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响应加剧干旱影响全球生态系统

植被生长不仅受到当前气候的影响,还会之前气候的影响,因为植物对经历过的气候条件有记忆,因此往往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会有滞后。例如,之前有利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刺激植物的过度生长,超过当前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得生态系统可能在面临气候压力时更加脆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动态与气候因子的滞后响应。这种被称为滞后响应的现象可能会加剧全球干旱压力和森林消亡,但由于滞后响应的动态性质和时间尺度的复杂性,我们对滞后响应的影响程度知之甚少。本文我们使用动态统计学习方法来识别和标志化全球生态系统滞后响应,并量化干旱的相关影响。我们发现,在 1981 年至 2015 年期间,滞后响应造成了约11%的干旱事件,并且通常与复合性极端干旱和高温相关,与其他类型的干旱相比,其导致的干旱影响更大,植被数量下降更快。滞后响应导致的干旱比例与年平均气温密切相关,与生物多样性、干旱和植被覆盖次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了植被动态生长在加剧干旱中的重要影响,并预测由于变暖引起的植被增加引起的土壤水分枯竭可能导致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滞后响应加剧。

滞后响应干旱的空间分布

我们的方法量化了 1981-2015年干旱次数和与滞后响应相关的干旱次数的空间分布(图1a、b)。在全球范围内,11.2% 的干旱事件都与滞后响应影响相关,解释了这些结滞后响应造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下降34.7%的原因。滞后响应造成干旱的数量通常遵循干旱的空间分布(r=0.45,P<0.001,t检验),但美国中南部、巴西东北部和澳大利亚除外,这些国家的滞后响应发生率相对于干旱数量较低。空间自相关对这一共变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进一步考虑(补充文本5和补充图2)。滞后响应相关的干旱比例明显呈现出纬度模式,从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图 1c和补充图3)。

过度干旱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受到滞后的不利影响(扩展数据图3),对生长季长度有很强的依赖性(扩展数据图4)。次季节尺度滞后响应分量对全球滞后响应事件的贡献最大,特别是在北方高纬度地区。次季节尺度的滞后不利影响对NDVI下降的影响也最大(51.8%),在热点地区如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北方生态系统以及华北平原和印度北部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也占主导地位(图1d、e和扩展数据图3)。

控制变量和潜在机制

为了了解哪些因素导致滞后响应性干旱的数量和影响,我们使用各种气候变量和生态系统特征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以预测与过冲相关的干旱比例和滞后不利影响对总干旱影响的比例的空间格局(方法)。由此产生的模型可以分别解释63.9%和50.5%的滞后响应数量和影响比例的空间袋外方差。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图2)。

滞后响应下的干旱与高温天气复合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过冲干旱的时间发生。在北部中高纬度地区(>30°N),51.2% 的滞后响应性干旱发生在7月和8月(图3a)。对于南半球,在3月和9月可以观察到两个高峰,这可能是由于许多缺水地区经历了双生季。在北半球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区的部分地区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模式,在任何一个生长高峰季节都可能发生滞后响应导致的干旱。我们还比较了过度干旱和非过度干旱的开始日期。为了使这些日期在空间上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它们按生长高峰期进行了标准化,总结出了四个干旱地区(图 3b-e)。对于旱地地区,非滞后响应干旱更可能发生在生长旺季之前,而滞后响应干旱更可能发生在生长季中后期(图3b、c)。干旱时间的这些显着差异(P<0.0001,成对的两侧t检验)也表明过冲干旱更有可能发生在温暖的月份,尤其是在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图3f-i和扩展数据)图5a)。考虑到干旱期的正温度异常,滞后响应干旱往往具有较高的引发极端高温的风险。这种复合干旱和高温可能对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功能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中纬度半干旱到干旱的半干旱中部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主要的作物产区和人口稠密的地区。

滞后响应对干旱发展速度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滞后响应性干旱与NDVI下降速度快于非过度干旱相关(P<0.0001,成对双侧t检验)(图4)。如果比较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降低速度或零交点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月度数据(图6),类似的模式也能被发现。这种更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下降通常伴随着归一化植被指数异常干旱的发展时期开始和结束的较大差异(图4 b-g)。利用ERA5再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检测土壤水分数据,我们还发现,滞后响应性干旱的土壤水分下降速度比非滞后响应性干旱的土壤水分下降速度更快(P<0.0001,成对双侧t检验)(扩展数据图7)。

研究方法

GIMMS NDVI和气候数据集。我们使用来自全球库存监控与建模系统(GIMMS) 3gv1 (1981-2015;文献13)的NDVI数据,它提供了植被覆盖变动的长期记录。NDVI 是一种基于植被独特光谱特征的遥感指标,已被证明与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它可以代表整体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异常和极端干旱的响应。在许多北方地区,质量标志并不总是有效,尤其是当存在混合雪像素时。由于 DLM 对这些非季节性异常很敏感,并且在这些寒冷和积雪覆盖的时期不太可能发生干旱和水资源限制,因此我们使用额外的温度阈值来过滤掉这些可能影响的污染像素:如果特定月份的平均气温<0°C,地表可能被雪覆盖,相应的NDVI设置为NA。

贝叶斯多元动态线性模型。多元动态线性模型是一种用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线性模型。在这里,我们使用贝叶斯动态线性模型(DLM)方法,结合长期(1981-2015年)卫星观测、高分辨率气候数据和随机森林分析,描述全球生态系统中与结构性滞后响应(全称滞后响应性干旱)有关的干旱特征,并检查其对陆地植被-水关系的影响(扩展数据图1和图2;方法)。

对于每个像素,DLM利用观测方程(式(1))和状态演化方程(式(2))预测目标变量(yi,卫星反演NDVI)的时间序列: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气候干旱指数和相关的植被绿化率来表征干旱事件,植被绿化率由归一化植被指数确定。虽然在区域森林消亡率的背景下研究了结构性滞后响应,但在这里,我们考虑了更广泛的全球生态系统,并关注了对植被的负滞后影响。DLM允许通过卡尔曼滤波过程将卫星反演的NDVI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分量(趋势、季节、去季节和去趋势异常)。异常分量包括直接干旱胁迫、温度和过去植被异常在不同时间尺度(次季节、季节、年内和年际)的直接和滞后效应。这种方法允许分离全球所有干旱事件的重要时间尺度,这使我们能够坚定地识别和描述结构性滞后响应在干旱的时间、速度、频率和影响方面的作用。

THE END
0.塔里木河——中国最长内陆河,到底有多重要?片片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干旱河谷平原区,现有绿洲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8.7%,其中天然绿洲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绿洲总面积的56.6%。湿地总面积394.82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五位,占新疆国土面积的2.4%。全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4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1968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jvzquC41yy}/onnrkct/ew4652m:hqs
1.内蒙古八成以上干旱面积分布在中西部当前西部旱情较重,以特旱为主,截至6月14日,全区干旱面积53.0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2%,中西部干旱面积占全区干旱总面积的比例超八成;牧区超六成,以特旱为主;农区近四成,以重旱为主;林区不足二成,以轻旱为主;未来一周中西部无有效降雨。15至19日,内蒙古中部偏西及以西地区将有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jvzq<84po0vfqyqg0eun0ls1p4532;7128771l6;88<8/<:5396897mvon
2.1月即将快进到春天?春节假期,四川可能在降温中度过四川省2022年12月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 持续少雨,冬干明显。截至12月底,全省有88县站冬干持续,其中,金堂、峨眉山市、雷波、金阳4站达到特旱。 四川省2022年12月31日气象干旱分布图 和雨水一起“摸鱼”的,还有大雾。12月全省平均雾日数2.4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3.5天。 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ip}y146359617:=:3A930jznn
3.安徽中度干旱面积2.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目前安徽省淮河以北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土壤墒情偏差。安徽全省轻度干旱面积5.22万平方公里(含大型灌区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以北轻度干旱面积0.77万平方公里(含大型灌区面积0.19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南轻度干旱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含大型灌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安徽全省中度干旱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部分地区,jvzquC41yy}/eww0ep5bj8~imz532;72:3<0v;5442>28h:47;<97<90ujznn
4.2021年公基事业单位备考资料:气候分布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高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jvzquC41zkt{jxz0jwguw7hqo1yzf€4dm1814:42;3;039;883:/j}rn
5.基于SPEI的近55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特征分析摘要: 根据西南地区13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气温、降水量等观测数据,通过标准化蒸散指数(SPEI)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将西南地区进行干旱等级和区域划分,分析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干旱最为严重,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边区域次之。横断山地干旱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云贵高原干旱发展最为迅速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7:66:
6.基于SPEI指数的近53年河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干旱在中国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基于1961-2013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河南省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揭示了该地区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SPEI值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干旱的变化特征;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423;1:964
7.2022年6图1 中国气象局的2022年6月25日干旱分布图(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 图2 持续干旱造成的河道水位下降和干枯(资料来源:央视网) 基于干旱监测产品的事件分析: 慧天卓特团队研发的基于中国风云卫星的遥感监测产品,可以实现针对大区域干旱情况的逐日监测、定量分析和未来1个月的预测。本案例是针对2022年夏季淮河流域的旱情监jvzquC41yy}/j}itqwmiv7hqo1oohx48
8.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fkrj1l8386
9.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8 d的MOD09A1和MOD16A2的数据集,构建了基于NDVI和ET/PET的干旱指数(DSI),分析华北平原五省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作用于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年际分布上,2001-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其余年份干旱显著减缓,年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fu}d427:2:529
10.面向干旱灾害监测和评估的参数化多变量干旱指数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数据的分布在逐渐发生变化,参数化建模通过拟合合适的分布函数来计算干旱指数,这种情况下较为适合干旱指数的计算。本文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将降雨、土壤湿度和蒸散发三个变量进行结合,基于copula函数,通过K-S检验选择合适的单变量和多变量联合分布函数,计算得到一种参数化的多变量干旱指数SPESMI,jvzquC41iky/e~l0gf{/ew4kphu039851385;7mvo
11.3.2游程理论肖名忠(2012){干旱烈度和干旱强度计算方法}本文探讨了干旱的三个关键指标——干旱历时、干旱严重程度和干旱强度,并利用游程理论量化这些特征。通过指数分布和多种概率分布拟合干旱历时,以及伽马分布和其他广泛应用于水文领域的分布拟合干旱严重程度,以确定最适宜的统计模型。 干旱一般可以用干旱历时(drought duration)、干旱严重程度(drought severity)和干旱强度(drou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47;;348ftvkimg8igvcomu865:686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