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地理环境的影
响。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要会“画”、会“说”、会
“用”。通过水循环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第一部分简
要介绍了水的各种形态和分布,第二部分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介绍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以
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结合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各个方面不同
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他们在前面的第一章
第二节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源,在第一章第三节的学习中,
了解了关于水圈的知识,在第二章的学习中,了解了流水地貌和其他地貌,在第三章的学习中,了
解了大气运动的有关知识,对水循环已有一些零碎的知识了解,但关于水循环的过程逻辑性太强,
学生很难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该
班学生中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自信心,行为习惯较差。
教学目标:
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运用其说明水循环的环节和
过程,并说出按照发生领域划分的水循环类型。
3、提供资料,创设情境,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5、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初步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说明其环节和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初步树立人类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环节应用安排
创设情境:出示教材84页“探究”观看图片及资料,思考
创设中的图4-1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并回答问题:“三个小水创设情多媒
2分
情境积大小对比和右侧文字资料,提出并珠体积虽然不大,但地境,激发体播
(导展示问题:图中的三个水珠相对于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思考,引放“课
入)球的体积来说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即水的分布广泛,因入新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