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地震为阴阳地气不和导致;干旱也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不和导致。
在现代地震预测学中,有一种由我国学者耿庆国提出的理论:旱震理论。该理论提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至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大,则震级大。在旱后第3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1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地震是否和干旱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旱震理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理论的提出者耿庆国也据此预测过多次大震的发生,比如汶川大地震。为了探究该理论给出的依据,我们在此引用一篇陈述旱震理论的文章以作初步探讨(注:该引用文章有部分删增)。
耿庆国,师承著名地震学家傅承义教授,担任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成功参与预报出辽宁海城地震,震惊中外;唐山大地震主震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探索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问题。
耿氏旱震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地震和气象的关系,他认为在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会有气象效应存在。如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包括震中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出现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不过是孕震过程中造成的气象效应,是地震引起的气象变异。据此应能预报地震。
耿庆国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6级以上大地震的旱震实例229起,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如果是一年内震,那是小震,但倘若是两年、三年才震,那就极有可能是大震了!
1972年,华北及渤海北部大旱区面积达113万4千平方公里,广播里天天都有农村学大寨“没见过的大旱,没见过的大干”的报道。经分析研究,他在年底召开的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作了旱震关系的报告,提出了新的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至3年半往往是旱期,旱区面积越大,则震级越高。
耿庆国早在11月初就做出预测:12月24日前后10天,地球上将发生7.5级以上的地震。因为测定震点不是在中国,故没有在做深度工作。
2008 年 4 月 26 日,耿庆国在多次强调川、甘、青交界阿坝州等地区将可能发生 7.5 级强震的背景下,明确提出 5 月 8 日前后 10 天为可能发震时间。主要依据:成都-天水-兰州的病态磁暴主要反映了兰州以南至川交界地区,特别是四川阿坝州红原 150 千米范围内的强震。
“旱震关系”在地震界引起一定反响,赞成者反对者各执一词。作为一介小民,姑且不管学术界的争论,笔者发现有很多次大地震之前确实有严重的干旱发生。特搜集整理如下(不完全统计):
中国历史上的大震统计:
近年干旱和大震统计:
20世纪非洲大旱18年,其间无大震,大旱一结束,1990年即在苏丹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震。
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了“旱震关系”,但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在《国语》中就有这么一番话: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川竭,山必崩……”。
伯阳父说,河水干了,必然山崩。当时泾水、渭水、洛水都干了,于是就发生了岐山大地震。周幽王二年的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记录下来的第一个六级以上地震。
以上基本把“旱震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这次中国发生了大范围的旱灾,会不会在未来的1-3年发生大震,这不得而知,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END
综合编辑:风险应急365
本公众号所用图片除原创设计图外,均源自网络引用,若触发版权纠纷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