购,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例金额超 10 亿美元的并购案。并购后的美国钢铁公司资本金雄厚,继而吞并了 700 多家公司,成功控制美国钢铁产量的 65% ,一举奠定了美国钢铁产业在全球的绝对垄断地位和谈判力。在这一过程中,以摩根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大量融资和财务顾问服务。

16.新的轮回与教训:铜矿股票投机案与美联储的成立

(1907-1913)

美国经济一从19世纪90年代初以来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复苏,就开始飞速成长,20世纪初达到高度繁荣。虽然美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物价平稳,企业利润也在攀升,然而作为先行指标的股市指数却在 1907 年 3 月开始并非偶然的下跌。与此同时,世界市场正处于极度不安之中,英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减少,引发了一次对英镑的恐慌,远在埃及亚历山大和日本东京的股票市场也开始崩盘。在美国,许多经营良好的公司和信誉较佳的州政府及市政府的证券也开始发行不出去了。

真正的危机到来的时候,就像华尔街历史上常见的那样,并非直接由华尔街本身引起,这回的祸根是蒙大拿州比尤特的铜矿之争。

蒙大拿州的比尤特被称为地球上最富有的山丘,每年能产出近 14 万吨的铜。为了刺激铜矿的开采,蒙大拿州立法机构通过了所谓的《矿脉顶法》,允许矿主可以顺着自己地产中的矿层进行开采,即使矿层延伸到别人的地盘也不受限制。

奥古斯塔·海因兹是一个天生的探矿者,凭借着对比尤特地理条件的了解,将《矿脉顶法》运用到极致,在本属于波士顿 - 蒙大拿矿业公司的矿脉中继续挖宝。但此时波士顿 - 蒙大拿矿业公司已经是统一铜矿公司的一部分了,统一铜矿公司的老板和董事会成员包括了摩根、标准石油的罗杰斯以及洛克菲勒等人。对于海因兹厚颜无耻地把他们的财产占为己有的做法,他们十分不满,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来阻止他。最后统一铜矿公司的大老板们决定与其让他们在比尤特的财产受到威胁,不如把这个讨厌的小暴发户买过来,这样会划算很多,于是用 1050 万美元买下了海因兹在蒙大拿的全部产权。这为海因茨在后面铜矿股票争夺战中与其的仇恨埋下了伏笔。

海因兹在比尤特教训了一群大家伙,于是觉得他能在华尔街如法炮制。海因兹联合美国冰业公司的创始人摩尔斯,获得了几家银行的控制权,并把这些银行作为进一步投机的现成资金来源。其中,莫尔斯控制了北美洲银行,用这家银行的资金获得了商业国民银行的控制权,接着他们又用商业国民银行的资产获得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银行——尼克博克信托公司的控制权。

后来,海因兹和摩尔斯开设了一家名头响亮的公司——联合铜业公司。不过他们并不是真正打算生产铜,目的只是想通过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和看涨期权来抬高股价,诱使其他的投资者卖空,一旦坐庄成功,他们就会执行自己的看涨期权,而当空头发现这个陷阱时则为时已晚。

不过海因兹或许已经忘记了,他在华尔街找早已有一个巨大的仇人——标准石油公司罗杰斯。罗杰斯管理的标准石油公司是 20 世纪头十年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由于手握数以亿计的现金储备,标准石油公司既是一家石油公司,也是一家举足轻重的金融公司。

1907 年 2 月,海因兹开始了他们的坐庄操作。联合铜业股票一路上扬,到了 10 月,其他所有的铜业股票都下跌,而联合铜业股票却从每股 37.5 美元一下上升到了每股 60 美元。海因兹认为已经稳操胜券,于是向不同的经纪人发送指令,要求执行看涨期权,时间决定一切,然而这些经纪人的动作却莫名其妙地慢,迟迟没有下单,接着质疑联合同业公司财务状况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标准石油公司介入这两件事情当中,但很多人都怀疑这一切都是罗杰斯指挥的。

不受海因兹和摩尔斯控制的银行开始要求这两个人提前偿还贷款,迫使他们在这个最糟的时点卖出股票,第二天,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在这些问题的重压下开始下跌,来历不明的大宗买单涌向交易所大厅,使得股票进一步下跌,第三天,股价已经下跌到 10 美元,海因兹的坐庄计划破产了,随着东流的还有他的数百万美元。此时整个华尔街都传言这些动作与卖单都出自罗杰斯之手。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海因兹控制的商业国民银行和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出现了挤兑,而听命于标准石油公司的纽约清算中心拒绝提供帮助,随后两家银行宣布破产。标准石油公司的复仇成功了,但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却因为他们的成功而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银行挤兑是极具传染性的,但不幸的是,此时的美国却缺少一个能够印钞票来应对这场危机的中央银行。如果银行挤兑进一步恶化,危机还将殃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财政部部长不得不求助于摩根,因为此时的摩根银行事实上充当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他马上将纽约几个主要的银行家召集在他的办公室, 5 分钟之内,他就募集了 2700 万美元。当人们发现银行能够满足他们任何的甚至是所有的提现要求时,他们就不再想真正的去提现了, 1907 年的恐慌也随即结束了。

1907年的恐慌在刚开始时就被果断遏制,没有像以前的恐慌那样导致经济衰退,经济很快就恢复了繁荣,而且这次恐慌还带来了一个完全正面的结果:国家在紧急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华尔街的实力派这一残酷事实,使得那些中央银行最坚定的反对者也认识到,没有中央银行,经济的正常运行将难以为继。这个国家从杰斐逊那里继承的最不幸的遗产,在百年来屡次给这个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之后,最终被彻底抛弃了。

美联储与其他国家央行的最大不同,就是摒弃单一央行理念,另起炉灶建立了一套兼具公私特点的央行系统。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是联邦政府机构,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地区联储银行及成员商业银行则更多体现了私立特点,独特的架构设计使得美联储在符合美国宪法禁止政府发行法定货币规定的前提下,成功绑定了政府、央行和地方银行之间的利益,进而避免重蹈合众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这些短命前辈的覆辙。

17.“美国世纪”的开始:一战爆发与华尔街的实力

(1914-1920)

所有依靠金融市场谋生的人,对于战争的恐惧,甚至对战争威胁的恐惧都远远超过其他。1912 年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对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市场的反应异常迅速,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市场都直线下跌,英国的联合公债甚至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起初,这起事件在国际范围内几乎没有引起波澜。随后到了七月,奥匈帝国想利用大公被刺事件逼迫塞尔维亚退步的如意算盘落空。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全球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黄金价格一路飞涨,许多市场甚至不得不暂停交易。此时的纽交所里也只能看到疯狂地抛售,交易量达到 130 万股,是 1907 年恐慌以来的最高纪录,行情大跌,许多股票的跌幅达到 20%-30% 。 7 月 31 日一大早,伦敦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这还是第一次。华尔街此时也别无选择,随后开启了长达四个月的闭市,是纽交所史上时间最长的闭市。

到1914年底,出于避险需求,黄金又开始流入美国。与此同时,美国证券对于欧洲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也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华尔街逐步恢复了运转。

战争创造了对粮食、军需品、钢铁、车辆、通信工具、铁路设施和船只的巨大需求,这也随即带来了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华尔街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通用汽车在 1914 年底的股价为 81.5 美元,但到 1915 年底就涨到了 500 美元,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也从 46 美元涨到了 460 美元。

华尔街的作用在战争中立刻凸显出来,就像南北战争那样,或许以下几个事件就是最直接的注脚。

(一)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对海面的有效封锁,德国和其盟国无法从美国获得任何军火。德国无法在海上击败英国,于是决定转战华尔街。伯利恒钢铁公司为欧洲盟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代表便向公司控制人施瓦布开出了一个他们认为难以拒绝的天价:以 1 亿美元收购他持有的股票。但是施瓦布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德国人,并在摩根银行的帮助下,将大量股票转入了信托,保证公司不会被收购。

(二)由于摩根银行在英国和法国银行界广泛的社会关系,它很快就积极地投身于协约国的战争融资。到战争结束时,摩根银行实际上一共为英国购买了价值 30 亿美元的军需品,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参战前一年 1916 年联邦政府收入的 4 倍。

(三)为了赢得战争,协约国不仅仅需要物资,还需要金钱,华尔街和坐落于此的大银行已经是这些资金的唯一来源了。1915 年 9 月,英国派代表来到摩根银行商谈一笔不少于五亿美元的贷款。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单独承揽数额如此巨大的一笔贷款,即使摩根银行也做不到。最后这笔贷款共有 61 家以上的承销商,此外还有 1570 家金融机构参与推介。

(四)虽然英国政府对英国人投资美国股票所得的股息征收特殊的所得税,却允许英国人用美国股票来支付他们的所得税。于是美国公司的股票开始在英格兰银行堆积如山,摩根银行便帮助英格兰银行将其中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全部变现。

以上等等事件,推动着美国成为一战中唯一真正的赢家。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四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这样,无论是从金融还是实业的角度来说,美国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这个新兴强国的资金巨流,无疑是通过华尔街流动的,华尔街也因此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太阳,即使伦敦,从此刻起也变成了环绕其左右的一颗行星。

18.繁荣下的骄纵:纽交所的肆无忌惮

(1920-1922)

人类社会有一条铁律:在没有外来压力时,任何组织的发展都会朝着有利于该组织精英的方向演进。 20 世纪 20 年代的纽交所无疑是最佳范例之一。

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不正规的、以自我调节为主的童年时代,又经历了南北战争时期无法无天的青春期,到了20世纪20年代,纽交所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保证市场有序稳定发展的制度和程序。但是从制度上讲,它和1817年刚刚成立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他仍然是一个私人俱乐部,交易所的宗旨仍然是保护它的会员们的利益,也就是那些席位拥有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在交易所中,有大约一半的席位由专门经纪人和大厅交易员控制,而这两个群体也拥有交易所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交易所管理和法律委员会中 2/3 的席位。

专门经纪人为特定的股票“做市”,当股票价格符合买家或卖家的要求时,他们就执行这些买卖订单,这样他们就处在最有利的位置,能最先知道市场的走向,并从中牟利。

大厅交易员则不必支付交易佣金,因而他们可以随意买进卖出股票和债券,利用价格的轻浮波动来牟利。虽然 19 世纪最后 30 年的改革成功遏制了上市公司和管理层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和股东权益的行为,但交易所会员操控市场的能力却毫发未损。

交易所成员与赖恩之间的对决,或许是上面所说内容的最好阐释。

1915 年,艾伦·赖恩在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后,组建了赖恩公司,并很快成为华尔街非常有名的多头。他投资于一系列工业股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华尔街带来的牛市大潮中如鱼得水,大发横财。

1916 ,赖恩控股了美国斯图兹汽车公司,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基本徘徊在每股 100 美元左右。 1920 年 1 月,斯图兹股票开始上涨,到了 2 月突然冲到每股 134 美元,然后卖空投机者开始入场准备对这只股票进行卖空袭击,其中空头中的一些人是交易所内部的核心成员。赖恩决定捍卫自己的利益,开始购入斯图兹股票,吃下所有的买单,打败空头。

到了 3 月底,赖恩目标似乎已经唾手可得,股价已经涨到了 282 美元, 4 月 1 日,股价达到了 391 美元,大部分股票的持有者早就开始兑现离场,他们把股票都卖给了赖恩,实际上此时赖恩是场内唯一的买家。这场大搏杀中原先以每股 130 美元价格卖空的空头们,现在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赖恩手中持有了全部斯图兹股票,他们将不得不以赖恩开出的天价从他那里购买股票来平仓。但是空头中仍然有死硬派还在继续卖空,从赖恩那里借入股票,然后以更高的价钱卖给赖恩。

当天下午,交易所宣布全体一致决议终止斯图兹股票的交易,这样意味着赖恩将无法把他手中的股票卖出。一名记者指出,交易所这么做缺乏法律依据,而且这种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面对这样的指责,交易所发言人的回答是“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几乎所有华尔街人都在兴奋地关注这场较量,后来赖恩将一份列有 9 位交易所会员的名单交给了纽约世界报。虽然他没有明说,但他暗示这些人都曾经卖给他斯图兹股票,但是还没有交割。立刻,各种小道消息开始传播开来,有的说,政府马上要加强对纽交所的外部监管,也有说老赖恩将以他庞大的资产支持小赖恩

最终,空头们终于意识到他们除了投降别无选择,赖恩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形势,要求空头立即履约。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现在要为 1 月 1 日还只是每股 100 美元的股票支付每股 550 美元。斯图兹股票杀空战结束了,赖恩来从中获取利润大致在 100 到 150 万美元。

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的结尾,赖恩持有的其他股票遭到了一波又一波做空投机的攻击。最后 1920 年的熊市突然到来了,赖恩的股票严重缩水,而他的贷款是以那些股票为抵押的,现在银行想要收回给他贷款,莱恩只有将他手中的股票卖掉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他挣扎着坚持了一年半,到了 1922 年 7 月,他已经无法继续坚持,直到宣布破产。

纽交所终于报复了赖恩,但他在公众声誉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这种无视公众利益的傲慢依旧阴魂不散。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尔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

19.盛极必衰:泡沫的产生与1929年大萧条

(1922-1929)

像所有大战之后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也广泛出现了放纵现象。和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那几年一模一样——暴饮、豪宴、寻求刺激是生活的唯一目的。华尔街从来都是美国社会最精致的缩影,人们疯狂的生活着,仿佛在以此庆祝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一场人类大灾难中幸运地逃过一劫。

华尔街再次伴随经济的繁荣起飞了,1922-1929年,道琼斯指数每一个季度都比前一年同期高。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步伐明显快于美国经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到50%,而道琼斯指数却上涨了3倍。

另外在这个时期,信用的广泛应用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许多普通人开始利用信用消费购买一些大件商品,而在此之前,信用是富人的专利。后来,他们发现也可以运用信用支付手段来购买债券和股票,只需支付 10% 的保证金,余额由经纪人垫付,这种投资方式成为最快捷的致富捷径。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尔街的很多上市公司是高度杠杆化的,只要公司的利润不断增加,超过当前债务的利息,每股收益就以飞快的速度增加,这会进一步刺激投资者对这只股票的热情。但是如果经济开始下滑,这样高度杠杆化的公司就会很快破产。

到1928年,美国经济体内潜伏的经济危机开始显现,1929年初,经济开始缓慢而显著的减速这本来应该使华尔街冷静下来,但事实上却没有,华尔街此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已经完全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了。

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当开盘的钟声响起,股票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易,股价狂跌,每一轮股票的下跌,都引发新一轮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投资者若不能及时补充保证金,只能被迫抛售持股,这进一步造成股市下跌,并引发更多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股市陷入了螺旋式下跌。

纽约的银行巨头们聚集在摩根大厦紧急磋商,此时很多银行已深陷投机漩涡,如果这些股票卖不出去,这些银行将面临绝境。为了保卫市场和保全自身,他们决定拿出2000万美元来托市,于是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理总裁的惠特尼走进了交易大厅,他从一个交易柜台走到另一个交易柜台,购买那些蓝筹股中的蓝筹股,直接将 2000 万美元全部投入。在惠特尼以那种万人瞩目的方式将真金白银投入股市后,股市又被银行家们拉回到可控局面,市场止跌回升。

华尔街一直以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谣言工厂,到了星期一,市场上传言四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假的。但在这样的氛围中,股市再度下跌,开盘后,卖单像雪崩一样不间断地倾泻下来。这一天股市交易量达到了天文数字般的 1600 万股,创下了此后近 40 年中的最高纪录。

股市继续下跌,这样的跌势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13日才止住,宣告此轮股市下跌的终结。此前七年股市好不容易积累的所有涨幅都在此轮熊市中灰飞烟灭了。

20.危机与救赎:胡佛的错误与罗斯福的新政

(1929-1938)

从时间上看,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紧随1929年股市大盘之后,因此一直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是股市大崩盘引发了经济大萧条。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两个事情都是由同样的两个因素引起的,一是当时经济形势,二是联邦政府为应对这种经济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曾在竞选中许诺,通过提高农产品关税来救助美国农业。所以他在当选美国总统后于 1929 年召开了一次特别国会会议,这次会议很快演变成各个利益集团竞相为本集团争取更多利益的疯狂战场。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国会游说,要求给予他们保护,以免受到所谓的“不平等国际竞争”的冲击。

在股市大崩盘之后,胡佛总统不顾 1000 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于 1930 年 6 月 17 日签署了《斯幕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提高。作为报复措施,其他国家也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于是世界贸易体系崩溃了, 1929 年美国出口贸易总额为 52.41 亿美元,而到了 1932 年,这一数字仅为 16.1 亿美元。同时在 1930 年上半年,随着这项法案在国会中的表决传言而起伏跌宕的纽约股市,从此刻起正式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下跌,相比之下, 1929 年秋季的熊市也不过才持续了两个半月。

另一个为这场崩溃雪上加霜的是美联储。在美国经济和股市摇摇欲坠的过程中毫无作为,当时美联储的成员几乎全部是政治性任命,他们中很多人连商业银行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更不用说复杂的中央银行了。当美国经济几乎被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通货紧缩冻毙的时候,美联储还在为国家经济开着治疗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退烧药,在这几年里,货币供应量下降了 1/3 ,有 9800 家银行倒闭,带走了千百万人的存款和他们的希望。

大萧条的最后一个罪魁祸首是胡佛政府。面对急剧下降的政府收入和不断上升的政府支出,胡佛政府还在试图推行财政紧缩以平衡政府预算。 1932 年当美国经济正以自由落体的速度直线下跌的时候,胡佛竟然推动议会通过了提高税率的方案,而且幅度之大在美国历史上空前绝后。这给当时的经济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失业率超过 25% ,国民经济总值仅 1929 年峰值的 50% ,

这样巨大的灾难下,胡佛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替罪羊,败给了一同竞选的罗斯福。当罗斯福在 1933 年 3 月 4 日就职时,这个绝望的国家给予罗斯福一个独裁者的权力,即为了帮助国家度过灾难性危机可以拥有临时性绝对权力。

罗斯福上任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关闭所有的银行,直到判别清楚哪些银行的情况依然良好,同时也关闭了证券交易所。随着一家又一家的银行被宣布处于良好状态,并开始营业,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也就逐渐恢复了。

对华尔街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对银行体系、货币政策和证券交易体系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5月27日,罗斯福签署了《联邦证券法》,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律,要求所有的新股发行都必须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注册,而且必须披露特定的信息。

6月16日,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根据该方案,美国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 5 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保险,以避免公众挤兑的事件再次发生。这项方案同时也要求银行必须选择在从事储蓄业务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二选一,不能兼而有之。因此很多类似于摩根银行的大型综合性银行不得一分为二,摩根银行也被拆分为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士丹利和从事储蓄业务的仍保留原有名称的摩根银行(摩根大通的前身)。

1934年,通过了《证券交易法案》,不久后,美国国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证监会),其首要任务是监督和规范证券市场活动,包括证券的发行、交易、买卖和投资等。罗斯福提名肯尼迪(老肯尼迪,美国第 35 任总统肯尼迪的父亲)当选第一届证监会主席。肯尼迪熟练地应付着美国证监会面对的各种政治压力,很快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公平、有魄力、高效率的管理者形象。

他加强了华尔街温和派的力量,来抵抗以惠特尼为代表的保守派力量。但随着惠特尼的丑闻被揭露,原先的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美国证监会迅速抓住了这个保守集团土崩瓦解的好时机,推动纽交所有了一部新的章程,旨在加强交易所的公共职责,使它不再仅仅是为了交易所会员的利益服务。这次改革的成功为华尔街后续的真正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21.繁荣与转型:二战与几个节点

(1938-1968)

陷入经济大萧条中的美国再一次被发生在大西洋彼岸的战争所挽救了,这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1944年,美国经济扩张了125%,成为其经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段高速发展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斯通《一战简史》摘录总结:一战爆发到凡尔登战役因此,如果俄国人现在就进行战争,那么,对德国来说,1914年要比以后合适得多。而且,如果俄国率先宣战,西方列强有可能抛弃俄国,在这种情况下,协约国集团就会分裂。总之,不论哪一种出现情况,德国都将是赢家。 5.斐迪南大公遇刺——战争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的心脏地带波斯尼亚首府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739?6:8
1.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是“一国两制”的经济格,其中“两制”是指①试题解析 无 本试题来自[114试题库]本页地址:https://m.114180.net/wtk/3324/1137629.html 相关分类: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暴发相关试题: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的历史影响为 [ ]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C.扫除了资本主义发 美国南北战争之所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主jvzquC41o0726:=20pku1€ym1593686359<3;7mvon
2.暴发简体中文an outbreak of cholera/food poisoning/rioting/war霍乱/食物中毒/骚乱/战争的暴发 (暴发在Cambridge Chinese (Simplified)-English Dictionary的翻译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xamplesinenglishofoutbreak outbreak Failure to adequately and consistently implement our earlier recommendations probably contributed tojvzquC41fkiukxsct{4dcvgtkfmf0xwi1|nt1.J:'CL&:M*G7'>6'K=1'G<&D:*:;'K9'JK'CF3&G@*CG'>1'N9'DF+:56*G:'>C'K6'G:+BH.FF1'K7'BF'D6+F7.=H';7
3.德国农民战争[204]第七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经典文献文库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农民战争于是结束了。 六 正当士瓦本爆发第一批运动的时候,托马斯·闵采尔又赶回图林根,并且自2月底或3月初起即定居于帝国自由市缪尔豪森,此城是他的党的力量最强的地方。他成了整个运动的牵线人;他深知在德国南部即将普遍暴发风暴,他就着手把图林根变成德国北部运动的中心。他找到的是一块大有可jvzq<84yyy4837hp14623863375769792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