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pdf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帮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对庐山的险峻,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郁四百旋。〞庐山位

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

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是什么力气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

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新课教学]:

一、内力作用

2、内力作用的快与慢: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转变

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那么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发觉,但是,经过漫长的

地质年月,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

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大陆漂移、地

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当岩石圈裂开时,深处岩浆沿裂开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

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转变,这一

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

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2、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积累。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发生裂开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根本类型。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

侵蚀作用。

〔3〕积累地貌: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

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溶化等,被搬运的物

质渐渐沉积下来,形成积累地貌。

3、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如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

毛坯〞,外力作用那么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根底:岩石。

2、岩石分类〔按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花岗岩

玄武岩

〔2〕沉积岩:

①概念: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

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沉积岩。

②分类: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

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积累而成的,如石灰岩。

〔3〕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

转变,形成变质岩。例如,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且运用示意图,说明白

THE END
0.高中地理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91326:1>7425:34=52339437xjvo
1.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讲述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高中地理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jvzquC41yy}/|}m0eun1|thv1;45=>7424ivvq
2.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4.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jvzquC41yy}/5?5fqey/pny1fqi04m6;23=3;=3jvor
3.2.2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20232.2《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教材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中的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本jvzquC41yy}/|}m0eun1|thv1:52?84624ivvq
4.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教案.pdf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教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阐明地壳运动的分类即水平、垂直运动及其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781?7454742=92268527xjvo
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 jvzquC41yy}/|}m0eun1|thv1:73=6840nuou
6.2.2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20244.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褶皱、断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中,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综合影响。四、jvzquC41yy}/|}m0eun1|thv1;16?56;94ivvq
7.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设计.ppt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设计.ppt 13页内容提供方:ehuanle 大小:3.19 MB 字数:0 发布时间:2021-01-07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设计.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22@4744814<5522643990ujzn
8.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不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fknokkjtcp1775;7257635><649?/j}r
9.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 本节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根据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jvzquC41yy}/|}m0eun1|thv1:16A:9:74ivvq
10.高中地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11页)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地理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塑塑造造地地表表形形态态的的力力量量》》教教学学设设计计 一、教学目标 考试大纲::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试说明: 二、教学考点 1.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板块运 对地貌的影响 考点 3. 外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6:3=4:34=15;5622663<7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