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表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生疏了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在此根底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转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聚焦,以一张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初步的认生疏,并由此提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外表带来哪些转变呢?”三个问题,提示了本课争论的主要内容。其次局部—
—探究,通过模拟试验探究地震形成的缘由,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学问。第三局部——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展回忆、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猛烈的。
【学情分析】
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难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缘由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格外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试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转变地形地貌。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展本课学习的学问根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缘由。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试验,探究地震形成的缘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转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忱,乐于参与模拟试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削减自然灾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根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试验探究地震发生的缘由。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试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缘由。
【教学预备】
教师:课件、反映地壳运动的动画
小学: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预备:教学课件]
出示地震后的大路路面图片,请学生观看图片上的大路消灭了什么现象。
提问:这是发生地震后的大路路面,你观看到了什么?〔预设:路面被破坏了、路面断裂了、路面塌陷了〕
谈话: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外表发生变化。对于地震,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学问呢?〔预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球外表带来哪些变化呢?〕
提示课题:今日我们一起来争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二、探究和研讨:〔预设35分钟〕
[材料预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猜测成因
提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缘由引起地震的呢?说明你们的理由。〔引导学生依据上节课所学学问进展猜测〕
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预设:①地壳运动、②地球内部运动〕
对预设②的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
内部构造的哪个局部?〔预设:地壳〕
整理学生的猜测:通过刚刚的沟通,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你们认为地壳会怎样运动从而引起地震的?
介绍地球六大板块。
谈话:其实,在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地球外壳,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在不停地运动。
引导:地壳〔板块〕运动真的会引起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试验进展探究。
分组模拟试验
出示试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些材料,它们分别可以模拟什么?
〔预设:裁成两半的塑料小盒,模拟地壳中的两个板块;泥土,模拟岩层。
将小盒拼接起来,将泥土铺在小盒中,拉开或者挤压小盒,使“地壳”运动,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假设学生无法答出,教师需引导或补充。
明确试验要求:①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②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③快速拉开或挤压小盒的两半。
出示温馨提示:①观看“地面”的变化;②观看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③准时记录。
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
汇报沟通:“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预设:快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分别,在“板块边缘”四周的“地面”发生了断裂。快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四周的“地面”消灭了隆起、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