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自然|复村设计师:香港荔枝窝,从荒村到永续市政厅澎湃新闻

远山荒村,寂静无人,破败村屋,杂草丛生。这里是上世纪香港鬼片灵感发源的地方,却也是新一代“复村人”罗惠仪 (Dr. LAW Winnie)的思想试验田。

罗惠仪回忆中的香港,不是摩登鲜亮的高楼大厦,而是田园的,温柔的。因为妈妈是客家人,她自小就常到访在香港屯门龙鼓滩的客家村。“虽然后来政府收回了土地用于城市发展,但那里一直有香港最美的日落,现在还是网红打卡点呢。”罗惠仪骄傲地说。

田园梦的种子就这样种下。罗惠仪在新西兰的求学之旅,让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她解释道:“我学的是城乡规划。我发现,城市和乡村其实是分不开的。特别在新西兰这个大农村,城乡联系更为紧密,是一起规划的。我们甚至还要学习如何守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荔枝窝未修复的破旧村屋。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王婷博士提供

回到香港,很多村子早已人去楼空。2012年,罗惠仪大着肚子,在香港大学同事们紧张担忧的神色中,搭快艇第一次前往荔枝窝考察。农田已不复存在,湮没在一望无际的茫茫绿色中。颓圮的村屋还坚守着,诉说着客家人在此三百多年的风雨兴衰。难以想象,荔枝窝鼎盛时期有近千人居住。

村民们都去哪儿了?上世纪战火纷飞,大量难民从深圳边界涌入香港,港英政府在1950年代就把包括荔枝窝所在的沙头角片区设为禁区,严密监控人口流动和货物运输,自此人口逐年减少。 再加上二战后城市兴盛,制造业迅猛发展,乡村生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有的去市区生活了,有的去英国谋生了,大概1990年代末时都陆陆续续离开了。”罗惠仪接着补充道:“有庙祝(在祖庙管理香火的人)联系村长,想要回来养老,但已经没有人在村子住了,回来也没什么意思,而且整个村子就两个人住,肯定会害怕的呀!”

复村不是复古,乡村不只种田

虽然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但在罗惠仪眼中,荔枝窝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它是香港历史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村。不仅如此,罗惠仪放慢语速,郑重地说:“从山上的森林,低地平原,到岩石质海岸,再到沙质海岸,一直延伸到海洋,不要说香港,就是整个华南地区,都很难找到在这么小范围内,这么多样且连贯完整,没有被任何城市化发展割断的自然栖息地。”

荔枝窝连贯的自然栖息地。图中可见,远处的山、中间的风水林和村庄,以及近处的平地和农田。

一做就是十年。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荔枝窝这座隐世古村,想参加精彩的活动,体验不同于大都市的慢生活:尝试耕田,探访文史,搞乡村艺术,品客家美食,饮本地咖啡……

村民制作的客家美食。

“复村” 在香港现在已经是个潮流。“大家看到的是各种具体的活动。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这些热闹背后的逻辑,这正是我们需要设计的。”罗惠仪说。

时光倒流到300多年前,荔枝窝为什么会成为人丁最兴旺的客家村落?

然而,这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系统已经崩坏了。但是,百分之百复建这个系统,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种种需求。罗惠仪耸耸肩说:“我不能强制要求大家回来种田,这里也没法生活,没有学校,没有医院……”

罗惠仪喜欢用“复村协调员”定义自己的角色。正如文艺复兴是披着复古外衣的创新,她认为,新时代“复村”不仅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还要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关联,与整个社会不同人群的联结。

荔枝窝村屋顶晾晒姜片。从左到右:王婷博士,刘迪宁,胡泰华博士,罗惠仪博士。

从农作物开始的经济永续

罗惠仪从项目伊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如果项目结束,没有持续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资助,复村的步伐会不会就停下了?

罗惠仪有一个永续乡村之梦,创造不依赖基金持续支持,可以继续发展乡村的社区经济模型。如果这个模型在荔枝窝验证成功,那么,是不是可以推广到其他村子,让更多人受益?

永续乡村的总体设计理念确定,罗惠仪和她的团队迫不及待地开始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她目光坚定地说:“你不能依靠别人进来,才能生存,要主动走出去。村子如果有自己的品牌农产品,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正是我们讨论时的出发点。”

村子都没人住了。没有农民,谁来种田?项目人员往来各界,四处游说,吸引外来农夫和有农田管理经验的朋友,来荔枝窝开荒复耕。但这样的人才,在香港这个重度依赖进口农产品且人工成本高的城市非常匮乏,人力实在有限。

缺人手的情况下,应该种什么农作物好呢?“当然是好打理的,比如,生姜和姜黄。”负责农场运作的团队成员戚晓丽(Ms. CHICK Katie)抚掌笑道:“但是,卖新鲜农产品肯定是赚不了钱的。因为,香港大部分农场都这么做,人家规模大,又离市区近,成本比我们低太多。再加上姜和姜黄本身就卖得很便宜,也很重,荔枝窝这儿太偏了,人进来不容易,货物运输出去也不容易,拉去市区卖根本负担不了高昂的运费。”

“不如把姜和姜黄磨成粉,或者做成姜糖,一个加工过的农产品,就可以多卖很多钱了。”罗惠仪一边说着,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旧村屋改造成的操作间:“你看,在田地里收获,处理干净以后,就可以拉过来切片,晾晒,再磨成粉。离得很近,又都是很简单的初加工。我们就是要展示给他们看,这样行得通,能赚钱!”

在田地周围初步处理收获的姜,包括除须、去泥等。

“从种子到杯子”的荔枝窝咖啡

原来,除了省力省心的姜和姜黄,团队也有试种其他农作物,比如水稻、白萝卜、木瓜和冬瓜。但是,最后重点打造的偏偏是咖啡。为什么呢?

和选择姜和姜黄的逻辑类似,对偏远的荔枝窝来说,能加工、升值潜力高的咖啡显然有优势。咖啡在全球人气都很高,本身已有成熟的社群和文化,是个自带流量的“大IP”。

“把咖啡的种植环节纳入到荔枝窝,在香港已是罕见;我们还想把‘从种子到杯子(From seed to cup)’这一整套在荔枝窝展示出来,让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品尝到一杯‘荔枝窝咖啡’,了解一杯咖啡后面的整条产业链和汗水辛劳,那在香港绝对是独一份。”戚晓丽笑着告诉我们。

由防晒黑布精心呵护的塑料大棚,就是罗惠仪团队的“育婴室”。从举世闻名的阿拉卡比咖啡开始,到后来从云南、台湾、巴拿马、非洲、夏威夷等世界各地引进的不同品种,十多个品种的咖啡幼苗齐聚于此。

在湿润的雨季,奶白浑圆的咖啡豆着床了。一两个月后,发芽生根的它们神气地挺立着,一点一点地长高。再过一阵儿,等它们积攒好了能量,豆子便一下子爆开,要开始长叶子了。它们娇气着呢,怕冷怕冻,要暖暖的但不能晒,土肥雨足,还要透气干爽,台风暴雨时就靠大棚顶着。这一通折腾,等到从棚里移出,栽到田地里,已是一年后了。

咖啡幼苗培育图解:(1)咖啡生豆;(2)开始种植;(3)发芽生根;(4)开始长叶;(5)咖啡幼苗。

“之后,还需要两年时间,可以出第一批果。但是,第一批的质量都非常一般。直到第四年,才进入真真正正的收成期。”戚晓丽从大棚走出来,指着田间的咖啡林说:“现在看到的都是比较成功的,是前几年不断失败,调整再测试、筛选出来的。如果打理得好,咖啡树到30岁都可以收获。但为了保障质量,一般到十几年就不用了。”

香港大学租用的这片田占地1.3公顷,差不多两个足球场大小,采用农林间作——兼顾保护和发展的“大树+咖啡+姜”3D种植方式,用有机无害的鸡粪作肥料。团队里的植物学家胡泰华博士(Dr. HU Taihua),仰头指着旁边两棵大树解释道:“这是十年前我们来村子时就有的,这么粗的大树有很高的生态和保护价值,所以当时我们坚持要保留。其他空间也不能浪费,看看能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咖啡正好怕晒,我们把它安排到大树下;大树遮不到的地方,阳光充足,刚好适合木瓜、冬瓜之类。姜一类的更喜阴,还可以种到咖啡的下面。”

因为品种多样,荔枝窝咖啡的收成期很长,从9月一直到第二年的2月都能收获樱桃般红红的果子。把鲜红的果带回村子里晾晒,果子晒好转为深红色,去除果皮果肉之后,就变成刚刚在棚里看到的生豆,白白胖胖的。

农林间作的咖啡田。

尚未成熟的咖啡果。

咖啡树叶。移栽到田间的咖啡树,采用农林间作方式,处于大树下方。咖啡树下方种有喜阴的姜。

本地的烘培师把生豆炒好,研磨,就可以冲煮成一杯杯咖啡了。戚晓丽惬意地系上围裙,嘴角含笑,缓缓坐在桌边,亲手冲泡了地道的荔枝窝咖啡招待我们。色泽清透,入口酸涩中带着果香,苦味绵长回甘,一品难忘。

戚晓丽招待我们品尝荔枝窝咖啡。

复村密码:可持续人才vs网红流量

“我们是设计师,也是启动者和促进者。重建人与自然共生系统的同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平台,吸引不同社群的人参与进来,增强村子和整个社会的联系。”罗惠仪掷地有声地说。

一方面,和关注乡村发展的不同组织合作,吸引各类专才,各展其能。2013年项目开始,罗惠仪的团队就和三家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第一家“绿田园基金”在耕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出人出力,帮忙开荒耕种。第二家“长春社”,是香港知名的环境保护团体,保护农田动植物多样性的同时,还开展户外课堂,邀请中小学生来荔枝窝参观。第三家是前香港天文台台长发起的“香港乡郊基金”。因为一开始就认识原村民,“香港乡郊基金”充当中间人,负责联络协调,先向村民租用土地,再转移给不同项目使用。

另一方面,向公众广发邀请函,招贤纳士,应对人手不足的挑战。团队常年提供培训和短期工作机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准退休人士。他们好奇截然不同的乡村图景,向往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想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有几个年轻人居然坚持下来,现在也是团队骨干了。

这个复村人的民间网络慢慢扩张,有村民、学者、社工、环保人士、生态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准退休人士、学生……“乡村振兴,光搞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落手落脚地做,在田间,在村子里,和不同的人接触、沟通与合作。”罗惠仪说。

五年前,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预留了10亿元资金用于乡郊保育和改善工程。政府资金的涌入,让复村人的网络进一步壮大,关于荔枝窝的活动更是井喷式增长。

“村子里现在有十多个常住人口。遇上大型节日,比如村乐节,那可热闹了,会有几十人在这里过夜。”罗惠仪介绍:“常住的有原村民,也有新村民,主要是退休的城市人,来此安享晚年。”

去往荔枝窝及印洲塘其他村落的唯一渡轮。每周二、四、六、日各有一班船,每次最多容纳200人。

“交通太不方便了,这里的发展会很受限吧。”我不禁脱口而出。

“这样难道不好吗?”罗惠仪反问我,“太方便了,大家都一窝蜂涌进来,这片独有的宁静也就不存在了。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也容易破坏。”

也许,不必各处都是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差不多的商铺和活动。不太热闹,是荔枝窝的个性,也是魅力所在。

2020年,香港大学团队在荔枝窝的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授予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去年年底,汇丰银行慈善基金赞助在荔枝窝的在地项目也结束了。

而罗惠仪志气满满地说:“延续荔枝窝的活化,申请基金并不是唯一出路。”

“其实还有很多资金可以申请。但我们觉得,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了,如果一直靠基金资助,什么时候才能永续发展。”罗惠仪说着笑了起来,卖了个关子,“我们当然还会申请基金,但接下来,就不局限在荔枝窝了。”

罗惠仪有一张更大的蓝图。对于荔枝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挖掘咖啡外的潜力股,香港大学林维峰教授及罗惠仪一边鼓励村委会成立自己的公司,运营管理多年积累的资产;一边联系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投资人,为村企争取资金支持。

跳出荔枝窝,放眼它所在的香港印洲塘地区,这里还有包括梅子林、蛤塘等九个村落。是时候去周围转转了。荔枝窝这么多年实践,会不会影响到周围其他村子,加速它们复村的进程?这个永续模式是不是能推广,规模化发展?

目光投向整个亚太地区,中国内地、香港岛、台湾地区、泰国等在乡村振兴上面临不同阶段的挑战,复村人的网络不应局限在香港。香港大学牵头联合亚太地区几所知名高校,定期邀请各界复村人分享经验,相互交流学习。

户外教育、修复村屋、乡村就业、保护动植物、体验田园生活、创造乡间艺术……形形色色的复村人不断从喧嚣熙攘的城市涌来,实现诗情画意的田园梦,建设多姿多彩的新乡村。下一个,会不会是你?

(作者刘迪宁系麻省理工香港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项目经理,设计师;图片系王婷拍摄,王婷博士是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部高级研究助理,从事湿地景观与环境人类学研究)

THE END
0.微专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农作物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也叫种植方法,是在一定的种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作物种类和配置方式进行作业的农业技术方法。种植方式根据种植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正确处理地力和作物种间的关系,组成不同的作物群体,用地养地结合,达到高产稳产、全面丰收。它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如单作法、混作法、间作法、套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586713689A5::6=`39<9:2>96@3ujvsm
1.增产增收减灾害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实用有效快收藏!间作套种也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与套作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 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方式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jvzquC41yy}/eww0ep5{ih1iwteqwl142772A771v813?5:47e64<59;;6:0|mvon
2.芒种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芒种有安苗的习俗,安苗就是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种植什么农作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一,农民开始播种玉米了。 芒种到了,农民迎来了“三夏”大忙,但这个时候天气变化无常,就像老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ojsi|juoi8h3:4=94B3jvor
3.佛手瓜喜阳还是喜阴一、佛手瓜喜阳还是喜阴 佛手瓜是比较喜阳的一种农作物。佛手瓜在种植的时候多是选择用果实进行种植,而且它是一种爬藤植物,若是光照充足,其叶片以及茎枝都能够很好的发育,具体会表现在叶片翠绿茎枝结实有韧性,若是光照不够充足,那么就会表现为叶片发黄、枝条脆弱没有活力。佛手瓜耐高温,并且在高温环境下可以生长得jvzq<84yyy4sw‚niw0ipo8f132:10qyon
4.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光照和热量有什么区别?四川盆地随多雾光照少,但纬度低,热量充足,水稻种植可达一年二三熟;农作物也有喜光和喜阴的,青藏高原虽为高原气候,夏气温不高,但利用充足的光照仍可种植喜光耐温凉的作物,如青稞等作物;东北地区虽纬度高,热量少,但夏季可利用白昼较长光照条件好,种植喜光的玉米、大豆等。因而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83;86:1;85:B8a32722;62844tj}rn
5.公园喜阴水生植物花叶芦竹袋苗产地价格厂家(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林木种子生产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农作物种子经营;草种生产经营;施工专业作业;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jvzquC41yy}/eqnpc0io1|mwkunfppjky{06=9536622;3jvor
6.湖南农光互补实践:绿色农业与耕地恢复的创新探索二是促进耕地生态修复。光伏板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紫外线,减少了直射阳光对土壤的侵蚀,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肥力。同时,光伏板下的遮阴环境为喜阴农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耕地生态修复。 三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农光互补模式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进行发电,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dl8724631;6581fud/rsephzvj=:58::30|mvon
7.看作风丨延安:助推新能源项目建设提速在运营期,项目通过与村集体或农业企业合作,利用光伏板下土地资源,种植黄芩、党参等中药材和喜阴农作物,做到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两不误。 “‘农光互补’既实现了空间综合利用,又输出了清洁能源。除了土地租金外,项目运营期年用工人数约3000人次,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张译说。jvzq<84pgyy/ew|guv4dqv4uzz}0c872465138831483;>7560nuou
8.滨海将崛起150兆瓦光伏电站浙江新闻据悉,光伏农业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与农业种植有机结合,在农用地上方架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光伏板),它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喜阴农作物、中药材及畜牧养殖等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瓯飞集团是我市一家国有公司,主要从事滨海围垦业务。正泰新能源是正泰集团旗下jvzquC41|ltfy|3|lqr/exr0ep5{lwjyu1}{pn|u1462;9:1v462;9:42a713>=2:34tj}rn
9.竹溪县兵营镇:深耕“林”下方寸土特色种养点“绿”成金魔芋,喜阴湿环境,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市场前景广阔,兵营镇巧妙利用林下散射光环境和肥沃土壤这一优势,引进优质魔芋品种,大力发展林下魔芋种植,在顺风雨村、登高村、小泉河村发展林下种植魔芋250亩,高大的林木为魔芋撑起了天然“遮阳伞”,有效防止了烈日灼伤,同时保持了土壤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rl4ea681;9860jznn
10.什么是聚谷氨酸?聚谷氨酸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5.营养功能。聚谷氨酸分解成谷氨酸后,被作物吸收利用,没有残留,成为农作物体内的氨基酸,主要作用与细胞膜上,通过与蛋白结合产生信号的作用,如过氧化氢信号,钙信号等等。 6.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能提高作物的抗冻性,特别是作物的倒春寒,作物会产生一些,聚谷氨酸会通过影响钙的信号,来提高植物体内的脯氨酸,或者抗氧化jvzq<84ecukuguq03;>90}{1eqsog€x1758347mvon
11.今日芒种丨食宜补清,苦夏不苦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jvzquC41yy}/ujsskp4dqv44248.2?4281ipp}jpva?76979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