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教学内容
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教科版)
1.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运动;
2.地震波的传播与类型;
3.地震的成因及主要作用;
4.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及防震减灾措施;
5.案例分析:典型地震事件及其成因。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使其能够了解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震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与类型、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解决办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互动讨论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地震成因及作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突破策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地震波传播原理和地震带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难点:防震减灾措施的实际应用。
解决办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防震减灾措施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地震防护。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地震成因、地震波等基本概念,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地震现象、防震措施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实验法:设计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视频等展示地震过程、地震带分布等教学内容,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软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带的分布,提高地理空间观念。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地震成因及作用的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地震的成因,设计问题如“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地震波有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