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者横断山研究会会长杨勇解读丨降雨来袭,泸定地震需警惕哪些看不见的隐患大渡河泥石流鲜水河四川地震

“9·5”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各路力量仍在抢抓“黄金72小时”后的任何救援可能。

据央视新闻,截至9月9日12时,四川泸定6.8级地震已造成88人遇难,地震还造成30人失联、400余人受伤。

救援没有停下来,震后次生灾害的威胁也日渐显现。

中国天气网提示,预计9月9日20时至9月10日20时,泸定6.8级地震灾区的局地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泸定震区从9月7日夜间开始,雨水上线,部分地区还伴有雷电现身。

这样的天气背景下,我们要警惕什么样的隐形风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地质学者、横断山研究会会长杨勇。“由于震后地质条件本来就很脆弱,再叠加降雨影响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当地需谨防二次灾害发生。”杨勇提醒。

“这次震中在贡嘎山下,历史地震痕迹很丰富”

泸定地震,川内多市震感明显,即便不在震源周边,也能明显觉察出这不是一次小地震。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普文章,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烈度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据四川省地震局9月5日消息,根据四川泸定6.8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专报,此次地震最高烈度达到9度。

这一次,也只是四川地震的一个缩影。

“从地形上看,泸定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鲜水河断裂带南端,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地形陡峻,地质比较脆弱。这次的震中恰好就在贡嘎山下,那里的历史地震痕迹很丰富。”杨勇表示,四川甘孜州的康定在明朝末年发生过大地震,1955年还有过一次7.5级的地震。

杨勇还介绍,相关研究表明,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附近库仑应力明显增加,2014年前后异常活跃,中小震频繁。断裂带走滑速率存在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现象,具备诱发大地震的可能性,相当于激活了这部分地区。

地壳板块受力挤压一旦超过岩层的承受力,就会发生地震。因此与其他地方相比,地质断裂带上的地区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更大。而四川省内分布三条主要断裂带,分别为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水电站与输电网需预防次生灾害

大渡河山高谷深,穿城乡而过,泸定县周围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由大坝、水库、厂房等组成的水电站密集分布。如果地震导致堰塞湖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杨勇介绍,水坝和震中比较近的是大渡河海螺沟口以下的大岗山水库,以及以上的泸定水库。大渡河支流上,田湾河、冷竹关沟、瓦斯沟中小型梯级电站比较多,四川省重点项目田湾河梯级水电站中的梯级电站,也位于此次泸定地震中受灾较严重的雅安市石棉县草科乡境内。

刚经历近十年来最严重伏旱的四川水电站,再次因地震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据媒体9月5日报道,四川省水利厅初步统计,震中附近50公里范围内有大型水库水电站4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水电站176座、堤防39段,截至9月5日14时暂未收到较大水利灾情险情报告。

“目前已有的信息还不多,但基于一般常识来看,水电站的主体厂房和大坝没问题。”杨勇认为,“5·12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对地震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尤其是对地震多发的西南地区,对抗震等级要求进行了提升。再加上四川今年暑期处于高温干旱,来水比较少,这些水库都处于低水位的运行状态。所以对水库的威胁暂时不大。

现在要防范的是,9月、10月进入秋季,久旱之后会有较强降雨降水过程。地震震松了地表,形成了危岩和物源,可能会形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输电网沿着峡谷延伸。从网上直升飞机俯拍的情况看,有的高压输电线塔就在滑坡体上,已经歪了。有的输电塔处于危岩上,其影响可能比较滞后。”杨勇说,“对输电网的巡查和检修,相关部门都有灾害预案,只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量会比较大,翻山越岭,排查比较困难,但它和地质灾害排查应该同步进行。”

地质危岩“潜伏期”长达数年 如今仍有汶川地震形成的危岩

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右岸山体垮塌,阻断湾东河右主支沟形成堰塞湖。

据界面新闻报道,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1组村民刘军很快发现,家门口的湾东河突然“没水了”,村民们根据常识判断,应该是上游垮塌的土石阻断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后形成的湖泊即为堰塞湖,在雨水的冲刷和侵蚀下,一旦堵塞湖决口,湖水便满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山洪。

“同样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发生在1786年的7.75级(推测震级)康定大地震导致大规模山体崩塌、堵塞大渡河。那时候没有通讯,更没有救援体系,堰塞湖完全在自然状态下溃决,洪峰水头冲过重庆,甚至到了湖北宜昌。史书记载,长江江面上人仰船翻。”杨勇描述道。

“如今当然不会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情况。”杨勇表示,“堰塞湖的破坏程度主要是根据它的蓄水量和洪峰持续时间,蓄水量越多,溃决强度就越大,如今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引流,如在堰塞体上开挖排洪沟,使其提前泄洪。另外,根据堰塞湖体量和危害程度,及时腾出水库库容接纳洪峰”。

9月6日晚,四川省水利厅发布公告表示,据遥感分析,上述湾东河堰塞湖距大渡河交汇处约4公里,该堰塞湖已过流,对大渡河干流及下游影响不大。

还有一个让杨勇担心的地方是,地震后形成的隐藏在峡谷密林中的地质危岩和恶劣地质环境。“大渡河谷干支流峡谷陡峭深邃,森林植被茂密。有的地方虽然没塌方,但地震产生的山体裂缝形成危岩区,在未来可能就是一个重大隐患。在降雨、余震或其他扰动下就很可能形成崩滑流灾害。”

所以除了紧急排查地震直接导致的滑坡和崩塌体以外,还要重视具有“潜伏性”“持续性”特征的地质危岩区。

“汶川地震形成的‘地质危岩’到现在都还有,十多年来汛期洪水、泥石流都有发生。”杨勇说,“现在的自动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定位,不间断观察预警。不过那都是针对已知的地质灾害点,未知的点还很多,而且地震后又还会形成新的危岩区。”

当地震救援过去,开始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活,潜伏期长达数年的地质危岩今后该如何持续排查?

杨勇认为,一是政府常态化管理,通过专业队伍的专业手段,定位监测,二是群策群防。利用群众预报员,培训相关知识,然后在地质灾害重点部位进行宣传,设立告示、标牌、设置避险路线场所等,这项制度目前比较完善,也行之有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湖泊——堰塞湖堰塞湖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堵塞物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的作用。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震中上游唐家山大量山体崩塌,两处相邻的巨大滑坡体夹杂巨石、泥土冲向湔江河道,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由于堰塞坝集雨面积大、水体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极可能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686213689B64:3;`39<9;3893>3ujvsm
1.(已瘦身)6.2地质灾害(精品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河道。滑坡堰塞湖堰塞湖(barrierlake)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导致山谷、河谷或河床被堵 塞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大多数堰塞湖是自然灾害伴生的次生灾害。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发生山体滑坡,掩埋了山下村庄约3 00户人家,造成2700多人死亡或失踪滑坡发生时,当地正在举行一场婚礼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71722?4341>6;B>675e23?9645?4:7xjvor
2.堰塞湖今日或将爆破排险堰塞湖是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形成过程 原有的水系→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质→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ps1427519=/28576?77274tj}rn
3.审视西南重大工程开发建设的地质风险国内财经新浪财经③工程爆破(或者各类施工过程中适时集中大爆破)或地震发生时形成的山体裂缝欲崩危岩等次生灾害,处于临灾之中。山体崩塌滑坡埋没电站设施,阻断交通和输电线路,引发水库浪涌甚至漫坝;特大山崩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溃决水头对大坝造成威胁,山崩区往往形成特续发育、具有周期性成灾特征的山崩区和泥石流源,丰富的物质源源不断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h1;52;2;3886274<39<957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