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麻(分为籽用与纤维用)
耐旱、抗旱机制
大麻边缘有锯齿,叶表面、花序与茎一样均有一层蜡粉,以减少水分蒸发,因此大麻具有很强的耐旱、抗旱能力。
生长习性
工业大麻耐旱、耐瘠薄,籽用时,干旱对工业大麻营养生长影响较大,植株矮小,对籽粒产量影响稍小。工业大麻生长力特别强,即使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也不会绝产,只是产量较低,因而在严重贫瘠地区可种植籽用工业大麻。
大麻对水分的需求
播种时,只要土壤含水量适当,播种后往往大麻出苗比较整齐,生长情况基本不受土壤水分影响,生长健壮。在生育期中能耐大气干旱。大麻是高秆作物,耗水量较多,因此灌溉特别有效,特别是在麻茎快速生长期土壤水分以保持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雌株种子灌浆成熟期间,雨水充沛也有利于种子丰收。在快速生长期,土壤湿度大,植株生长快,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而在开花盛期至雄株成熟前,雨水过多,易引起麻秆霉变发黑。大麻生长期间不耐涝,麻田渍水两昼夜则会引起麻株死亡。
2.蓖麻
耐旱、抗旱机制
蓖麻的根系发达,其根系垂直向下生长可深达2米,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汲取地下深处的水分。
生长习性
蓖麻喜高温,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对环境适应性强,易种植,一般丘陵、山坡、房前屋后、水沟、池塘边均可种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蓖麻对水分的需求
播种时对水分要求高,但是出苗后特别耐旱,生长期间,土壤干旱但是仍然生长健壮。蓖麻种子含油率高,发芽出苗需要吸收较多的水分,水分不够则是难以发芽出苗。一般来说,田间持水量达20%-21%时,如温度条件得到满足,播种后第九天蓖麻种子就能迅速发芽,发芽不仅快而且整齐。蓖麻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各不一样,幼苗期的气温低,苗株小,消耗的水分相对较少,此时幼根扎得深,能吸收深土层中的水分,有一定的耐旱、抗旱能力,可以实行蹲苗,促使根系下扎,这时可以晚浇水。
3.糜子
耐旱、抗旱机制
糜子根茎内输导组织发达,可以吸收其他禾谷类植物不能利用的水分。糜子叶面上的气孔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小的,而且它的茎秆叶片上长有发达的绒毛和蜡质层,能减少自身水分的蒸发。
糜子在生育前期受旱时,能忍受暂时的组织脱水,而利用后期的降水来弥补前期的受旱影响,以抵消对产量的损失。
生育期短,适宜播种期很长,能躲过干旱,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在很短时间完成一生并获得一定的产量。
生长习性
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期为阳历5月下旬或六月上旬,一般在中秋节之前收割。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
糜子对水分的需求
糜子是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耗水最少,能忍耐土壤干旱,当种子吸水相当于种子重量25%即能萌动发芽。苗期需水较少,发芽至分蘖需水量为全生育期18%-24%,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在分蘖至灌浆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85%左右,分蘖时若温度适宜,并有较多水分时,则生长迅速,分蘖旺盛。尤其在抽穗前7天左右和灌浆时期,若进行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
4.谷子
耐旱、抗旱机制
山西省旱地谷子根系比较发达,在干旱的生长环境中仍然汲取生长所必需的水分。旱地谷子的颗粒相对较小,使其在同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发芽。
生长习性
谷子耐旱、抗旱、耐瘠薄、水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广,稳产性强,化肥、农药用量少,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
谷子对水分的需求
谷子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也不相同。种子发芽时要求吸水量达到种子重量25%,土壤含水量达9%-15%时,就可发芽。
苗期耐旱性极强,能忍受暂时的严重干旱,需水量仅占全生育期的1.5%。拔节至抽穗需水量最多,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70%。此期是获得大穗多花的关键时期,缺水会造成“胎里旱”和“卡脖旱”,减少小花小穗数目,产生大量秕谷。开花灌浆期要求天气晴朗,土壤湿润,干旱或阴雨会都影响灌浆。谷子一生对水分的需求一般为:苗期宜旱,中期宜湿,后期怕涝。
5.藜麦
耐旱、抗旱机制
藜麦通过延长生长周期来克服早期营养生长阶段的干旱以及通过早熟的方式来逃避生长后期的干旱胁迫。藜麦耐旱可通过形态的改变来抵御干旱胁迫,如深密的根系,叶面积减少,叶面自动吸水和减少蒸腾的囊泡等。
生长习性
藜麦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盐性。喜欢冷凉的气候,并且适宜在昼夜温差大,光照非常充足的地区种植。
藜麦对水分的需求
藜麦是一种耐旱、抗旱作物,在藜麦幼苗期的时候是需要一定水分的,所以我们在播种的时候可以选择在雨后或者是先将土壤浇透。当幼苗成长之后,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水分过多会导致藜麦死亡。在灌浆期的时候也要浇少量的水。在遇到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也要浇少量的水,但是如果遇到连续降雨的情况需要及时排水。
6.向日葵
耐旱、抗旱机制
根系发达入土深,能吸收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茎秆内充满海棉状的髓,能贮存较多的水分;茎上密生刚毛,叶面有腊质层,能减少水分的蒸腾。
生长习性
向日葵一般生长在热带地区,但它的温度适应性强,是喜温耐寒的作物,在较为凉爽的地区也能够种植。向日葵的生育期短,适应性较强,耐贫瘠耐旱、抗旱,即可单一种植,也可和其他作物间作混种。
向日葵对水分的需求
向日葵是耐旱、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需吸收种子本身重量56%的水分。从出苗至现蕾需水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20%左右,该阶段耐旱、抗旱能力最强,干旱有利于蹲苗壮秆,促进根系发育。现蕾至开花结束是向日葵一生需水最多的时期,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60%以上。开花结束到成熟需水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0%。
7.高粱
耐旱、抗旱机制
高粱叶子的面积较小,叶面光滑且有蜡质覆盖;气孔数目比较少,茎秆外面由厚壁细胞组成,而且也附有蜡质粉状物,这样的特性减少了水分的损耗。高粱原产热带,抗热本领高,在干旱季节,它能暂时转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等到获得水分时再恢复生长。这就增强了高粱的耐旱、抗旱力。
生长习性
高粱喜温、喜光,耐盐碱、耐瘠薄,较耐高温。其根系发达,既耐旱、抗旱又耐涝,属于短日照作物。
高粱对水分的需求
播种时,土壤持水量不应过高,但应在18%之间。从出苗到苗期,植株很小,生长缓慢,需水量只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10%。适当控制土壤水分不仅有利于幼苗生长,而且能加速营养器官的形成。拔节到孕穗期是生长非常快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也是比较高的,是决定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现阶段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35%,抽穗开花期是穗部转化和分化的重要阶段。叶子和茎迅速生长,穗子逐渐形成,这个阶段缺水会影响花的数量、花粉和柱头的活力、受精不良、穗分化和秃尖。此时,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25%。开花后,植物的营养大部分转移到穗里,需要大量的水供应,抽穗期水分过多容易导致穗下分枝和小穗退化。
8.大豆
耐旱、抗旱机制
主根长,侧根发达且数量多,根毛密度和根毛总长度均有增加。茎内维管束数目较多,利于水分的运输。皮层细胞较小,防止水分的散失。叶片厚,表皮茸毛粗壮 ,茸毛基部有类似玉米气生支撑根的根状突出物,一方面减少叶片水分蒸发 ,另一方面保持叶面空气湿度,有利于光合作用。
生长习性
一般来说,大豆喜欢微酸和中性土壤。大豆是比较耐阴的作物,可以和许多粮食作物间作种植,比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
大豆对水分需求
大豆耐旱,在开花前,幼苗耐旱力较强,它的耐旱、抗旱期有前期有后期,前期的耐旱、抗旱都比较强一点,后期的耐旱、抗旱性较低。大豆也喜水,它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它在开花、结荚期时,要85%的相对水量,但不喜欢种植地过湿,如果给它的水分过多的话,就会导致植株的根系腐烂,最终使得植物死亡。
9.棉花
耐旱、抗旱机制
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可以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激发抗氧化系统,从而自我保护。
生长习性
喜光照,忌浸水,喜肥沃的砂质土壤。
棉花对水分的要求
棉花耐旱,适应性较强,能很好的存活,但是不能受旱,水分是棉花生长所必须的,也是棉花体内含量最多的组成部分,需要适量的补充水分,但是怕涝,浇水的次数不能太频繁,不能引起土壤的过度潮湿,以免导致植株根系的腐烂。
10.玉米
玉米是山西省第一大作物,与前边作物比较,苗期较为耐旱,中后期需水量较大,干旱年份需要多次进行灌溉才能满足生长需求,不同品种的玉米其耐旱、抗旱能力也不尽相同。
耐旱、抗旱机制
玉米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水,借助强大的根系,尤其是次生根可延长2m;玉米叶片气孔自动调节能力强,水分植株体内移动的阻力小,可以抵御短期干旱或者中度干旱。玉米可以通过卷缩叶片等多种方式减少蒸腾作用。
生长习性
喜温,短日照,需水量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小。实践证明,播种时田间最大持水量在60%-70%时,才能保证全苗。出苗至拔节期,需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60%左右,这样才能让小苗正常生长。拔节至抽雄需水量猛增,抽雄至灌浆需水量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0%左右。这个时期,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的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要求土壤保持最大持水量80%左右是最佳,是玉米水分的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