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土地的水平范围一般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海岸滩涂。当把土地理解为“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或者是“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们的地上、水中、空中、光和热等物质和力量”时,土地的水平范围就包括了整个地球表层,即海洋和陆地。土地的垂直范围取决于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若从农业考虑,是土壤母质层到植被冠层。若从工矿土地利用出发,则是地下岩石层到建筑物的顶部。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它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烙印,它具有为人类利用的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也能够造成土地退化。人类活动促进或者延缓了土地和环境的演化过程。

(二)其它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和能力。

2、从地理学的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土地是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绝对找不出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又称土地性能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邻的两块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风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可以从工厂里不断制造出来。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不能像工业生产中那样随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数量。列宁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可以围湖或填海造地,但这只是对地球表层土地形态的改变。从总体看,人类只能改变土地的形态,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产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总量。所以,人类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土地将出现退化,甚至无法利用,从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称不可移动性,是土地区别于其它各种资源或商品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把可移动的商品如汽车、食品、服装以及可移动的资源如人力、矿产等,由产地或过剩地区运送到供给相对稀缺或需求相对旺盛因而售价较高的地区。但我们还无法把土地如此移动。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特性和质量特征,是土地各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体效应和综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气候、水热对比条件不一样,地质、地貌对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即使在一个基层生产单位内也同样存在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这种差异性会逐步扩大,而不是趋于缩小。土地的空间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5、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但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是相对的,只有在利用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page]

(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包括: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两层含义:其一,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二,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需求。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对一种土地的利用,常常产生两个以上用途的竞争,并可能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这种竞争常使土地趋于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并使地价达到最高。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考虑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则,使土地的用途和规模等均为最佳。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的变更一般要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才能完成。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投入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结构,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防止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的现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房地产开发商确定商品房开发层数的重要因素。

6、土地的产权特性。不同的权力附加意味着土地价值巨大的差异,土地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土地上附加的权益。

7、土地的不动产特性。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关联,且需求一般为刚性需求,价值量也较大。

三、土地的功能

1、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除了需要生物资源外,还需要大量的非生物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等,这些资源蕴藏于土地之中,同时,在土地的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附着许多滋生万物的生产能力,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为类进行种植、房屋和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我国土地面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达世界人均占有土地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人均土地的2.4%,俄罗斯人均土地的7.0%,美国人均土地的21%。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面积均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后列。

THE END
0.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同时,沙漠化土地每年还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四千多万吨化肥,接近目前全国化肥的年产量。全国约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弥漫的生态脆弱带。 (3)水污染加剧。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大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需氧有机物(糖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476447mvon
1.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土壤;绿色植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化的根本。城市土壤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对城市生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8;?/j}rn
2.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问题,高考经常考!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①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成为耕地,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如较平坦的地形;一定厚度的土壤,用于储藏水分和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适宜的气温和水分,满足作物生长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等。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2016年我国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4%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59:6?63<70jvsm
3.医学检验就业前景通用12篇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jvzquC41edcs7}wgunv0lto1jgpyns172:727mvon
4.蚯蚓报告:一起环境讼案背后的土壤警示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得蚯蚓在环保和土壤修复应用技术发展上相对成熟,尤其是蚯蚓养殖在垃圾和污泥处理、监测环境、修复环境方面有广泛应用,催生了蚯蚓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018年第一届世界蚯蚓大会在上海召开,世界蚯蚓产业联盟(筹)也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蚯蚓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蚯蚓为jvzquC41yy}/iƒxvx0ipo8f15fjedm>97g8g6;96d2ide@:5h7:1h=5e
5.李宏伟: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理论1985-2013年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弹性系数最高值甚至达到1.5,是正常水平的近3倍,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高,且资源能源消耗大的特点。如果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能稳定在0.5以下,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3?4273>0e=>37633:<:;26>/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