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地理组 林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运用图3.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4、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自由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本节知识没有什么难点,但需把教学重心放在陆地水体及水循环上。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一个大水杯装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水在冒烟,引导得出: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了大气中的水。设问:大气中的水又将有何去向?(降落到地上)。之后,地上的水又可能蒸发成大气水,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那么,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界的水循环。
讲述新课: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齐读第一段话,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存在空间。
1、什么是水圈?(全体回答)
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分类:(个别回答)
(1)按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
(2)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判断这三种水哪种水的储量最大。(海洋水)
过渡:但我们平常用的喝的是海洋水吗?那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水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陆地水。
阅读第二段文字和图3.1,思考:陆地水由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个别回答)
3、陆地水:
(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图片展示各种水体)
(2)主体:冰川
但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水是主要来自冰川吗?在这些陆地水中,哪些水我们利用得最多呢?这些水体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阅读图3.2,讨论旁边读图思考的问题。
处理活动题:(自由讨论后个别回答,老师引导总结)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等水体。丰水期,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河水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水。
实战演练:
1、下图中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井水不犯河水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过渡:
黄河奔流到海到底复还不复还呢?答案就在下面的内容中揭晓。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看书思考: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过程。
(一)什么是水循环(集体回答)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发生的领域(集体回答)
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三)水循环的过程:
用动画演示水循环,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每个箭头表示的环节。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绘出水循环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自己绘制。
练习:
空白图填空,巩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处理活动题:(讨论后回答,注意引导学生,一个答不完整,可多请几个回答)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发现,自然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水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号召大家节约用水。
过渡:
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
1、维持水的动态平衡
2、实现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举例冷水中冲热水来帮助理解)
(2)实现海陆间物质转移(展示泸州两江交汇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江中泥沙的去向)
(3)塑造地表形态(用瀑布、桂林、九寨图片展示流水地貌)
课堂总结:
对照板书,带领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课后练习:
左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代表陆地的是 。
2、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 这段文字主要涉及图中的 环节和 环节。
3、若该地区在地中海北岸,则该地区河流的汛期最可能在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