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般是春旱、夏涝、晚秋又旱。 一、建国前特旱、大旱灾统计 自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共发生旱灾107次,平均1.50年发生一次,其中特大旱或大旱年见表1-22。
东营市建国前特旱、大旱灾年统计表表1-22┌──────────┬──────────────────────────────┐│年代 │灾情描述 │├──┬───────┤ ││公元│朝代 │ │├──┼───────┼──────────────────────────────┤│1640│明崇祯十三年 │武定府志:崇祯十三年,济南、诸州邑连岁旱饥。道殣相望,寇贼蜂││ │ │起。 ││ │ │《〈水旱灾害〉资料统计表》(1991)(以下简称《水旱灾害》): ││ │ │广饶、垦利:特旱,大饥,人相食,寇贼蜂起。 ││ │ │利津、河口:寸草不生,斗粟千文,十村九墟,人相食。 │├──┼───────┼──────────────────────────────┤│1664│清康熙三年 │利津县志:大旱成灾。 │├──┼───────┼──────────────────────────────┤│1665│清康熙四年 │广饶县志:大旱无麦。 ││ │ │利津县志:大旱成灾,免粮租。 │├──┼───────┼──────────────────────────────┤│1666│清康熙五年 │乐安县志:旱,无麦。 │├──┼───────┼──────────────────────────────┤│1670│清康熙九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大旱。 ││ │ │利津县志:大旱。 │├──┼───────┼──────────────────────────────┤│1679│清康熙十八年 │广饶县志:旱,大饥。 ││ │ │利津县志:旱,大饥。 │├──┼───────┼──────────────────────────────┤│1704│清康熙四十三年│广饶县志:大饥,大疫。 ││ │ │武定府志:春,……利津……大饥。 │├──┼───────┼──────────────────────────────┤│1721│清康熙六十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乐安……旱。 ││ │ │广饶县志:大旱。 │├──┼───────┼──────────────────────────────┤│1722│清康熙六十一年│山东通志:夏山东大旱无麦。 ││ │ │广饶县志:大旱。 │├──┼───────┼──────────────────────────────┤│1723│清康熙六十二年│青州府志:乐安大旱。 ││ │ │广饶县志:大旱。 │├──┼───────┼──────────────────────────────┤│1743│清乾隆八年 │武定府志:武定诸州邑大旱,行人多死,奉旨截漕发帑溥赈饥民,减││ │ │免本年田租。 │├──┼───────┼──────────────────────────────┤│1744│清乾隆九年 │武定府志:武定诸州邑大旱,诏免田租十分之六。 │├──┼───────┼──────────────────────────────┤│1785│清乾隆五十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全省特大旱。 ││ │ │利津县志:春夏不雨,秋稼不登,缓征。 │├──┼───────┼──────────────────────────────┤│1786│清乾隆五十一年│广饶县志:夏大旱。 ││ │ │利津县志:大旱成灾。 │├──┼───────┼──────────────────────────────┤│1787│清乾隆五十二年│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大旱。 │├──┼───────┼──────────────────────────────┤│1794│清乾隆五十九年│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大旱。 │├──┼───────┼──────────────────────────────┤│1795│清乾隆六十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大旱。 ││ │ │广饶县志:大旱饥。 │├──┼───────┼──────────────────────────────┤│1810│清嘉庆十五年 │利津县志:大旱。 │├──┼───────┼──────────────────────────────┤│1813│清嘉庆十八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春、夏、秋大旱。 ││ │ │利津县志:大旱。 │├──┼───────┼──────────────────────────────┤│1834│清道光十四年 │利津县志:旱(蝗)成大灾。 │└──┴───────┴──────────────────────────────┘
续表1-22┌──────────┬───────────────────────────────┐│年代 │灾情描述 │├──┬───────┤ ││公元│朝代 │ │├──┼───────┼───────────────────────────────┤│1835│清道光十五年 │利津县志:秋大旱(蝗)成大灾,岁大饥。 │├──┼───────┼───────────────────────────────┤│1836│清道光十六年 │广饶县志:岁大饥,人相食。 ││ │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大旱。 │├──┼───────┼───────────────────────────────┤│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广饶县志:去冬无雪,是年春夏无雨,大旱。 │├──┼───────┼───────────────────────────────┤│1847│清道光二十七年│广饶县志:大旱。 ││ │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大旱。 │├──┼───────┼───────────────────────────────┤│1856│清咸丰六年 │利津县志:大旱(蝗虫)成灾。 │├──┼───────┼───────────────────────────────┤│1857│清咸丰七年 │广饶县志:夏旱,秋涝,大凶年。 │├──┼───────┼───────────────────────────────┤│1859│清咸丰九年 │广饶县志:旱,无麦禾。 │├──┼───────┼───────────────────────────────┤│1863│清同治二年 │广饶县志:旱,秋禾被灾。 │├──┼───────┼───────────────────────────────┤│1875│清光绪元年 │广饶县志:旱(中旱年)。 ││ │ │利津县志:大旱灾重,岁大饥,人相食。 │├──┼───────┼───────────────────────────────┤│1876│清光绪二年 │广饶县志:大旱,无麦禾。 ││ │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特大旱。 │├──┼───────┼───────────────────────────────┤│1877│清光绪三年 │广饶县志:大旱,无麦禾。 ││ │ │利津县志:春夏不雨,连旱已3年,大灾。 │├──┼───────┼───────────────────────────────┤│1878│清光绪四年 │广饶县志:旱(中旱年)。 │├──┼───────┼───────────────────────────────┤│1880│清光绪六年 │利津县志:秋旱,农作物减产。 │├──┼───────┼───────────────────────────────┤│1886│清光绪十二年 │广饶县志:风、旱、雹、水四灾皆有,秋绝产。 │├──┼───────┼───────────────────────────────┤│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广饶县志:元旦雨,夏大旱。 ││ │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旱。 │├──┼───────┼───────────────────────────────┤│1909│清宣统元年 │广饶县志:春大旱,秋,粘虫遍野,大凶年。 │├──┼───────┼───────────────────────────────┤│1912│ │利津县志:春夏之交大旱 │├──┼───────┼───────────────────────────────┤│1913│ │广饶县志:城北丁家乡一带旱蝗。 ││ │ │利津县志:春夏之交大旱(蝗虫严重)。 │├──┼───────┼───────────────────────────────┤│1918│ │利津县志:大旱(蝗虫严重)。 │├──┼───────┼───────────────────────────────┤│1919│ │利津县志:连岁大旱(蝗虫严重)重灾。 │├──┼───────┼───────────────────────────────┤│1920│ │利津县志:春夏大旱。 │├──┼───────┼───────────────────────────────┤│1928│ │利津县志:秋旱(蝗虫成灾)。 │├──┼───────┼───────────────────────────────┤│1935│ │利津县志:春旱。 │├──┼───────┼───────────────────────────────┤│1936│ │利津县志:农历三月旱。 │├──┼───────┼───────────────────────────────┤│1939│ │广饶县志:旱。 │├──┼───────┼───────────────────────────────┤│1940│ │广饶县志:大旱。 ││ │ │利津县志:上年12月至本年6月连旱。 │├──┼───────┼───────────────────────────────┤│1943│ │垦利县志:春大旱,春播作物缺苗断垄严重,至6月初才见降雨。 ││ │ │利津县志:春大旱,农作物旱死许多。 │├──┼───────┼───────────────────────────────┤│1944│ │广饶县志:旱。 │├──┼───────┼───────────────────────────────┤│1945│ │广饶县志:春旱。 ││ │ │垦利县志:上年11月至本年的6月基本无雨,小麦严重歉收,春播作物 ││ │ │推迟到夏季播种。 ││ │ │利津县志:上年11月至本年6月旱。 │├──┼───────┼───────────────────────────────┤│1946│ │垦利县志:秋大旱,夏播作物基本绝产(7月后,蝗害蔓延全境)。 ││ │ │利津县志:(7月蝗虫)秋大旱。 │├──┼───────┼───────────────────────────────┤│1947│ │垦利县志:自上一年的10月至本年的6月未下透地雨,全县农作物大歉 ││ │ │收。 ││ │ │利津县志:上年10月至本年5月旱。 │├──┼───────┼───────────────────────────────┤│1948│ │垦利县志:自上一年冬至本年春,基本无雨雪。 ││ │ │利津县志:上年12月至本年5月旱。 │└──┴───────┴───────────────────────────────┘
二、建国后至1982年东营建市前旱灾统计 1949~1982年34年间共发生旱灾26次。50年代后,引黄灌溉工程的兴建,有效地减缓了旱灾的损失。见表1-23。
东营市建国后至建市前旱灾年统计表表1-23┌──┬─────────────────────────────────────┐│年份│灾情描述 │├──┼─────────────────────────────────────┤│1950│垦利县志:自上一年12月至本年4月无雨雪。 ││ │利津县志:上年12月至本年4月旱。 │├──┼─────────────────────────────────────┤│1951│广饶县志:大旱,受灾4.27万公顷。 │├──┼─────────────────────────────────────┤│1952│广饶县志:夏、秋虫旱灾害严重,遭受旱灾3.25万公顷。 │├──┼─────────────────────────────────────┤│1953│广饶县志:遭受旱灾1.20万公顷。 │├──┼─────────────────────────────────────┤│1954│广饶县志:7月,全县旱情严重,2.67万公顷受灾减产。 │├──┼─────────────────────────────────────┤│1955│广饶县志:大旱,受灾3.79万公顷。 ││ │垦利县志:夏旱,秋季作物减产4~5成。 │├──┼─────────────────────────────────────┤│1958│广饶县志:遭受旱灾1.20万公顷。 ││ │利津县志:春、夏大旱。 │├──┼─────────────────────────────────────┤│1959│广饶县志:7月干旱严重,降雨仅83毫米,遭受旱灾3.84万公顷。 ││ │垦利县志:春旱,小麦严重减产,春播推迟播期。 ││ │利津县志:春旱,小麦减产。 │├──┼─────────────────────────────────────┤│1960│广饶县志:春大旱(1~5月降水36.2毫米),秋又旱(9~10月降水45.1毫米),受灾严 ││ │重的0.83万公顷。 ││ │利津县志:夏涝,秋旱,受灾面积4.80万公顷。 │├──┼─────────────────────────────────────┤│1961│广饶县志:冬春连旱(12~5月降水36.4毫米),小麦严重减产达0.99万公顷。 ││ │利津县志:春旱。 │├──┼─────────────────────────────────────┤│1962│利津县志:春夏连旱无雨。 │├──┼─────────────────────────────────────┤│1963│广饶县志:秋季干旱(9~11月降水仅24毫米),秋播严重困难。 ││ │利津县志:秋旱,作物减产,小麦播种困难。 │├──┼─────────────────────────────────────┤│1965│广饶县志:冬春初夏连旱(12~6月降水仅68.8毫米),小麦受灾减产。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旱,9~10月份降水只有14.5毫米,严重影响秋种和晚秋作物收 ││ │成。 ││ │利津县志:春轻旱,秋大旱。 │├──┼─────────────────────────────────────┤│1966│广饶县志:秋旱(9~10月降水仅24.7毫米),秋播困难。 ││ │利津县志:春旱,秋干旱。 │├──┼─────────────────────────────────────┤│1967│利津县志:春大旱。 │├──┼─────────────────────────────────────┤│1968│广饶县志:夏季、初秋干旱(6~9月降水185毫米),秋粮受灾减产。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旱,7月份降水仅17.7毫米,绝产地占2成以上。 ││ │利津县志:全年大旱,有绝产地片。 │├──┼─────────────────────────────────────┤│1969│广饶县志:初夏旱(6~7月中旬降水仅49.7毫米),夏种严重困难。 ││ │利津县志:秋旱。 │├──┼─────────────────────────────────────┤│1972│利津县志:春大旱,播秋困难。 │├──┼─────────────────────────────────────┤│1974│广饶县志:初夏旱(6月降水仅29.7毫米),夏播推迟。 │├──┼─────────────────────────────────────┤│1975│广饶县志:晚春、初夏旱(5~7月降水151.6毫米),受旱4.39万公顷,重旱2.50万公 ││ │顷。 ││ │利津县志:春大旱,初夏旱,受灾农田1.33万公顷,其中绝产0.43万公顷。 │└──┴─────────────────────────────────────┘
续表1-23┌──┬─────────────────────────────────────┐│年份│灾情描述 │├──┼─────────────────────────────────────┤│1976│广饶县志:初夏旱(6月仅降水15.4毫米),受旱0.77万公顷。 ││ │利津县志:春大旱。 │├──┼─────────────────────────────────────┤│1977│广饶县志:夏旱,受旱2.00万公顷,马头、南塔、石村、大营、油郭公社受灾较重 ││ │。 ││ │利津县志:春大旱。 │├──┼─────────────────────────────────────┤│1978│利津县志:春大旱。 │├──┼─────────────────────────────────────┤│1979│广饶县志:盛夏干旱(7~8月降水仅82.2毫米),全县受旱,马头、南塔、大营公社 ││ │旱情尤重。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旱,8月份降水仅16.9毫米,小麦大减产,春播作物缺苗、枯死 ││ │严重。 ││ │利津县志:春旱,0.67万公顷沙滩地表层干裂,播种困难。秋旱小麦播种困难。 │├──┼─────────────────────────────────────┤│1981│广饶县志:夏秋连旱(6~11月降水315.9毫米),秋粮歉收,小麦播种困难。 ││ │垦利县志:全县性秋旱,孤岛地区8~12月共降水38.6毫米,最长无雨日数42天,为 ││ │22年来最严重的秋旱,使小麦播种面积减少50%。 ││ │利津县志:春轻旱,秋大旱,小麦播种困难。 │├──┼─────────────────────────────────────┤│1982│广饶县志:冬、春、夏连旱(三季降水量仅267.8毫米),夏秋歉收,以赵嘴、大码头 ││ │、南塔、大营公社为甚。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旱,从上一年的8月下旬至本年5月长达9个半月,仅降水62.4毫 ││ │米,9月4日至11月4日,仅降水12.7毫米,连续无雨日达41天,旱情严重,历史罕见 ││ │。 ││ │利津县志:春夏大旱,农作物减产。 │└──┴─────────────────────────────────────┘
三、建市后旱灾统计 建市后,旱情几乎年年发生。由于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大力发展引黄灌溉、蓄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大大缓解了旱情。旱情详见表1-24。
东营市建市后旱灾年统计表表1-24┌──┬─────────────────────────────────────┐│年份│灾情描述 │├──┼─────────────────────────────────────┤│1983│广饶县志:夏季干旱(降水量仅187.9毫米),秋季歉收,以西刘桥、大码头、赵嘴、 ││ │大营等公社为甚。 ││ │利津县志:春旱,棉花减产。 │├──┼─────────────────────────────────────┤│1984│市志:春大旱,受灾面积7.59万公顷。 ││ │广饶县志:夏季干旱(降水量为192.2毫米),秋季歉收,以西刘桥、大码头、丁庄、 ││ │大营等乡为甚。 ││ │利津县志:春旱。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去冬今春以来,东营市雨雪稀少,自1983年11月至1984年4月6 ││ │个月,全市平均降水24.58毫米,出现了自1916年以来罕见的冬春大旱,据2月底对 ││ │土壤含水率的测验,已冬灌的麦田0~10厘米深含水率为14%左右,未冬灌的麦田含 ││ │水率仅7%;春田0~10厘米深含水率为14%左右,远不能满足小麦返青和适时春播。 │├──┼─────────────────────────────────────┤│1985│市志:春旱,受灾面积1.63万公顷。 ││ │垦利县志:春大旱,小麦大减产,春播困难。 ││ │利津县志:春大旱,秋作物减产。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4月上旬,全市受旱面积达8.19万公顷,其中麦田4.23万公顷, ││ │春田3.96万公顷。据7月1日统计,全市受旱面积达11.82万公顷,其中玉米受旱 ││ │2.58万公顷,夏粮因干旱而不能按时播种的达2.85万公顷。 │└──┴─────────────────────────────────────┘
续表1-24-1┌──┬─────────────────────────────────────┐│年份│灾情描述 │├──┼─────────────────────────────────────┤│1986│市志:大旱,受灾面积5.17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冬无雪,春无雨,秋大旱。全年降水量较常年少50%以上。 │├──┼─────────────────────────────────────┤│1987│市志:春旱,受灾面积3.23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至4月底,全市降水只有62.3毫米,全市受旱面积达12.90万公 ││ │顷,黄河流量只有常年的五分之一左右,井灌区水位下降,缺水村庄达144个。 │├──┼─────────────────────────────────────┤│1988│市志:大旱,受灾面积6.20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自去冬11月份至今春4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23.7毫米。全 ││ │年降水仅364毫米,是历年同期降水量的65%。入春以来黄河来水量比往年偏少3~5 ││ │成。广饶县南部井灌区地下水平均埋深由上年的16.4米下降到17.42米,最大埋深达 ││ │24.2米,属历史罕见。全市受旱面积12.45万公顷,其中重旱4.34万公顷,缺水人口 ││ │29.42万人,因旱不能利用的水库塘坝35座,扬水站57处,机井316眼。 │├──┼─────────────────────────────────────┤│1989│市志:春大旱,受灾面积9.91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全年全市降水量仅335.3毫米。井灌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平均 ││ │埋深达到19.64米,较上年下降2.22米,最大埋深达27.2米,较上年下降了3米 ││ │。受害面积最高达到14.15万公顷,其中,重旱5.12万公顷,2.67万公顷耕地没有适 ││ │时播种,6.73万公顷农作物成灾。559个村庄33.72万人因旱缺水。因旱不能利 ││ │用的水库、坑塘53座,扬水站71处,机井1075眼。 │├──┼─────────────────────────────────────┤│1991│东营市水利局统计:1~3月份平均降水量只有26.2毫米。5、6月份黄河断流2次,计 ││ │16天。东营市最大受旱面积达7.01万公顷,0.03万公顷没有适时播种,0.03万公顷 ││ │农作物受灾,其中绝产0.02万公顷,粮食减产0.80万吨。31个村庄1.4万人缺水。因 ││ │旱不能利用的水库塘坝50座,扬水站40处,机井200眼,河流2条。 │├──┼─────────────────────────────────────┤│1992│市志:大旱,受灾面积12.30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1~7月份全市累计降水仅149.4毫米,汛期降水225.2毫米。黄 ││ │河利津水文站断流82天。井灌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平均埋深19.38米,比 ││ │上年同期下降2米。全市最大受旱面积25.33万公顷,其中重旱23.33万公顷,农作物 ││ │成灾面积15.27万公顷,绝产8.00万公顷,15.33万公顷耕地因旱不能播种,3.00万 ││ │公顷水稻仅插秧0.67万公顷,存活不足0.53万公顷。1289个村庄缺水人口100万人, ││ │缺水大牲畜12万头,直接经济损失22400万元。 │├──┼─────────────────────────────────────┤│1993│市志:旱,受灾面积1.12万公顷。 │├──┼─────────────────────────────────────┤│1994│市志:旱,受灾面积2.20万公顷。 │├──┼─────────────────────────────────────┤│1995│市志:旱,受灾面积1.20万公顷。 ││ │东营市水利局统计:1~5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55.6毫米,且基本上是无效降 ││ │水。黄河从2月20日开始断流,累计断流122天。全市最大受旱面积达8.33万公顷, ││ │72个村庄6.21万人吃水困难。 │├──┼─────────────────────────────────────┤│1996│东营市水利局统计:1~5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30.8毫米。黄河利津水文站从2月 ││ │14日断流到7月18日来水,断流132天,全年断流天数达136天。 │└──┴─────────────────────────────────────┘
续表1-24-2┌──┬─────────────────────────────────────┐│年份│灾情描述 │├──┼─────────────────────────────────────┤│1997│东营市水利局统计:东营市遭受了自1916年以来的特大夏旱。6、7月份全市平均降 ││ │水量仅54.6毫米,占历史同期水平的21.0%。黄河自2月7日首次断流,全年共计断流 ││ │12次,累计226天,全年过境水量18.80亿立方米,仅占常年平均来水量的4.6%。尤 ││ │其进入6月份,黄河汛期无汛,持续断流。农作物受旱总面积9.92万公顷,其中成灾 ││ │7.29万公顷,绝收2.64万公顷,6.63万公顷秋作物未播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2 ││ │亿元,因旱缺水村庄425个,缺水人口63.8万人,大牲畜15.6万头。城镇供水可利用 ││ │量仅有2.60亿立方米(广饶县除外),农村可利用水量0.75亿立方米,人畜吃水 ││ │紧张。 │├──┼─────────────────────────────────────┤│1998│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全年降水609.0毫米,为丰水年。然而,黄河断流时间提前,持 ││ │续时间较长,断流次数较多,全年共计断流12次142天。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 ││ │活造成严重威胁。 │├──┼─────────────────────────────────────┤│1999│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全年降水量仅376毫米。其中,1~5月份全市平均降水54毫米, ││ │6月份到8月8日前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少雨天气,进入7月份后,旱情加重并发展很快 ││ │。夏播作物受旱面积高达10.40万公顷,重旱面积达到5.20万公顷。 │├──┼─────────────────────────────────────┤│2000│东营市水利局统计:全年降水仅318.0毫米,其中汛期降水235.8毫米。 │├──┼─────────────────────────────────────┤│2001│东营市水利局统计:5月份全市平均降水仅13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86.9%;进入6月 ││ │份,平均降水量仅25毫米,基本无有效降雨。5.62万公顷农田严重受旱,5.62万人 ││ │口、2.986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
东营市(1883~2001年)黄河修官堤后历代决溢统计表表1-25┌───┬────────────┬────────┬──────────────┐│现县区│按决溢朝代分(处) │按汛别分(处) │按口门性质分(个) ││ ├──┬──┬───┬──┼─┬─┬─┬──┼──┬──┬──┬──┬──┤│ │清朝│民国│建国后│合计│凌│伏│秋│合计│漫决│冲决│漏决│扒决│合计│├───┼──┼──┼───┼──┼─┼─┼─┼──┼──┼──┼──┼──┼──┤│东营区│3 │1 │ │4 │ │2 │2 │4 │1 │3 │ │ │4 │├───┼──┼──┼───┼──┼─┼─┼─┼──┼──┼──┼──┼──┼──┤│垦利县│10 │7 │ │17 │5 │7 │5 │17 │17 │4 │ │1 │22 │├───┼──┼──┼───┼──┼─┼─┼─┼──┼──┼──┼──┼──┼──┤│利津县│38 │11 │2 │51 │23│19│9 │51 │34 │15 │7 │1 │57 │├───┼──┼──┼───┼──┼─┼─┼─┼──┼──┼──┼──┼──┼──┤│合计 │51 │19 │2 │72 │28│28│16│72 │52 │22 │7 │2 │83 │├───┼──┴──┴───┴──┴─┴─┴─┴──┴──┴──┴──┴──┴──┤│注 │①自清咸丰五年至光绪八年(1855~1882年)的27年间,黄河复由利津入海,只 ││ │靠民众自发修筑的民堰防守,期间,据《利津县志》记载有11年决口17处; ││ │②自清光绪九年至清宣统三年(1883~1911年)共28年,其中有15年决口;1912 ││ │~1938年共27年,其中有8年决口。以上共55年,有23年决口,计70处,80个口 ││ │门; ││ │③建国后为利津王庄(1951年)、五庄(1955年)凌汛漏洞决口2处3个口门。 │└───┴────────────────────────────────────┘
东营市(1883~2001年)黄河决溢年表表1-26┌─────┬────────┬────────┬───┬──┬─────┬────────────┐│决溢年代 │日期 │决溢地点 │决溢 │决溢│堵合 │决溢情况简述 ││ ├─┬──┬───┼───┬────┤原因 │口门│时间 │ ││ │月│日 │汛别 │今县区│地点 │ │ │ │ │├─────┼─┼──┼───┼───┼────┼───┼──┼─────┼────────────┤│清光绪九年│2 │ │凌 │利津 │南岭庄 │漫 │1 │当年三、四│沿河数十州县,因凌汛大 ││(1883年) │ │ │ │ │ │ │ │月堵合 │涨,漫口林立,利津…… ││ ├─┼──┼───┼───┼────┼───┼──┼─────┤等处漫决,口门大者数百 ││ │2 │ │凌 │利津 │北岭庄 │漫 │1 │ │丈,小者数十丈。《再续 ││ ├─┬──┬───┬───┬────┬───┬──┬─────┤行水金鉴》 ││ │2 │ │凌 │利津 │韩家垣 │漫 │1 │ │ ││ ├─┼──┼───┼───┼────┼───┼──┼─────┤ ││ │2 │ │凌 │利津 │辛庄 │漫 │1 │ │ ││ ├─┼──┼───┼───┼────┼───┼──┼─────┤ ││ │2 │ │凌 │利津 │左家庄 │漫 │1 │ │ ││ ├─┬──┬───┬───┬────┬───┬──┬─────┼────────────┤│ │5 │18 │伏 │利津 │崔家庄 │冲 │1 │ │是日夜,民坝冲决,口门 ││ ├─┼──┼───┼───┼────┼───┼──┼─────┤刷宽二百余丈。五月十一 ││ │5 │18 │伏 │利津 │盐窝 │漫 │1 │次年二月 │日后,黄水迭次上涨至一 ││ ├─┼──┼───┼───┼────┼───┼──┼─────┤丈二、三尺,民堰单薄, ││ │伏│利津│十四户│漫 │1 │次年二│ │ │两处同时漫决。《再续行 ││ │ │ │ │ │ │月 │ │ │水金鉴》 ││ ├─┼──┼───┼───┼────┼───┼──┼─────┼────────────┤│ │9 │ │秋 │东营区│许家沟 │漫 │1 │当年堵合 │霜降后,黄流复涨,蒲台 ││ ├─┼──┼───┼───┼────┼───┼──┼─────┤(现东营区)许家沟、四图 ││ │秋│利津│四图 │漫 │1 │ │ │ │、赵庄漫溢数丈决口,近 ││ ├─┼──┼───┼───┼────┼───┼──┼─────┤海之数十庄被淹,死伤居 ││ │秋│利津│赵庄 │漫 │1 │ │ │ │民甚重。《再续行水金鉴 ││ │ │ │ │ │ │ │ │ │》 ││ ├─┼──┼───┼───┼────┼───┼──┼─────┼────────────┤│ │10│ │秋 │利津 │十四户 │漏 │1 │次年二月 │漏决淹望营乡七十余村, ││ ├─┼──┼───┼───┼────┼───┼──┼─────┤溃水退入徒骇河。《潘镒 ││ │秋│利津│小李 │漏 │1 │ │ │ │芬稿》 ││ ├─┼──┼───┼───┼────┼───┼──┼─────┼────────────┤│ │12│15 │凌 │利津 │小李 │漫 │6 │次年四月 │小李庄一带连决六口,小 ││ │ │ │ │ │ │ │ │ │口五处先后堵合,大口宽 ││ │ │ │ │ │ │ │ │ │四十余丈 ││ ├─┼──┼───┼───┼────┼───┼──┼─────┼────────────┤│ │ │16 │凌 │垦利 │卞家庄 │漫 │4 │次年四月 │连决四口,计宽约七十余 ││ │ │ │ │ │ │ │ │ │丈。《再续行水金鉴》 │├─────┼─┼──┼───┼───┼────┼───┼──┼─────┼────────────┤│清光绪十年│2 │ │凌 │利津 │王家庄 │冲 │1 │不详 │冲决,口门宽150米。《调 ││(1884年) │ │ │ │ │ │ │ │ │查资料》 ││ ├─┼──┼───┼───┼────┼───┼──┼─────┼────────────┤│ │5 │11 │伏 │利津 │张家滩 │漫 │1 │当月 │闰五月十一日,张家滩、 ││ ├─┬──┬───┬───┬────┬───┬──┬─────┤十四户、宁海三处先后漫 ││ │ │ │伏 │利津 │十四户 │漫 │1 │七月 │决,口门宽数丈至数十丈 ││ ├─┼──┼───┼───┼────┼───┼──┼─────┤。《黄河年表》 ││ │ │ │伏 │垦利 │宁海 │漫 │1 │七月 │ ││ ├─┼──┼───┼───┼────┼───┼──┼─────┼────────────┤│ │7 │13 │伏 │垦利 │卞家庄 │漫 │1 │不详 │卞家庄、张家庄两处,先 ││ ├─┬──┬───┬───┬────┬───┬──┬─────┤后决口。《再续行水金鉴 ││ │ │ │伏 │垦利 │张家庄 │漫 │1 │不详 │》 │├─────┼─┼──┼───┼───┼────┼───┼──┼─────┼────────────┤│光绪十一年│5 │ │伏 │利津 │三不赶 │冲 │1 │当月 │黄水围县城,旋由民众堵 ││(1885年) │ │ │ │ │ │ │ │ │合。《利津县志》 │├─────┼─┼──┼───┼───┼────┼───┼──┼─────┼────────────┤│光绪十五年│3 │ │凌 │利津 │南岭庄 │漫 │1 │未堵 │漫决后,山东巡抚张曜奏 ││(1889年) ├─┼──┼───┼───┼────┼───┼──┼─────┤请以距海近为由不堵,沿 ││ │3 │ │凌 │利津 │北岭庄 │漫 │1 │ │河两岸各筑堤三十里束水 ││ ├─┼──┼───┼───┼────┼───┼──┼─────┤中行,水由毛丝坨入海。 ││ │ │ │凌 │利津 │韩家垣 │漫 │1 │ │《再续行水金鉴》、《河 ││ │ │ │ │ │ │ │ │ │务季刊》 │├─────┼─┼──┼───┼───┼────┼───┼──┼─────┼────────────┤│光绪十七年│6 │ │伏 │垦利 │路家庄 │冲 │1 │当年十月 │口门宽五百余丈,水由南 ││(1891年) │ │ │ │ │ │ │ │ │旺河入海,利津、广饶北 ││ │ │ │ │ │ │ │ │ │乡受灾。《潘镒芬稿》 │├─────┼─┼──┼───┼───┼────┼───┼──┼─────┼────────────┤│光绪十八年│3 │ │凌 │利津 │扈家滩 │冲 │1 │次年 │凌汛决口。《调查材料》 ││(1892年) ├─┼──┼───┼───┼────┼───┼──┼─────┼────────────┤│ │6 │29 │伏 │利津 │张家屋子│漫 │1 │七月 │王庄以下张家屋子漫溢, ││ │ │ │ │ │ │ │ │ │冲宽三十余丈。《再续行 ││ │ │ │ │ │ │ │ │ │水金鉴》 ││ ├─┼──┼───┼───┼────┼───┼──┼─────┼────────────┤│ │ │ │伏 │垦利 │彩家庄 │冲 │1 │七月 │冲决。《利津县续志》 │├─────┼─┬──┬───┬───┬────┬───┬──┬─────┬────────────┤│光绪十九年│6 │ │伏 │东营 │李家庄 │冲 │1 │次年 │民堰基础上修堤,质量不 ││(1893年) │ │ │ │ │ │ │ │退修堤 │好冲决。《惠民处资料》 │├─────┼─┼──┼───┼───┼────┼───┼──┼─────┼────────────┤│光绪二十年│6 │ │伏 │东营 │陈家 │冲 │1 │次年 │民堰基础上修堤,质量不 ││(1894年) │ │ │ │ │ │ │ │退修堤 │好冲决。《惠民处资料》 │└─────┴─┴──┴───┴───┴────┴───┴──┴─────┴────────────┘
续表1-26-1┌─────┬──────┬────────┬──┬──┬─────┬────────────┐│决溢年代 │日期 │决溢地点 │决溢│决溢│堵合 │决溢情况简述 ││ ├─┬─┬──┼───┬────┤原因│口门│时间 │ ││ │月│日│汛别│今县区│地点 │ │ │ │ │├─────┼─┼─┼──┼───┼────┼──┼──┼─────┼────────────┤│光绪二十一│6 │12│伏 │利津 │吕家洼 │漫 │1 │次年十二月│漫决,口门宽五、六十丈 ││年(1895年)│ │ │ │ │ │ │ │ │,水由正北入海。《再续 ││ │ │ │ │ │ │ │ │ │行水金鉴》 ││ ├─┼─┼──┼───┼────┼──┼──┼─────┼────────────┤│ │ │16│伏 │利津 │赵家菜园│冲 │1 │当年 │大溜北趋,一夜间将堤塌 ││ │ │ │ │ │ │ │ │ │尽决口。《再续行水金鉴 ││ │ │ │ │ │ │ │ │ │》 ││ ├─┼─┼──┼───┼────┼──┼──┼─────┼────────────┤│ │ │16│伏 │利津 │南岭 │冲 │1 │当年 │南岸小民堰冲决成口,口 ││ │ │ │ │ │ │ │ │ │宽五十余丈。《再续行水 ││ │ │ │ │ │ │ │ │ │金鉴》 ││ ├─┼─┼──┼───┼────┼──┼──┼─────┼────────────┤│ │ │20│伏 │利津 │十六户 │冲 │1 │当年 │20日又决南岸十六户。《 ││ │ │ │ │ │ │ │ │ │再续行水金鉴》 │├─────┼─┼─┼──┼───┼────┼──┼──┼─────┼────────────┤│光绪二十二│5 │18│伏 │利津 │赵家菜园│漫 │1 │九月 │五十一段埽迤下堤漫溢。 ││年(1896年)│ │ │ │ │ │ │ │堤退修 │口门宽五、六丈,水入围 ││ │ │ │ │ │ │ │ │ │堤复决,宽七、八十丈。 ││ │ │ │ │ │ │ │ │ │《再续行水金鉴》 ││ ├─┼─┼──┼───┼────┼──┼──┼─────┼────────────┤│ │6 │ │伏 │利津 │左家庄 │冲 │1 │十二月 │该庄塌入河中。《再续行 ││ │ │ │ │ │ │ │ │ │水金鉴》 ││ ├─┼─┼──┼───┼────┼──┼──┼─────┼────────────┤│ │6 │ │伏 │垦利 │西韩家 │漫 │1 │次年九月 │民堰漫顶,口门宽三百四 ││ │ │ │ │ │ │ │ │ │十丈。《再续行水金鉴》 │├─────┼─┼─┼──┼───┼────┼──┼──┼─────┼────────────┤│光绪二十三│5 │ │伏 │利津 │北岭庄 │漫 │1 │未堵 │北岭迤下里许及西滩两处 ││年(1897年)├─┼─┼──┼───┼────┼──┼──┼─────┤水漫过堰顶。北岭冲口五 ││ │ │ │伏 │利津 │西滩 │冲 │1 │ │、六丈,西滩冲口二十余 ││ │ │ │ │ │ │ │ │ │丈,两水汇流由旧岔河入 ││ │ │ │ │ │ │ │ │ │海。《再续行水金鉴》 ││ ├─┼─┼──┼───┼────┼──┼──┼─────┼────────────┤│ │11│24│凌 │利津 │姜家庄 │冲 │1 │次年正月 │姜庄、马庄民堰冲开,天 ││ ├─┼─┼──┼───┼────┼──┼──┼─────┤寒风厉,冰块层结。将扈 ││ │ │ │凌 │利津 │马家庄 │冲 │1 │次年正月 │家滩大堤漫决成口刷宽十 ││ ├─┼─┼──┼───┼────┼──┼──┼─────┤三、四丈,直冲马庄。倒 ││ │ │ │凌 │利津 │扈家滩 │漫 │1 │次年正月 │灌蒋家庄等二十余村。水 ││ │ │ │ │ │ │ │ │ │由沾化县之洚河入海。《 ││ │ │ │ │ │ │ │ │ │再续行水金鉴》 │├─────┼─┼─┼──┼───┼────┼──┼──┼─────┼────────────┤│光绪二十八│8 │8 │秋 │垦利 │冯家庄 │漫 │1 │十月 │口门宽三十余丈,水由东 ││年(1902年)│ │ │ │ │ │ │ │ │河入海。《再续行水金鉴 ││ │ │ │ │ │ │ │ │ │》 │├─────┼─┼─┼──┼───┼────┼──┼──┼─────┼────────────┤│光绪二十九│6 │13│伏 │垦利 │宁海 │漫 │1 │十二月 │堤身纯沙,大溜顶冲,漫 ││年(1903年)│ │ │ │ │ │ │ │ │堤冲口,口门宽约三十余 ││ │ │ │ │ │ │ │ │ │丈,由丝网口入海。《再 ││ │ │ │ │ │ │ │ │ │续行水金鉴》 │├─────┼─┼─┼──┼───┼────┼──┼──┼─────┼────────────┤│光绪三十年│1 │4 │凌 │利津 │王家庄 │漫 │1 │二月 │四处同时漫溢决口,淹口 ││(1904年) ├─┼─┼──┼───┼────┼──┼──┼─────┤门附近五十余村,水由徒 ││ │1 │4 │凌 │利津 │扈家庄 │漫 │1 │二月干涸堵│骇河入海。其中王家庄口 ││ │ │ │ │ │ │ │ │复 │门宽四十六丈。《再续行 ││ ├─┼─┼──┼───┼────┼──┼──┼─────┤水金鉴》 ││ │ │ │凌 │利津 │马家庄 │漫 │1 │二月干涸堵│ ││ │ │ │ │ │ │ │ │复 │ ││ ├─┼─┼──┼───┼────┼──┼──┼─────┤ ││ │ │ │凌 │利津 │姜家庄 │漫 │1 │二月干涸堵│ ││ │ │ │ │ │ │ │ │复 │ ││ ├─┼─┼──┼───┼────┼──┼──┼─────┼────────────┤│ │6 │28│伏 │利津 │薄家庄 │漫 │1 │未堵 │堤陡蛰漫溢,口门宽三百 ││ │ │ │ │ │ │ │ │ │余丈,从老鸹嘴入海。《 ││ │ │ │ │ │ │ │ │ │黄河年表》 │├─────┼─┼─┼──┼───┼────┼──┼──┼─────┼────────────┤│宣统二年 │9 │5 │秋 │垦利 │新冯家 │冲 │1 │未堵 │南岸尾工堤堰,因形势顶 ││(1910年) │ │ │ │ │ │ │ │ │冲、大溜侧注,冲决,口 ││ │ │ │ │ │ │ │ │ │门一百余丈,水分两股入 ││ │ │ │ │ │ │ │ │ │海。《再续行水金鉴》 │├─────┼─┼─┼──┼───┼────┼──┼──┼─────┼────────────┤│1921年 │7 │19│秋 │利津 │宫家 │冲 │1 │隔年7月 │口门刷宽至450丈,淹利津 ││ │ │ │ │ │ │ │ │ │210村、沾化80村、滨县5 ││ │ │ │ │ │ │ │ │ │0余村。《河务特刊》 │├─────┼─┼─┼──┼───┼────┼──┼──┼─────┼────────────┤│1926年 │6 │ │伏 │利津 │八里庄 │冲 │1 │未堵 │民堰决口,经铁门关故道 ││ │ │ │ │ │ │ │ │ │,由刁口河入海。《利津 ││ │ │ │ │ │ │ │ │ │县志》 ││ ├─┼─┼──┼───┼────┼──┼──┼─────┼────────────┤│ │8 │ │秋 │利津 │卢家园子│漫 │1 │未堵 │民堰漫溢成口未堵,至凌 ││ ├─┼─┼──┼───┼────┼──┼──┼─────┤汛主河被冰所阻,水势壅 ││ │12│10│凌 │利津 │卢家园子│漫 │1 │未堵 │滞,复由决口处出水,淹 ││ │ │ │ │ │ │ │ │ │及汀河、辛庄、韩家垣、 ││ │ │ │ │ │ │ │ │ │汪二河等村。《黄河年表 ││ │ │ │ │ │ │ │ │ │》 │└─────┴─┴─┴──┴───┴────┴──┴──┴─────┴────────────┘
续表1-26-2┌────┬──────┬────────┬──┬──┬────┬────────────┐│决溢年代│日期 │决溢地点 │决溢│决溢│堵合 │决溢情况简述 ││ ├─┬─┬──┼───┬────┤原因│口门│时间 │ ││ │月│日│汛别│今县区│地点 │ │ │ │ │├────┼─┼─┼──┼───┼────┼──┼──┼────┼────────────┤│1928年 │2 │2 │凌 │垦利 │棘子刘 │漫 │1 │6月 │先出漏洞,后即漫溢决口 ││ ├─┼─┼──┼───┼────┼──┼──┼────┤6处,淹70余村,河东一带 ││ │ │ │凌 │垦利 │王家院 │漫 │2 │4月 │尽成泽国。《黄河年表》 ││ ├─┼─┼──┼───┼────┼──┼──┼────┤、《调查资料》 ││ │ │ │凌 │垦利 │后彩 │漫 │2 │4月 │ ││ ├─┼─┼──┼───┼────┼──┼──┼────┤ ││ │ │ │凌 │垦利 │二棚屋子│漫 │1 │4月 │ │├────┼─┼─┼──┼───┼────┼──┼──┼────┼────────────┤│1929年 │2 │28│凌 │利津 │扈家滩 │漫 │1 │次年5月 │塞冰,水无去路漫溢成口 ││ │ │ │ │ │ │ │ │ │,宽210丈,淹利津、沾化 ││ │ │ │ │ │ │ │ │ │60余村,水从套儿河入海 ││ │ │ │ │ │ │ │ │ │。《扈工特刊》 ││ ├─┼─┼──┼───┼────┼──┼──┼────┼────────────┤│ │8 │ │秋 │垦利 │纪庄 │扒 │1 │未堵 │扒堤成口,正河涸出,改 ││ │ │ │ │ │ │ │ │ │道由陡崖头入海。《利津 ││ │ │ │ │ │ │ │ │ │县续志》 │├────┼─┼─┼──┼───┼────┼──┼──┼────┼────────────┤│1930年 │ │ │秋 │利津 │王家庄 │冲 │1 │12月 │险工埽坝走失,塌蛰决口 ││ │ │ │ │ │ │ │ │ │,口门宽200余丈 ││ ├─┼─┼──┼───┼────┼──┼──┼────┼────────────┤│ │ │ │秋 │利津 │甘草窝子│漏 │1 │9月 │口门宽325米。《调查资料 ││ │ │ │ │ │ │ │ │ │》 │├────┼─┼─┼──┼───┼────┼──┼──┼────┼────────────┤│1931年 │2 │5 │凌 │利津 │崔庄 │漫 │1 │当年堵合│民堰漫溢决口。《黄河年 ││ │ │ │ │ │ │ │ │ │表》 ││ ├─┼─┼──┼───┼────┼──┼──┼────┼────────────┤│ │8 │ │秋 │垦利 │尚家窝子│冲 │1 │不详 │民堰单薄,抢护不及冲决 ││ │ │ │ │ │ │ │ │ │。《黄河年表》 │├────┼─┼─┼──┼───┼────┼──┼──┼────┼────────────┤│1934年 │8 │ │秋 │利津 │合龙处 │冲 │1 │未堵 │民堰决口(合龙处在今集贤 ││ │ │ │ │ │ │ │ │ │李家呈子与郭家屋子之间 ││ │ │ │ │ │ │ │ │ │)。《调查资料》 ││ ├─┼─┼──┼───┼────┼──┼──┼────┼────────────┤│ │10│18│秋 │垦利 │寿光围子│漫 │1 │不详 │因河口漫溢,民堰溃决。 ││ │ │ │ │ │ │ │ │ │《河务特刊》 │├────┼─┼─┼──┼───┼────┼──┼──┼────┼────────────┤│1937年 │7 │26│伏 │利津 │甘草屋子│扒 │1 │干堵 │扒口宽110米,水涸堵复。 ││ │ │ │ │ │ │ │ │ │《调查资料》 ││ ├─┼─┼──┼───┼────┼──┼──┼────┼────────────┤│ │7 │26│伏 │利津 │三合村 │漏 │1 │干堵 │口门宽140米,水涸堵复。 ││ │ │ │ │ │ │ │ │ │《调查资料》 ││ ├─┼─┼──┼───┼────┼──┼──┼────┼────────────┤│ │7 │26│伏 │东营区│麻湾 │冲 │1 │次年黄河│原正觉寺即麻湾决口宽24 ││ │ │ │ │ │ │ │ │改干涸 │00米,广、博、蒲、利、 ││ │ │ │ │ │ │ │ │ │寿5县受灾,由小清河入海 ││ │ │ │ │ │ │ │ │ │。《调查资料》 │├────┼─┼─┼──┼───┼────┼──┼──┼────┼────────────┤│1951年 │2 │3 │凌 │利津 │王庄 │漏 │1 │当年四月│王庄险工以下,决口宽21 ││ │ │ │ │ │ │ │ │ │7米,利、沾122个村,8. ││ │ │ │ │ │ │ │ │ │5万人受灾,淹地3.00万公 ││ │ │ │ │ │ │ │ │ │顷 │├────┼─┼─┼──┼───┼────┼──┼──┼────┼────────────┤│1955年 │1 │29│凌 │利津 │五庄 │漏 │2 │当年三月│五庄大口门宽305米,小口 ││ │ │ │ │ │ │ │ │ │门80米,利、滨、沾三县 ││ │ │ │ │ │ │ │ │ │360余村17.7万人受灾,淹 ││ │ │ │ │ │ │ │ │ │地5.87万公顷 │└────┴─┴─┴──┴───┴────┴──┴──┴────┴────────────┘
(二)小清河 1. 清光绪十四年(1898年),秋七月河决韩家口,泛滥新清河南北30千米。(广饶县志) 2.1962年,夏,暴雨成灾。从7月13日到8月26日,降雨500~600毫米。小清河及广蒲、广利干沟外溢。(广饶县志) 3.1964年, 7月28日,小清河发生特大洪水。是日晚21时,桓台县崔家庄子对岸在未达保证水位的情况下, 发生漏洞,由于仅有6人抢堵不及,酿成决口,口门宽103米, 冲深4~6米,最大流量290立方米每秒,洪水殃及高青、博兴、广饶3县和广北农场,淹地1.50万公顷,水围村庄146个,受灾人口10余万人。冲毁张北铁路90余米,漫溢张北公路3000米、东辛公路870米,南北交通中断10天。 4.1996年, 7月29日至8月12日,小清河整个流域连降4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济青输水渠王道闸前8月2日水位达5.27米, 超出地面1.38米,小清河两堤7处渗水,19座涵闸倒灌,塌岸滑坡4处(800米),6处建筑受损,堤坝沉陷裂缝2段(80米),0.40万公顷农田积水,1个村庄被水围困,直接经济损失0.1467亿元。 5.1999年,8月8日到8月14日小清河中上游普降大雨,小清河石村流量180立方米每秒,水位3.47米。 (三)支脉河 1.1996年, 7月29~31日,支脉河流域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中上游的博兴县、高青县降特大暴雨, 大面积汇水涌向东营市,加之大潮期潮水顶托,河水急剧上升,7月31日12个小时内水位暴涨2.3米, 王营桥水位达5.72米,西马桥闸水位达2.84米,流量265立方米每秒, 水位高出地面0.8~1.3米以上,致使河水漫溢倒灌造成洪涝灾害。广饶县的陈官、花官、大营、丁庄和东营区的牛庄、西范6乡镇136个村的2.63万公顷农作物受害, 成灾面积2.07万公顷,绝产面积1.79万公顷。27个村庄2.6万人被水围困, 部分村庄水深达1.5米,倒塌房屋4000余间,大量基础设施被损坏,其中建筑物3000余座,乡村柏油路200千米,树木115万株,直接经济损失4.68亿元。 2.1999年, 支脉河中上游普降大雨,支脉河马楼闸8月13~14日洪水位达3米,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广饶县丁庄镇局部河段水位超出地面0.2米。 (四)淄河 1.清康熙六年(1667年),秋,大雨,淄水漫至城东门。(广饶县志) 2.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大旱,秋大水,淄河、阳河、女河皆溢。(市志) 3.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淄河下游马头一带大水成灾,平地水深二三尺。(广饶县志) 4.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大雨如注,淄、阳、女三河同时泛滥,县境南部秋禾尽被淹死,大饥年。(广饶县志) 5.1922年, 夏, 淄河大水,曲堤决口,冲毁县城西南角,洪水漫入西关大街。(广饶县志) 二、涝灾 涝灾是东营市又一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时常伴随大雨和风雹,对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威胁较大。 (一)建国前特涝、大涝灾统计 自清顺治四年(1647年)至建国前共发生涝灾102次,平均2.96年发生一次。
东营市建国前涝灾年表表1-27┌──┬───────┬───────────────────────────┐│年份│历史纪年 │灾情 │├──┼───────┼───────────────────────────┤│1647│清顺治四年 │利津县志:秋淫雨,农作物受灾。 ││ │ │青州府志:旧志载是年乐安大水阴雨四十日不止,而失其时。│├──┼───────┼───────────────────────────┤│1671│清康熙十年 │利津县志:农历六月十九日大风雨,树木被拔。 │├──┼───────┼───────────────────────────┤│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广饶县志:秋大水。 │├──┼───────┼───────────────────────────┤│1686│清康熙二十五年│广饶县志:秋大水。 │├──┼───────┼───────────────────────────┤│1702│清康熙四十一年│广饶县志:雨雹害稼。 │├──┼───────┼───────────────────────────┤│1703│清康熙四十二年│广饶县志:大水岁饥。 │├──┼───────┼───────────────────────────┤│1704│清康熙四十三年│利津县志:大水成灾,岁大讥,人相食。 │└──┴───────┴───────────────────────────┘
续表1-27-1┌──┬───────┬─────────────────────────────┐│年份│历史纪年 │灾情 │├──┼───────┼─────────────────────────────┤│1730│清雍正八年 │广饶县志:大水。 ││ │ │利津县志:大涝,农作物受灾,房舍被淹。 │├──┼───────┼─────────────────────────────┤│1731│清雍正九年 │广饶县志:大水。 │├──┼───────┼─────────────────────────────┤│1755│清乾隆二十年 │利津县志:大涝成灾。 │├──┼───────┼─────────────────────────────┤│1765│清乾隆三十年 │利津县志:淫雨成灾。 │├──┼───────┼─────────────────────────────┤│1766│清乾隆三十一年│利津县志:淫雨成灾,请赈。 │├──┼───────┼─────────────────────────────┤│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利津县志:涝灾。 │├──┼───────┼─────────────────────────────┤│1799│清嘉庆四年 │利津县志:涝灾。 │├──┼───────┼─────────────────────────────┤│1821│清道光元年 │利津县志:夏秋大涝。 ││ │ │济南府志:夏秋大水,民间大疫,死无算。 │├──┼───────┼─────────────────────────────┤│1840│清道光二十年 │利津县志:秋暴雨,大清河涨,冲毁护城石坝十多丈。 │├──┼───────┼─────────────────────────────┤│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利津县志:夏秋雨涝。 │├──┼───────┼─────────────────────────────┤│1844│清道光二十四年│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夏涝。 │├──┼───────┼─────────────────────────────┤│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广饶县志:夏五月水。 │├──┼───────┼─────────────────────────────┤│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利津县志:秋涝成灾,缓证田赋。 │├──┼───────┼─────────────────────────────┤│1847│清道光二十七年│利津县志:秋涝成灾。 │├──┼───────┼─────────────────────────────┤│1849│清道光二十九年│利津县志:秋涝成灾。 │├──┼───────┼─────────────────────────────┤│1851│清咸丰元年 │广饶县志:秋涝,大水。 ││ │ │利津县志:秋涝歉收。 │├──┼───────┼─────────────────────────────┤│1852│清咸丰二年 │利津县志:秋涝歉收。 │├──┼───────┼─────────────────────────────┤│1853│清咸丰三年 │广饶县志:秋涝。 ││ │ │利津县志:秋涝歉收。 │├──┼───────┼─────────────────────────────┤│1855│清咸丰五年 │广饶县志:大水。 │├──┼───────┼─────────────────────────────┤│1856│清咸丰六年 │广饶县志:黄河水至广饶境内。 │├──┼───────┼─────────────────────────────┤│1857│清咸丰七年 │广饶县志:夏旱、秋涝、大凶年。 │├──┼───────┼─────────────────────────────┤│1861│清咸丰十一年 │利津县志:秋涝,农作物受害。 │├──┼───────┼─────────────────────────────┤│1864│清咸丰十四年 │利津县志:秋涝,农作物受害。 │├──┼───────┼─────────────────────────────┤│1870│清咸丰二十年 │利津县志:秋涝。 │├──┼───────┼─────────────────────────────┤│1871│清咸丰二十一年│利津县志:秋涝。 │├──┼───────┼─────────────────────────────┤│1872│清咸丰二十二年│利津县志:秋涝。 │├──┼───────┼─────────────────────────────┤│1878│清同治十一年 │利津县志:秋涝,歉收。 │├──┼───────┼─────────────────────────────┤│1879│清光绪五年 │广饶县志:夏涝。 │├──┼───────┼─────────────────────────────┤│1882│清光绪八年 │利津县志:秋涝,农作物减产。 │├──┼───────┼─────────────────────────────┤│1883│清光绪九年 │广饶县志:五月雨雹伤麦。 │├──┼───────┼─────────────────────────────┤│1884│清光绪十年 │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利津……乐安……等县秋涝大水。 │├──┼───────┼─────────────────────────────┤│1886│清光绪十二年 │广饶县志:风、旱、雹、水灾,秋绝产。 │├──┼───────┼─────────────────────────────┤│1888│清光绪十四年 │广饶县志:七月淫雨10天,平地水深数尺。 ││ │ │利津县志:农历七月连十天大雨,西官庄、大门张村民房荡然无存││ │ │。农田减产,贫民食草种败草。 │├──┼───────┼─────────────────────────────┤│1889│清光绪十五年 │广饶县志:大饥。 ││ │ │利津县志:大饥,县境内贫民多食草种、糠壳,甚至碾屋上败草作││ │ │食料充饥者。 │└──┴───────┴─────────────────────────────┘
续表1-27-2┌──┬───────┬──────────────────────────────┐│年份│历史纪年 │灾情 │├──┼───────┼──────────────────────────────┤│1890│清光绪十六年 │广饶县志:涝,多雨水。 │├──┼───────┼──────────────────────────────┤│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广饶县志:黄河决呈韩家庄,小清河以北30千米受灾。 │├──┼───────┼──────────────────────────────┤│1904│清光绪三十年 │广饶县志:秋,淄河下游水大成灾,平地水深二、三尺。 │├──┼───────┼──────────────────────────────┤│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广饶县志:七月大雨如注,淄河、阳河、女水并溢,两岸秋作物绝 ││ │ │收。 │├──┼───────┼──────────────────────────────┤│1910│清宣统二年 │广饶县志:涝。 │├──┼───────┼──────────────────────────────┤│1911│清宣统三年 │利津县志:夏季大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陈庄大雨。 │├──┼───────┼──────────────────────────────┤│1913│ │广饶县志:春夏西南乡大。 │├──┼───────┼──────────────────────────────┤│1914│ │广饶县志:秋,西南乡大涝。 │├──┼───────┼──────────────────────────────┤│1915│ │利津县志:涝灾歉收。 │├──┼───────┼──────────────────────────────┤│1918│ │广饶县志:西南乡大涝。 │├──┼───────┼──────────────────────────────┤│1921│ │广饶县志:秋,县境大水,北部尤甚,10万人受灾。 ││ │ │利津县志:秋大雨。 │├──┼───────┼──────────────────────────────┤│1922│ │广饶县志:淄河决口,冲毁广饶城西南角,西关街被淹。 │├──┼───────┼──────────────────────────────┤│1925│ │广饶县志:春,黄河决口于利津县王家院,县境孙路乡,农田淹没 ││ │ │。 │├──┼───────┼──────────────────────────────┤│1928│ │广饶县志:春,黄河再次决口,万全以北各镇被淹,村舍、人、畜 ││ │ │损失无算。 │├──┼───────┼──────────────────────────────┤│1929│ │广饶县志:8月,黄河由利津县纪家庄决口,万全以北乡镇均受巨灾 ││ │ │。 │├──┼───────┼──────────────────────────────┤│1930│ │广饶县志:5月,黄河复决口,耿井、六户、沙营一带一片汪洋。 │├──┼───────┼──────────────────────────────┤│1934│ │广饶县志:秋,黄河于利津县之寿光围子决口,第八区之18个村及 ││ │ │年丰局、青坨子一带均受其害。大水之后,又有沴疫,人死亡甚多 ││ │ │。 │├──┼───────┼──────────────────────────────┤│1935│ │利津县志:秋涝。 │├──┼───────┼──────────────────────────────┤│1936│ │广饶县志:全年降雨量651.5毫米,汛期524.8毫米。 │├──┼───────┼──────────────────────────────┤│1937│ │广饶县志:8月31日,黄河从蒲台县麻湾村决口,淹没小清河以北2 ││ │ │00多个村庄,逃难至广饶城者5万余人。 ││ │ │利津县志:七月涝。 │├──┼───────┼──────────────────────────────┤│1938│ │广饶县志:年降雨量701.5毫米,汛期560.5毫米,8月208.1毫米。 │├──┼───────┼──────────────────────────────┤│1943│ │垦利县志:夏大涝。 ││ │ │利津县志:6~9月涝灾。 │├──┼───────┼──────────────────────────────┤│1945│ │广饶县志:秋涝。 ││ │ │垦利县志:8月份大涝。 ││ │ │利津县志:秋8月涝。 │├──┼───────┼──────────────────────────────┤│1946│ │广饶县志:9月20日,全县连续3天大雨,造成严重水灾。后,继之 ││ │ │虫灾,广北出现严重灾荒。 │├──┼───────┼──────────────────────────────┤│1947│ │广饶县志:小清河以北夏秋大雨成灾,六、七区秋季绝产,小麦未 ││ │ │能播种。 │├──┼───────┼──────────────────────────────┤│1948│ │垦利县志:7、8月份大涝。 ││ │ │利津县志:6~8月涝。 ││ │ │广饶县志:大涝。 │└──┴───────┴──────────────────────────────┘
(二)建国后至建市期间涝灾统计 1949~1983年35年间,共发生涝灾22次。
东营市建国后至建市前涝灾统计表1-28┌──┬──────────────────────────────────────┐│年份│灾情 │├──┼──────────────────────────────────────┤│1949│垦利县志:夏、秋大涝。 ││ │利津县志:秋涝成灾,有219村0.52万公顷土地受涝灾。 │├──┼──────────────────────────────────────┤│1951│广饶县志:涝灾1.00万公顷。 ││ │垦利县志:秋大涝。 ││ │利津县志:雨涝成灾,绝产面积1.33万公顷,倒塌房屋2000间。 │├──┼──────────────────────────────────────┤│1952│利津县志:盐窝、城关、王庄降暴雨,受灾面积0.02万公顷。 │├──┼──────────────────────────────────────┤│1953│广饶县志:6月16日,二、四、六、七、九、十一6个区遭受风、雹、涝灾,5.20万公 ││ │顷秋作物受灾,倒塌房屋5万余间。 ││ │垦利县志:秋大涝。 ││ │利津县志:大涝,受灾面积2.67万公顷,其中绝产面积1.33万公顷,倒房3000多间。 │├──┼──────────────────────────────────────┤│1955│广饶县志:涝灾2.73万公顷。 ││ │利津县志:夏季,南宋、店子、徐集、明集暴雨,受灾面积0.21万公顷。 │├──┼──────────────────────────────────────┤│1956│广饶县志:涝灾0.17万公顷。 ││ │垦利县志:夏季暴雨成灾。 ││ │利津县志:盐窝、王庄、大赵、陈庄暴雨,受灾面积0.21万公顷。 │├──┼──────────────────────────────────────┤│1958│垦利县志:秋涝成灾。 ││ │利津县志:秋涝。 │├──┼──────────────────────────────────────┤│1959│垦利县志:秋涝。 ││ │利津县志:秋涝,黄河大水淹田0.07万公顷。 │├──┼──────────────────────────────────────┤│1960│广饶县志:夏季局部内涝,受灾0.67万公顷。 ││ │垦利县志:秋涝。 ││ │利津县志:夏涝,秋旱,受灾面积4.80万公顷。 │├──┼──────────────────────────────────────┤│1961│广饶县志:7月26日至28日连续3日暴雨,降雨量达200~300毫米。有13个公社0.43万 ││ │公顷受灾,绝产0.27万公顷。倒塌房屋4900余间。夏秋连涝,7~9月降雨647.0毫米, ││ │全县受灾1.66万公顷。 ││ │垦利县志:秋涝。 ││ │利津县志:秋大涝,10月17日始连续一天雨夜风雨交加,受灾农田1.60万公顷,绝产 ││ │0.25万公顷,倒塌房屋14407间。 │├──┼──────────────────────────────────────┤│1962│广饶县志:夏大涝。6~8月降雨685毫米,多有800毫米,全县受灾面积3.87万公顷, ││ │绝产1.81万公顷,倒塌房屋9000余间,砸死5人,伤17人。 ││ │垦利县志:秋涝,辛庄公社(现胜坨镇)秋作物减产70~80%。 ││ │利津县志:秋大涝,3.07万公顷农田受灾,全县农业减产四成,倒房7478间,砸伤9人 ││ │,砸死4人。 │├──┼──────────────────────────────────────┤│1963│广饶县志:7月多雨(雨量256.7毫米),局部内涝,受灾0.74万公顷,绝产0.37万公顷 ││ │。 ││ │垦利县志:8月下旬,全县性秋涝,辛庄公社(现胜坨镇)秋季作物基本绝产。 ││ │利津县志:春涝,4~5月降雨218.9毫米,为历史上罕见。大部春苗芽涝。 │├──┼──────────────────────────────────────┤│1964│广饶县志:夏、秋大涝。7~9月降雨873.7毫米,境内河流泛滥。全县受灾5.67万公顷 ││ │,绝产3.00万公顷。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涝,胜坨公社秋作物基本绝产,永安公社秋作物减产50%以上,下 ││ │镇公社秋作物全部涝光。 ││ │利津县志:夏秋大涝,年降水量1003.3毫米,为历史最高记录。全县4.67万公顷农田 ││ │均受灾,其中2.13万公顷绝产。遍地汪洋道路不通。 │├──┼──────────────────────────────────────┤│1966│广饶县志:7月大雨,仅中旬降雨254.2毫米,局部内涝。 ││ │垦利县志:秋涝,7月份曾出现日降水量123.5毫米。 ││ │利津县志:盛夏雨涝,2.00万公顷农田受灾。 │├──┼──────────────────────────────────────┤│1970│垦利县志:夏季暴雨成灾,全县秋季作物减产5成左右。 ││ │利津县志:夏,雨涝,0.50万公顷农田受灾。 │└──┴──────────────────────────────────────┘
续表1-28┌──┬──────────────────────────────────────┐│年份│灾情 │├──┼──────────────────────────────────────┤│1971│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涝,秋季作物基本无收益。 ││ │利津县志:盛夏大涝,3.20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2.00万公顷绝产,倒房4526间。 │├──┼──────────────────────────────────────┤│1972│广饶县志:7月,小清河以北暴雨成灾,受灾0.51万公顷,绝产0.21万公顷。 │├──┼──────────────────────────────────────┤│1973│广饶县志:7、8月降雨较多,低洼地内涝,受灾0.03万公顷,绝产0.01万公顷。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涝(7~8月降水量460.2毫米),秋作物减产4成左右。 │├──┼──────────────────────────────────────┤│1974│广饶县志:盛夏大涝(7、8月降水601.7毫米),受灾4.17万公顷,绝产1.69万公顷。 ││ │利津县志:夏末涝,2.67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绝产0.86万公顷。 │├──┼──────────────────────────────────────┤│1976│广饶县志:7、8月降雨397.6毫米,小张、马头及小清河以北各公社受灾0.63万公顷。 │├──┼──────────────────────────────────────┤│1977│广饶县志:7月,花官、斗柯、牛庄、辛集、油郭、赵嘴等公社暴雨成灾,受灾面积0 ││ │.49万公顷,绝产0.10万公顷。 │├──┼──────────────────────────────────────┤│1978│广饶县志:夏涝(6~8月降雨640.8毫米),小张、马头、南塔、石村、大营及小清河北 ││ │各公社受灾1.24万公顷,绝产0.20万公顷。 ││ │垦利县志:全县性大涝,秋作物基本无收益。 │└──┴──────────────────────────────────────┘
(三)建市后涝灾统计 1983年建市后,在短短19年间,共发生涝灾13年。东营市建市后涝灾年表表1-29┌──┬──────────────────────────────────────┐│年份│灾情 │├──┼──────────────────────────────────────┤│1984│市志:涝,受灾面积2.13万公顷。 │├──┼──────────────────────────────────────┤│1985│市志:较重涝灾,受灾面积4.68万公顷。 │├──┼──────────────────────────────────────┤│1987│市志:涝,受灾面积0.55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全市汛期降雨35次,平均降雨量414毫米。其中大暴雨一次,平均日降 ││ │雨量88.8毫米,中心达1141毫米。 │├──┼──────────────────────────────────────┤│1988│市志:涝,受灾面积1.66万公顷。 │├──┼──────────────────────────────────────┤│1989│市志:涝,受灾面积0.55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广饶县7月20日遭受特大暴风雨袭击,全县平均降雨197.9毫米,5个乡 ││ │镇在250毫米以上,暴雨中心的大营乡331.5毫米。 │├──┼──────────────────────────────────────┤│1990│市志:夏,大涝,受灾面积11.09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1~9月份,全市累积平均降水量855.2毫米,其中汛期平均降水量680 ││ │.2毫米,超过1000毫米的乡镇有9个。7月份以来,全市受灾乡镇57个,受灾村庄1538 ││ │个,受灾人口78.93万人,重灾34.7万人,受灾面积17.00万公顷,成灾面积13.86 ││ │万公顷,绝产面积6.93万公顷,减产粮食15.75万吨,减产皮棉2.53万吨,损坏各种果 ││ │品2900吨,损坏房屋22.58万间,倒塌房屋2.01万间,倒塌院墙135千米,刮倒成材树 ││ │木39.26万株,折断各种线杆1633根,伤亡216人,其中死亡16人,死亡家禽4.02万只 ││ │,牲畜1910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3501.04万元。 │├──┼──────────────────────────────────────┤│1992│市志:涝,受灾面积0.65万公顷。 │├──┼──────────────────────────────────────┤│1993│市志:较重涝灾,受灾面积5.19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8~19日,12天内全市平均降雨166.1毫米,田间排 ││ │水不畅,麦苗幼小,出现较大面积的溺涝,受灾面积3.13万公顷,成灾面积2.63万公 ││ │顷,绝产面积1.28万公顷,损坏房屋1940间,倒塌房屋250间,损失原盐2200吨,塑料 ││ │大棚384个,损坏桥梁30座,水库坑塘40个,直接经济损失8148.9万元。8月1日、11日 ││ │,黄河滩地2次漫水(黄河利津站8月11日洪峰流量3200立方米每秒),全市共淹土地面 ││ │积1.05万公顷,其中左岸0.58万公顷、右岸0.47万公顷,傅窝乡9个村3000人口被水围 ││ │困。 │└──┴──────────────────────────────────────┘
续表1-29┌──┬──────────────────────────────────────┐│年份│灾情 │├──┼──────────────────────────────────────┤│1994│市志:涝,受灾面积3.20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8月份,东营市北部地区降雨较大,暴雨集中。河口区从8月3日17时至 ││ │7日17时,平均降水量245.8毫米,暴雨强度出现在4日5点钟至7点钟,2小时降水量达 ││ │150毫米,受灾面积1.67万公顷,成灾面积1.33万公顷,绝产0.33万公顷,倒塌房 ││ │屋5000间,院墙1000米,有12个村,583户,2110人被水围困,部分通讯设备和桥涵被 ││ │冲毁,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利津县的虎滩、罗镇、傅窝、集贤、陈庄5个乡镇也连 ││ │降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0.24万公顷,成灾面积1.67万公顷,倒塌民房219间。广 ││ │饶县淄河18年未来水,在太河水库无任何通知泄水的情况下,8月15日下午入境流量3 ││ │0~50立方米每秒,给沿河群众和部分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同时,淄博、青州积存多年 ││ │的污水、污物被冲下,给沿岸的人畜饮水造成污染。 │├──┼──────────────────────────────────────┤│1995│市志:大涝,受灾面积8.13万公顷。 ││ │市水利局统计:汛期全市降雨量556.2毫米,超过600毫米的有13个乡镇,有3个乡镇降 ││ │雨超过700毫米。6月22日,利津县北宋乡降水达175.6毫米。9月2日,广饶县小张乡降 ││ │水达193.7毫米,李鹊乡达195.0毫米。由于降水不均,局部强度大,全市受灾面积3. ││ │00万公顷,成灾面积2.1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17万公顷,经济作物0.95万公 ││ │顷。绝产面积0.8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0.60万公顷,经济作物0.27万公顷。减产粮 ││ │食2.9万吨,减产经济作物0.63万吨,损坏房屋453间,倒塌房屋337间,部分小型水利 ││ │工程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 │├──┼──────────────────────────────────────┤│1996│市水利局统计:进入汛期后,降雨频繁,且时空分布不均,广饶县、东营区、河口区 ││ │的8个乡镇,151个村,受灾人口达5.2万人,洪水围困2.6万人,受灾面积2.96万公顷 ││ │,其中粮食作物1.94万公顷,经济作物1.02万公顷,成灾面积2.2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 ││ │物1.42万公顷,经济作物0.81万公顷),绝收面积1.8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22万公 ││ │顷,经济作物0.63万公顷),减产粮食7.24万吨,损坏房屋8060间,倒塌房屋4260间, ││ │水毁各类水利建筑物3135座,停产乡镇企业15个,影响乡镇企业26个,直接经济损失 ││ │4.972亿元。7月29日至8月12日,河口区新户乡降水量291.2毫米,太平乡217.8毫米, ││ │但因紧靠海边,大潮期潮水顶托,积水难以很快排下,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0.33万公 ││ │顷,成灾面积0.16万公顷,绝收面积0.06万公顷,倒塌房屋260间,损坏房屋60间,直 ││ │接经济损失0.145亿元。黄河利津站8月20日23时洪峰流量达到4100立方米每秒,相应 ││ │水位14.70米,洪峰最大含沙量为18.1千克每立方米,洪水持续368小时,受黄河洪峰 ││ │的影响,河势溜向也发生了变化。王庄护滩、南坝头险工溜势上堤,刘家夹河险工、 ││ │王庄险工、十八户护滩溜势略有上提。28处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险工次坝 ││ │抗大溜,麻湾险工5号坝发生墩蛰大险。十几处控导护滩工程出现漫顶险情,局部滩区 ││ │生产堤受到破坏,全市共淹没耕地0.47万公顷,受灾11个乡镇237个村庄5.9万人,受 ││ │损房屋0.23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0.48亿元。 │├──┼──────────────────────────────────────┤│1999│市水利局统计:8月8日至8月13日降雨117毫米,最大降雨点294毫米,局部发生涝灾, ││ │受灾面积0.13万公顷。 │├──┼──────────────────────────────────────┤│2000│市水利局统计:7月22日,东营区油郭乡突降暴雨,2个半小时降雨171毫米,降雨强度 ││ │为历史罕见,1.13万公顷农田和西城区大面积积水。因城市排水和田间工程治理配套 ││ │,雨后三小时内积水全部排出,没造成任何经济损失。 │└──┴──────────────────────────────────────┘
第三节 潮灾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地形和地理环境较为特殊,沿岸极易发生风暴潮,是中国风暴潮重灾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温带风暴潮频发区。 风暴潮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破坏沿岸的生态环境。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加速开发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沿海人口密度和工业产值的增加,风暴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呈急剧增长的趋势。风暴潮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东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胜利油田油气开发的重要因素。 影响东营的风暴潮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发生在春秋季节,二是多发生在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而东营沿海为平原,地势平缓,地面坡度为0.5‰~1.0‰,入海河道比降小,防潮设施脆弱,因而历史上发生大的风暴潮时,除了沿海滩区受淹外,潮水往往沿河床上溯数十千米,不仅造成直接风暴潮灾害,而且带来间接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使灾害损失加重。风暴潮及其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北方的温带系统和南方北上的热带系统。 一、温带系统风暴潮及其灾害 温带系统主要分为冷高压与气旋相配合、北方南下横向冷高压和气旋型。出现季节主要为春、秋季节,冬季较少,夏季偶有发生。春、秋季节的3、4月和10、11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63%,其增水幅度也最大。 1.气旋和倒槽配合北方冷高压型天气的风暴潮及其灾害 春、秋、冬季造成东营市沿海区域大幅度风暴增水和较重或以上风暴潮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是气旋或倒槽配合北方高压型。 该型天气影响前期,黄、渤海海域维持较强的东南向风场。黄海表层水在东南向大风风应力作用下源源不断输入渤海, 使渤海中-北部甚至整个渤海水位升高,当气旋引导冷高压东移使渤海海域转为东北向大风时,渤海北部、中部和东部海域表层水在强劲的东北向大风作用下涌向莱州湾中-西部海域, 使莱州湾西南部湾底处潮位迅速猛增,从而造成东营市沿海地区持续的大幅度增水和严重风暴潮灾害。只要此型天气出现,东营市沿海地区一般都会出现较严重的风暴潮灾害,至少也会出现中度灾害。 2.横向冷高压天气的风暴潮及其灾害 横向冷高压天气影响时,尽管渤海各海域同样吹刮持续而强劲的ne向大风,但由于其影响之前的黄海海域同为东北向强风,无海水向渤海输入,故增水幅度较小。再加该型天气多发生在秋末-早春, 适逢北方枯水和天文潮较低或最低期,只要不与天文大潮相遇,造成较重以上风暴潮灾害的机会不多。 二、热带系统风暴潮及其灾害 较强以上台风风暴潮和较重以上台风风暴潮灾害只出现在7、 8、9三个月份。导致广利港最大增水≥150cm、≥200cm、≥250cm台风平均为2.5年、12年、25年出现一次,最大增水可达300cm左右。 其台风路径主要是由长江口以北近陆海域或近海陆地上穿越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或北黄海的台风,其次为由黄海中部转向东北方向或由苏中、鲁南地区登陆向东北向移动的台风。 台风风暴潮灾害也是东营市在夏季的主要灾害类型。 建国以来,6005、7203、9216、9711等台风都曾给东营市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三、近代历史风暴潮灾 据地方志记载资料统计,明朝至建国前,东营市沿海地区曾出现较重或严重风暴潮灾害多达近70次,其中严重或特重风暴潮灾害达20余次。
东营市建国前严重或特重风暴潮灾害统计表表1-30┌──┬───────┬───────────────────────────────┐│年份│历史纪年 │灾情 │├──┼───────┼───────────────────────────────┤│1471│明成化七年 │青州府志:秋九月大风雨,海溢,害田庐、人畜无算。(利津、乐安等 ││ │ │县受灾) │├──┼───────┼───────────────────────────────┤│1613│明万历四十一年│乐安县志卷十三杂志:海潮60千米,害民居田产无算。 ││ │ │市志:海水溢,潮漫乐安境60千米,损坏民舍、田产无数。 ││ │ │广饶县志:海水溢,潮漫60千米,损坏民舍田产无数。 ││ │ │按:潮水上溢到广饶县石村一带,潮水位达5.5~6.0米。 │├──┼───────┼───────────────────────────────┤│1650│清顺治七年 │山东通志:春三月利津、沾化海溢。 │├──┼───────┼───────────────────────────────┤│1667│清康熙六年 │滨州志卷五:春三月三十日海啸,潮至滨东境,溺死多人(当时滨州领 ││ │ │三县,即蒲台、利津、沾化)。(利津等县受灾) ││ │ │按:潮水到滨县的东北角,潮位当为5.5~6.0米。 │├──┼───────┼───────────────────────────────┤│1668│清康熙七年 │武定府志:三月利津、沾化海溢数十里,人畜多伤。 ││ │ │青州府志:夏四月益都冷雨,人多冻死,乐安海溢。 ││ │ │广饶县志:四月,海水溢。 ││ │ │利津县志:三月二十九日,大风。海溢数十里,人畜多伤。 │├──┼───────┼───────────────────────────────┤│1693│清康熙三十二年│广饶县志:春二月大风,海水暴上30千米,坏田庐,溺死人畜无算。 ││ │ │ ││ │ │按:海水暴上30千米,可到达聂家寨一带,潮位当为4.0~4.5米。 │├──┼───────┼───────────────────────────────┤│1735│清雍正十三年 │利津县志:一日三潮。 │├──┼───────┼───────────────────────────────┤│1753│清乾隆十八年 │山东通志:秋八月海丰、利津海溢。 ││ │ │利津县志:秋八月海水溢数十里,漂没民房,淹坏农田。 │├──┼───────┼───────────────────────────────┤│1755│清乾隆二十年 │利津县志:水潮为灾。 │├──┼───────┼───────────────────────────────┤│1759│清乾隆二十四年│武定府志:夏,海丰、利津、沾化海水溢,漂没田禾庐舍,奉旨赈恤 ││ │ │,免本年田租。 ││ │ │利津县志:水潮为灾。 │├──┼───────┼───────────────────────────────┤│1768│清乾隆三十三年│利津县志:秋八月海水泛溢,溺死百余人。 │├──┼───────┼───────────────────────────────┤│1781│清乾隆四十六年│清实录:七月山东巡抚……奏:6月23、24等日,连降大雨,兼东北暴 ││ │ │风,各河归海之水为潮水顶阻,以至泛滥。(乐安受灾) │├──┼───────┼───────────────────────────────┤│1782│清乾隆四十七年│清实录:“八月谕:据明兴奏:利津等县,猝被海潮,田禾、房屋多 ││ │ │有淹损,复据明兴查奏,被水较重系利津、乐安、寿光3处,被水后, ││ │ │消退甚速。 ││ │ │按:潮水上溢,可达广饶县石村以下,潮位当为5.5~6.0米。 │├──┼───────┼───────────────────────────────┤│1818│清嘉庆二十三年│广饶县志:四月初八申时,东北风大作,初九,海潮骤至,浸淹滩地 ││ │ │盐场,沿海居民、房屋多有损伤。 ││ │ │利津县志:水潮为灾。 │├──┼───────┼───────────────────────────────┤│1820│清嘉庆二十五年│利津县志卷十杂志:春,海潮为灾。 │├──┼───────┼───────────────────────────────┤│1835│清道光三十五年│利津县志:春,海潮为灾。 │├──┼───────┼───────────────────────────────┤│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市志:春,大海潮,沿海房屋田地全被淹没。 ││ │ │广饶县志:二月,海潮淹没居民、户舍无算。 ││ │ │利津县志:三月二十九日海啸,碱废农田0.13万公顷。 ││ │ │按:潮水沿小清河上溢,至博兴县店子公社的北营一带。潮位可达6. ││ │ │0~6.5米。 │├──┼───────┼───────────────────────────────┤│1852│清咸丰二年 │利津县志:海水溢。(县志又有记载:壬子海溢,灾为甚,沿海州邑大 ││ │ │祲) │└──┴───────┴───────────────────────────────┘
第四节 其他水灾 一、雹灾 雹灾多发生在4~11月, 其中,5~7月最集中。轻雹灾几乎年年发生,重雹灾平均7年一遇。 冰雹多发生在东营市北部和东北部,自北向南逐步递减。冰雹常见的直径5~10毫米,最大可达170毫米;降雹厚度平均为10~50毫米,降雹中心区可达50~200毫米;一次降雹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最长达1小时。1984~1995年的10多年间,年年有雹灾记录,1984年和1994年受灾面积最小,分别是0.33万公顷和0.03万公顷,1989年受灾面积4.57万公顷,1991年受灾面积最大,为5.75万公顷,占农作物面积的20.8%。 二、霜灾 霜灾以春霜冻危害较大,常使小麦、棉花等作物受害。秋霜冻主要对晚秋作物构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轻于春霜冻。春霜冻危害范围较大的一次出现于1958年春,广饶县全县小麦、春苗均遭冻害。秋霜冻危害较重的一次发生于1962年10月上旬,斗柯一带棉花减产2~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