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帮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对庐山的险峻,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郁四百旋。〞庐山位
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
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是什么力气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
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新课教学]:
一、内力作用
2、内力作用的快与慢: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转变
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那么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发觉,但是,经过漫长的
地质年月,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
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大陆漂移、地
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当岩石圈裂开时,深处岩浆沿裂开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
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转变,这一
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
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2、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积累。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发生裂开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根本类型。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
侵蚀作用。
〔3〕积累地貌: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
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溶化等,被搬运的物
质渐渐沉积下来,形成积累地貌。
3、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如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
毛坯〞,外力作用那么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根底:岩石。
2、岩石分类〔按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花岗岩
玄武岩
〔2〕沉积岩:
①概念: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
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沉积岩。
②分类: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
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积累而成的,如石灰岩。
〔3〕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
转变,形成变质岩。例如,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且运用示意图,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