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妖怪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青龙》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白虎》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朱雀》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四大凶兽:《浑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穷奇》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梼杌》táowù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饕餮》tāotiè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有云,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上古异兽之神兽:《白泽》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上古异兽之神兽:《水麒麟》蛮荒万载寒潭所出,性喜吞噬妖物,能御万水,震慑群妖。后传为异人收服,为灵山守护。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王者的神兽。

上古异兽之神兽:《烛龙》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其二,烛龙即火烛说其三,烛龙为开辟神

上古异兽之神兽:《毕方》(华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上古异兽之神兽:《獬豸》xièzhì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上古异兽:《犼》hǒu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述异记》中描写的是,犼乃是以龙为食,相传是麒麟的祖宗

《应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异兽:《陆吾》开明兽传说中的昆仑山神名。即肩吾。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陆吾的神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1]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

异兽:《九尾狐》(霜华)青丘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异兽:《赢鱼》蠃鱼生长在邽山的洋水里。鱼有双翼,叫声犹如鸳鸯。平时轻易不出现,一旦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发大水。在渭水河里。

异兽:《天狗》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鲛人,人鱼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有的古书把它称作鲛人,有的说就是人鱼。《山海经》提到人鱼的有好几处,都说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鲩,即娃娃鱼,不是神话中的人鱼

异兽:《狰》zhēng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异兽:《肥遗》(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旱魃之兆。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六条腿和四只翅膀。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之西山经中:华山上有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它一旦出现,便预示将有大范围的旱灾。

异兽:《蛊雕》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异兽:《辟邪》南方人称貔貅(píxiū)又名天禄,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异兽:《横公鱼》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异兽:《钩蛇》传说中的一种蛇类,两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好斗,有剧毒,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分叉如同两个钩子一般,而且钩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钩来钩住猎物,再进行吞食。在《水经注(若水)》一文中有记载。只是似乎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这种蛇类了

异兽:《鲲鹏》kūn庄子说有一种大鸟叫鹏,是从一种叫做鲲的大鱼变来的。传说有一大鱼名曰鲲,长不知几里,宽不知几里,一日冲入云霄,变做一大鸟可飞数万里,名曰鹏

异兽:《狴犴》bìàn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异兽:《英招》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英招参加过几百次征伐邪神恶神的许多战争,是保护世代和平的保护神之一。英招也是百花之神的朋友。

上古神仙:《刑天》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头的意思)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异兽:《当康》又称牙豚,是一种兆丰穰之瑞兽,样子象猪而有牙,其叫声有如呼唤自己的名字。山中栖息一种野兽,其外形象猪,却长着大獠牙,名字叫当康,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天下要获得丰收的时候,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告诉人们丰收将至。所以它虽然样子不太好看,却是一种瑞兽。”

异兽:《赤鱬》rú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异兽:《灭蒙鸟》灭蒙鸟在结匈国的北边,这种鸟是青色的,却长着红色的尾巴。也叫孟鸟

异兽:《天狐》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异兽?:《鸣蛇》《山海经(中次二经)》:“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其邑大旱。”

异兽:《角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独角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古书中这样描述:?《上林赋》:“其兽则麒麟、角端。”郭璞注:“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陇蜀馀闻》:“角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又近于渠搜发献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

异兽:《三足乌》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或称三足。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异兽:《祸斗》作为火神的随从,甚至有时就是火神的犬类,祸斗只吃火焰。雷神驾驶雷车在大地巡游的时候,祸斗就跟在他们后面。雷神抛下的雷斧楔石在人类的森林、市镇里引发了大火。这个时候,祸斗才有机会冲上前去,大口吞食火焰,填塞饥饿的肠胃

异兽:《重明鸟》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对人类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就很心满意足了。

异兽:《诸犍》图片不太符也没办法,凭文字想象吧中国古代神兽,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异兽:《蜚》fěi蜚”居住在中原东部的太山,外形象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当“蜚”进入水中时,水源会立即干涸;当它进入草丛时,草会立即枯死,从这种情况看来,它同时是一种火系的妖怪。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山海经》引

异兽:《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生活在雷泽之中,它在雷泽中游戏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会发出轰隆隆的雷声

异兽《屏蓬》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妖兽

妖兽:《赤眼猪妖》猪头狗身,身躯巨大,黑毛,硬刺,赤目,能暗中视物。喜食腐物,喜居阴暗潮湿处。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

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

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

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长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头散发,她掌管灾害和刑罚,也令人类死于非命。也有说法称西王母就是指昆仑山。西王母的果园中种植有“生命之树”,每3000年便长出代表长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国神话中的意义相当于西方的苹果,是令众神得以长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肴”(ambrosia),在波斯它被称为haoma、在埃及被称为sa.它的本质是女性的经血(menstrualblood),是诸多文化传说中太母女神创造万物的神圣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为女阴(yoni)的象征。在道教中,桃果象征着处女、也代表成**性的体液,道士认为通过吸取这种体液可以使男子延年益寿(类似印度的Tantrism派对于女性“能力”的看法),比如经常看到的寿星捧桃图,都会描绘一位前额硕大的老年男子用一根手指指向桃果的凹陷,根据道士的理论,寿星之所以长寿,是由于其前额储存的女性体液的缘故,桃果的凹陷代表女阴,手指代表男性的性,器,至于那些体液是怎么来的,相信诸位都明白,不赘述。这也是道教中腐败和纵欲的源头之一,很多道士甚至在宫廷中进行类似的表演以蒙骗那些乞求长生的君王。

嫦娥:后羿的妻子,拥有传说中“不死的神肴”(ambrosia,指经血,详见“西王母”项)、掌管生命的魔法。由于嫦娥独占了神肴,使后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抛弃丈夫独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类似莉莉斯抛弃亚当),并且只将神肴与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经,而男子则不能。

鴸(zhu):也称为“?#124;鴸”(zhi/chizhu),人面鸟身,有的传说中称这种鸟的脚就是人的手。据说鴸会危害士人和君子,它出现的地方,必定会有很多士人被流放。据称,这种鸟的原名是“丹鸟鴸”,来自尧帝的儿子“丹朱”之名,丹朱为人恶劣,加上当时并没有父权子继的习惯,所以没有得到继承权,丹朱的怨恨化为这种怪鸟、希望通过迫害士人打倒扰乱政纲的目的

修蛇: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一听就是胡说八道,洞庭湖附近产大象吗?)。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有关后羿杀修蛇的传说,和上帖中提到的凿齿类似,可能修蛇是指被华夏族击败的少数民族,只是在传说中被妖魔化而已。

烛阴:又称为烛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面龙身的神,据说其身体通红、长达千里。烛阴居住在中原北部的钟山,在山上俯瞰世间。它的两只眼睛是上下排列的,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烛阴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那么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阴不用饮食,很少呼吸,古人认为烛阴的吹气会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的吐气。

这个神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

鵕(jun):原名“鼓”,是烛阴之子,和父亲一样是人面龙身之神(也有说法称其人面马身、长有蓝色羽毛)。传说鼓生性阴险,和另一名叫做“钦丕鸟”的神一起谋杀了名叫“葆江”的神。由于犯了天条,两个都被处死。鼓的怨恨转世成为叫做“鵕”的怪鸟,外形象枭、脚为红色、身体黄色、头部白色,鸣叫的声音象天鹅。鵕的出现预示着旱灾的发生。

传说“钦丕鸟”的怨恨变成了怪鸟“大鹗”,详见后述

大鹗:传说由于和“鼓”合作谋杀“葆江”,恶神“钦丕鸟”被处死,他的怨恨转生成为怪鸟“大鹗”,它的外形象鹫,身体上有黑色斑点、额头白色、喙为红色、爪子象虎爪、叫声象鸭子。大鹗是战乱之兆。

猗即(yiji):字为上帖中的A4。传说中招来火灾的怪鸟。

九婴:传说中一条名为“凶水”的河川之神,长有九个头,被后羿杀死。

犰狳:蝗灾之兆。据说这种幻兽外形象兔子,但是长有鸟喙和蛇尾,它的出现预示着大蝗灾。

人面鴞:旱魃之兆。据说人面鴞外形象枭,但长有人脸、狗尾和象猿猴的身体。

封豨:传说中在南方楚地作乱的大猪,武器无法穿透它坚硬的外皮,最后被后羿捕获。

浮游:“浮游”是共工的手下,在共工反叛颛顼失败之后自杀,成为怨灵。据说战国时代,晋平公在屏风前梦见了红色的熊,从此一病不起。平公向郑国的子产询问原因,子产回答:“很久以前,共工的大臣浮游因为反叛失败而自杀,后来他化身为红熊为害人间;要是在宫殿里看到浮游,王政就会崩乱;如果在门口看到浮游,臣子就会作乱;在屏风前看到浮游,不会有大事发生。

贵主还宫,洞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二、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三、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四、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五、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归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六、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七、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八、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九、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十、千戚之舞,猛志常在;以腹待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在"南山经"中,说的是古代有一座柢山,山间多水,不生长草木。有一种鱼,名叫鱼,它的形状象牛,尾巴象蛇,月夜下长着翅膀居住在山坡上。它发出的声音像是拉耕犁的牛。这种鱼冬天蛰伏,毫无生气,像睡着了一般,到了夏天它又复苏过来。吃了它可以不生痈疽肿毒。还有更神奇的,在青丘山的即翼湖中有赤鱼,样子象鱼,却长着人的面孔,声音像是鸳鸯的叫声,吃了这种鱼,可以不长疥疮。

在"西山经"记载中,说在英山的禺水里有许多鱼,样子像鳖,它的叫声像羊叫。在泰器山的观水中盛产文鳐鱼。文鳐鱼形状像鲤鱼,别致的是,身子像鱼而长着鸟的翅膀,身上有黑纹,头和嘴却分别是白色和红色的,常从西海游到东海。它既能在水中游,又能在空中飞,不过总是在夜间飞翔。每当飞翔的时候,它就发出鸾鸟般的优美鸣声。这种鱼的肉酸而带甜,吃了它可以治愈颠狂症。这是吉祥鱼,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将五谷丰登。

在乐游山的桃水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鱼,其状像蛇,但有四只脚,能吃别的鱼。在英山的陵羊泽有一种冉遗鱼,鱼身、蛇首、六足,两眼的形状像马耳朵。看它的样子长得怪吓人的,吃了它的肉却能使人不眯眼,可使人逢凶化吉。

还有一种蠃鱼生长在邽山的洋水里。鱼有双翼,叫声犹如鸳鸯。平时轻易不出现,一旦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发大水。在渭水河里,还有一种鳋鱼。样子象鱣鱼,它一出现,天下就要出现战乱。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说:"壮士挺剑,气激江涌,鳋鱼潜渊,出则,民悚"。

资料待续,

关于山海经,我这个小说,越到后面越会关联到中国古代的传说。当成,我不会把它们当成简单的先民的传说,而是会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假设与推衍。

我感觉传说并不仅仅是传说那么简单,很有可能它们还掺杂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只是这种东西在当时的科学框架下,被误读了而已。

另外求票跟收藏。

多谢大家。

中国古代人记录的妖怪事迹

1、《搜神记》,取“撰集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之意(见于干宝的《进书表》),目的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见于《搜神记》自序),其中半数是“考先志于载籍”来的,还有半数是“收遗逸于当时”来的,应该说《搜神记》一书是魏晋时期志怪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自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可见《搜神记》对蒲松龄的影响之大。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公元286左右—公元336年),字令升,祖籍新蔡县佛阁寺乡干庄(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其佛阁寺乡现今变更为佛阁寺镇,其干庄今已废),居住于海盐县(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东晋初年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历任著作郎、领国史,累官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因平乱有功,赐爵关内侯。干宝著有《晋纪》二十卷和《搜神记》三十卷等书,被当时名士刘惔称为“鬼之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鬼之董狐,意为记录鬼的优秀史官)。

干宝撰写的三十卷本的《搜神记》,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佚失了,现存的二十卷本的《搜神记》,据考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学者胡应麟的辑录本,鲁迅曾说《搜神记》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辑本的《搜神记》有明胡震亨刻《秘册汇函》版本、明毛晋的《津逮秘书》版本、清张海鹏的《学津讨原》等版本,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曾出版过简体字版的《搜神记》,其全译版本也有很多,琥珀特别说明的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剑国对《搜神记》的研究颇有心得,著有《新辑搜神记》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二十卷本的《搜神记》中,记录了“虫落”、“虬”、“荧惑”等妖怪事典,是收集中国妖怪事典的重要志怪笔记小说之一。

2、《酉阳杂俎》,其书名含有取材珍秘,内容庞杂之意。“酉阳”,指酉阳地区,此地因酉水而得名,汉初曾设立酉阳县,隶属于武陵郡(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所在地),唐朝时,酉阳县地名已废,该地区隶属于辰州管辖。酉水旁有二酉山(大酉山和小酉山,实际是一山,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境内),据传小酉山上有藏书洞,洞中有秦代古书千册(琥珀臆想,这些古书可能是桃花源中的秦人,为了躲避“焚书”之难而藏,所藏之书多为秦代逸书,价值珍贵,内容神秘),南朝的梁元帝萧绎,为东湘王时,酷爱藏书,曾有“访酉阳之逸典”的言语,此书之名,取用“酉阳”二字,意为取材珍秘;“杂俎”指志怪、传奇、考证、琐闻等杂录汇集于一书,有如各种菜堆放于俎(切菜的案板),内容庞杂之意。著书目的在于“饱食之暇,偶录记忆”(见于《酉阳杂俎》自序)。可以说《酉阳杂俎》是唐代志怪笔记中的代表作,清代学者纪昀认为《酉阳杂俎》是“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鲁迅认为该书是“与传奇并驱争先矣”(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公元803年—公元863年),字柯古,晚唐时期的邹平人(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段成式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尚书郎、吉州、处州、江州三郡刺史,官至太常少卿。段成式在诗坛上,与李商隐和温庭筠齐名,三人有“三十六”之称(段成式、李商隐和温庭筠的家族排行都是第十六位),其文有“三十六体”之说。段成式著有《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此外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录存有段成式的诗和文章数十篇。

《酉阳杂俎》可以说是汉魏唐宋时期,志怪笔记小说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段成式自称《酉阳杂俎》是“抑志怪小说之书也。”(见于《酉阳杂俎》自序),书中内容“所涉既广,遂多珍异”(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书中条目,多被后人所征引,有“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酉阳杂俎》历经传抄,现存《四部丛刊》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稗海》本、《唐人说萃》本、《说库》本等多种版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都出版过简体中文的《酉阳杂俎》的点校版本,可惜的是全译版本还没有出版过(也可能出版过,是琥珀没有见到过),天津网络作家魏风华著有《唐朝的黑夜》一书,其书对《酉阳杂俎》中的部分条目进行了白话翻译,但所翻译的部分,不过全文的五分之一而已。《酉阳杂俎》其书的书目篇目取名,所述所辑征引,均出自隐僻诡异之书,要想读通此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诺皋”五篇(“诺皋”一词,取自晋葛洪《抱朴子•登涉》中“诺皋,太阴将军”一语,因《酉阳杂俎》中“诺皋”五篇太出名,后人常把“诺皋”一词借指志怪小说),可以看作是志怪笔记小说,琥珀用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翻译完成第十四卷《诺皋记上》,待第十五卷《诺皋记下》、续第一卷《支诺皋上》、续第二卷《支诺皋中》、续第三卷《支诺皋下》全部翻译完成后,会上传于网络,和大家分享。《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山蜘蛛”、“蛇头骨”、“人面疮”等妖怪事典。

3、《太平广记》,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其名是宋太宗赵匡义亲赐。《太平广记》编纂目的是“启迪聪明,鉴照今古”(见于《太平广记表》)。《太平广记》虽是类书,但收录了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约475种(见于邓嗣禹的《太平广记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可以说是宋初之前的历代志怪笔记小说总汇。《四库全书》对《太平广记》的内容提要中有:“古来轶闻琐事、僻籍遗文咸在焉。卷帙轻者往往全部收入,改小说家之渊海也”的评价。鲁迅认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附,鲁迅所辑《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多取材于此书)

《太平广记》是宋太宗赵匡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又名赵光义、赵炅)下令编纂的,编者共13人,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成书,太平六年(公元982年)雕版。领衔监修者(1)李昉(公元925年——公元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五公村人(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五公村),宋代学者,后周进士出身,官至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曾监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同修者分别是(2)吕文仲,字子臧,新安人(今安徽省黄山市),南唐进士出身;(3)赵邻几,字亚之,须城人(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后周进士出身;(4)董淳,流坑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其中董淳是这个以出进士闻名的古村中第一个进士),北宋进士出身;(5)王,克贞,字守节,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南唐进士出身;(6)张泊,又名张偕仁,字师黯,全椒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南唐进士出身;(7)汤悦,原名殷崇义,青阳人(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南唐进士出身;(8)李穆,字孟雍,阳武人(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后周进士出身;(9)扈蒙,字日用,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后晋进士出身;(10)宋白,字太素,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宋进士出身;(11)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今江苏省扬州市),随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著有志怪笔记小说《稽神录》六卷;(12)吴淑,字正仪,丹阳人(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南唐进士出身,徐铉之婿;(13)陈鄂,后蜀降臣,奉宋太祖赵匡胤的诏书,撰《开宝通礼》二百卷,重刊《尚书释文》,奉宋太宗赵匡义的命令,协助李昉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太平广记》全书按内容性质分成92类,500卷,《搜神记》、《搜神后记》、《宣室志》、《广异志》、《独异志》、《玄怪录》、《续玄怪录》、《幽明录》、《稽神录》等多部志怪笔记小说,十分之六、七都收录其中,可以说阅读《太平广记》,就已阅读了宋初期之前的志怪笔记小说的十分之六、七。《太平广记》雕版之后,收藏在北宋皇宫的太清楼内,见者不多,流传不广,南宋时有翻刻版本传入民间(见尤袤《遂初堂书目》中有《京本太平广记》的记载),在明代之前的刻本都已失佚,现在我们阅读的版本,多是以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无锡谈恺据抄本重刻本的翻印,以明代其他版本进行校对而来的。

4、《夷坚志》,原名叫《容斋诺皋》,“容斋”是《夷坚志》的作者洪迈的号,“诺皋”是取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篇目《诺皋记》,后来洪迈厌恶其名有沿袭的嫌疑,于是改名为《夷坚志》,其名取自《列子·汤问》中“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东晋学者张湛在《列子注》中有“夷坚未闻,亦古博物者也”之语,可见夷坚应是古代的博物学者),有“夷坚的记载”之意。《夷坚志》是南宋志怪笔记小说中的翘楚之作,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题夷坚志后》一诗,诗云:“笔近反离骚,书非支诺皋。岂惟堪补史,端足擅文豪。驰骋空凡马,从容立断鳌。陋儒哪得议,汝辈亦徒劳”;清代咸丰年间的藏书大家陆心源评《夷坚志》是“文思隽永,层出不穷,实非后人所及”。《夷坚志》对后世志怪笔记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影响很大,清代志怪笔记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胤系,如《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酒虫》、《大人》等篇,明显有《夷坚志》中《猩猩八郎》、《酒虫》、《长人国》的影子。虽然《夷坚志》有着“急于成书”(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对《夷坚志》的评价)和“贪多务得”(见南宋词人周密《葵辛杂胤志序》)等弊病,但并不妨碍《夷坚志》在志怪笔记小说中的地位。

《夷坚志》的作者洪迈(公元1123年——公元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晚年号野处老人,南宋饶州鄱阳人(见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很多翻译作品中说洪迈是今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人,其实2003年12月,经国胤家民政部批准,波阳县已改名为鄱阳县)。洪迈是南宋时期的笔记小说大家,曾任知州、中书舍人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官胤职,死后谥文敏,故又称洪文敏公。洪迈与兄洪适、洪遵号称“三洪”,闻名于当时,洪迈一生著作颇丰,有《容斋随笔》、《夷坚志》、《史记法语》、《南朝史精语》等,其《容斋随笔》16卷,是一代伟人毛泽胤东同志最喜爱阅读的笔记之一,也是去世前读得最后一本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容斋随笔》,有:“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之语。

《夷坚志》原有420卷,现存207卷,多是洪迈晚年所著,此书前后耗时共60余年,其书问世,在当时社胤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夷坚乙志序》云:“《夷坚志》初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洪迈自称著《夷坚志》是为了“鸠异崇怪”,(见于《夷坚志》的《丙志序》),此书现存的版本很多,但都是原书的部分版本,或后人的重编版本,如“宋刊元印本”(又称“元修后印本”)等,今有1981年中胤华书局出版的四册本《夷坚志》,有北胤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六册本《夷坚志全译本》,其中记录了“兵马虫”、“山魈”等妖怪事典。

5、《聊斋志异》,“聊斋”是本书作者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有“记载奇异”之意。《聊斋志异》在中国文言文笔记小说的地位,就如同《红楼梦》在中国通俗小说史的地位一样,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巅峰之作。《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虽对《聊斋志异》存有异议,认为其“非著书者之笔”,但也承认其为“才子之笔”(见《阅微草堂笔记》中《姑妄听之》跋);鲁迅认为《聊斋志异》令“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郭沫若评《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志异对后世志怪笔记小说影响巨大,如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王韬的《后聊斋志异》等,都可以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公元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今山东省淄博市)。蒲松龄少有文名,19岁时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屡试不第,直到44岁始补廪膳生,71岁才成为贡生。蒲松龄学识渊博,对经史、天文、农桑、医药都有研究,除《聊斋志异》外,还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农桑经》、《日用俗字》等书(均收入《蒲松龄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蒲松龄自二十多岁起,直到暮年,四十多年间笔耕不缀,积累而成,其稿在蒲松龄年五十岁时始定。康熙年间,蒲松龄携《聊斋志异》书稿,拜访同乡,清初文坛领袖人物王世祯,王世祯在见到《聊斋志异》后,大加赞赏,赠诗云:“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此外,王世祯还为《聊斋志异》出版,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王世祯,号阮亭),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

《聊斋志异》,全书分为12卷,收录志怪小说491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题辞中言著书目的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现存,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存世的名家手稿,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聊斋志异》的手稿现存上半部,共四卷,400页,竹纸,稿本中206篇是蒲松龄的手迹,其余各篇为他人代抄,经蒲松龄校改。《聊斋志异》的现存的半部手稿影印本,曾由齐鲁书社等出版社出版;清代《聊斋志异》的版本众多,康熙年间就有抄本流传,到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刻本蜂出,如铸雪斋抄本、青柯亭刻本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都,曾出版过《聊斋志异》文言文和白话版本。《聊斋志异》中记录了“野狗”、“水莽鬼”等妖怪事典。

弘忍得法,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名冯墓山)建东山寺,时称“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之风,开中国佛教禅风,对后世禅宗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惠能、惠安、智诜等。[6]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

禅宗

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惠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7]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律宗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在终南山,又被称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8]

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密宗又称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切如来秘密之教。大日如来所说此教后,上首之金刚萨捶,以所说者集为经文,藏于南天竺之铁塔中。咒语在古印度久已流行,但发展成为专宗修学的途径,是从龙树开始,相传经典是龙树从铁塔中取出。但在其他经典里也有咒语.随着翻译的增多而增多。龙树传龙智,龙智传善无畏、金刚智,金刚智传弟子不空。

在唐开元年间,金刚智、善无畏、不空来长安,译出《金刚项经》。大力弘扬密法,于大兴善寺为根本道场,建立了真言宗。还译有《大日经》、《苏悉地经》等。

不空有继承弟子惠果,住青龙寺,继续弘传。公元804年,有日本空海(弘法)人唐求法,学于惠果。回国后,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真言宗。世称东密。

晚唐,汉地密法失传。到宋初有无息灾、施护、法天来洛阳,建立译经院,译出密典,兴于一时。从唐初密法传人西藏。[9]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大乘小乘

既然各宗随时兴起,各宗要发扬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现在通常所说的:俱舍成实二宗是小乘。四分律原也是小乘,而自从南山律师义宗唯识,就变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论是大乘空教,这二宗争论最多。天台华严自标位置,在法相三论两大乘之上;天台就谓之一乘圆教,华严更谓为别教一乘;禅宗是顿教,净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秘密教;这三宗又别有境界,不同恒蹊。这还是粗讲大略,再详细说各宗本身内部:天台还有山内山外之争;南山还有会正资持之异;三论法相,皆有新古;五家七派,皆是禅宗。若讲“宗宗皆是求觉悟的途径”的话,我们究竟走那一条途径求觉悟呢?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1]

2.为帝

伍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颛顼存在的年代与伍德始终说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历史极度缺乏文字记载,就这一点上来说,水德、玄帝之类的说法,值得怀疑。不得不感到遗憾的是,龙骨作为药材的年代里,有不计其数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龙骨都已经被先人吃掉,遗失的历史恐怕难以寻回了。

颛顼遗都

3.与共工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儿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THE END
0.【领略天下第一县,带您走进凤凰塬】《天下第一县》,绛县是古代中国最早设县的地方。柴说亦有所本。直接“线索”源自于研究山西地名的学者卢润杰2005年9月21日发表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一个喜剧产生了天下第一县》。两人依《左传》、《说文解字》等典籍,论证“绛县是有史可查的“天下第一县”。 jvzquC41yy}/onnrkct/ew45f7w:lwl
1.古代神话中有旱魃这人吗?他是掌管什么的?8条回答:【推荐答案】在古代神话中,旱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它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引起旱灾的恶鬼或妖魔。旱魃通常被视为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农业生产的守护神。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旱魃的存在,并且会祭拜它以求降雨。旱魃被视为能够带来干旱天气和庄稼枯死的恶鬼。虽jvzquC41ycv/|xq0eqs/ew4cum5ya;;68;6:87mvon
2.盘点《西游记》中出现的12生肖动物12生肖动物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神魔小说,其中很多神仙、妖怪本体其实是动物,那你知道《西游记》中,出现的12生肖动物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一起来看一下吧。 子鼠:①金鼻白毛老鼠精,又叫半截观音和地涌夫人,本是灵山脚下的jvzquC41yy}/lrfpuj{/exr1r1kb9Aiggh7ef<
3.【涨知识】中国百鬼图中国流传已久的各种鬼怪中国上下五千年,关于鬼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且贯穿了整个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百鬼图大概囊括了中国流传已久的各种鬼怪共一百只,并将它们绘画成图,附有简介。 【涨知识】中国百鬼图 鬼, 子虚乌有,还是无处不在? 不可否认的是,历代以来, jvzquC41o0rjr~jfw0io1rshqu58:9:70jznn
4.“怪物住在我们与古人之间久远的时光里”文史可见,不论是怪物还是妖怪,《山海经》中的描述习惯坚持“能近取譬”的原则,以至于当无法沉浸在古史的语境时,后人阅读会有“猜不中谜语”的苦恼,紧接着就“躺平式想象”,自由创造了。所以作者在书中彻底摒弃了这样层层叠叠的“想象”,基于其对古代典籍的广泛阅读和精湛理解,用一种设身处地、体察入微的眼光,重新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685:3;5d6=7227352<534;=/j}rn
5.旱魃:最初是带来干旱的妖怪,后来变成僵尸妖精图鉴背靠背?这些都是什么鬼?中国民间“鬼”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本专辑旨在为听众介绍中国民间传说中“鬼”的形成、来历,还有相关的典型故事分享!每日一更哟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旱灾 # 妖怪 # 旱魃 # 文化 汉拔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怪,最初是天女,因协助皇帝打败蚩尤而丧失神力,后变为带来jvzquC41o/vsg7vkpizjpp3ho1|djjspgny06B82545qtxltcoy04@8539691
6.希腊神话故事(精选12则)古代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为人类贡献出许多辉煌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古希腊神话为希腊文学中的一部分,为世界人民带来精彩的神话故事,下面让我们从下文中阅读更多的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故事 1 普罗米修斯 天和地被创造出来,大海波浪起伏,拍击海岸。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周围jvzq<84yyy4vpsx0eqs0|8629;9:47mvon
7.【AI绘·山海经中的二十四节气】夏季旱灾,相传和这个神有关【AI绘·山海经中的二十四节气】夏季旱灾,相传和这个神有关 在蒙昧与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夏季旱灾往往和特定鬼神联系在一起。人们一遇旱情,就认为旱魃在作祟。jvzquC41yy}/loickn/exr0ep5xz8igvcom0mtAkfC89=556
8.《山海经》:日本百鬼夜行的文化始祖,中华全科文明的艺术宝库《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其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书中丰富的奇珍异兽,神话传说,不但对后世诸如《聊斋》这样怪谈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妖怪文化”。《山海经》在奈良时代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47973;;1
9.古代神话中的妖魔鬼怪们1.山海经的妖怪们【正文】1.山海经中的妖怪的名称和描述山海经(怪物名称)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61686815:56962:a725><356=5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