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靠大海的青岛竟然严重缺水他们干了一件大事……网友:青岛人的节水意识刻在里了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这一件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小事,

却让今年69岁的

青岛平度市南村镇兰底河北村

村民官林刚感慨万千——

“现在用水方便了,

也不缺水了,

但是咱也不滥用,

该用的用,

不该用的不用,

从小节约习惯了。”

生活在一座被大自然眷顾的城市,

官林刚的这句感慨

实在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

背山面海、湾滩辉映的青岛,

百年来却饱受淡水资源匮乏之苦。

图/视觉中国

作为山东省的经济龙头,青岛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背山面海,宛如镶嵌于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然而缺水恰恰成了这座城市的梦魇。

究其原因——

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

青岛属华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春夏、晚秋干旱少雨,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68.2毫米,

加之全市多数河道源短流急,

流域调蓄能力差,

复杂多变的水资源生态系统

塑造了独特的水情:

淡水资源总量少、

开发利用难度高,

水资源丰枯不均,

区域分布多寡不等。

青岛作为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6立方米,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

不足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

绝对缺水标准的40%

为市民百姓、为城市发展找水、引水、蓄水成为这座城市不变的主题。回望青岛的发展历程,正是几代人打破经济发展水资源桎梏的奋斗史。

01

曾记否

全村吃水只有一口井

在官林刚记忆中,即便是贫乏年代,村子里最贫苦的人家也总有几只水桶。扛一根扁担,挂两只铁皮桶,村民们日日成群结队前往村中唯一一口大井旁打水。这口深约几十米的井供着全村六百多户、两千多口人吃水。

“滴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兰底河北村的官林刚来说,吃水大事是伴随半生的难题。

虽地处素有“青岛母亲河”之称的大沽河支流清水河畔,但因特殊的浆板岩地质与降水量稀少等气候条件,兰底镇成为远近闻名的缺水重镇。

大沽河。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摄

官林刚尤记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们“抢水”的场景——

大旱年间,

村里终年下不了两场雨,

井水不够分,

有些人家半夜十二点

就去井边排队打水,

一只水桶经绳子放至井深处,

左摇右晃,

一桶水就拎上来了。

井水见了底,

去晚的人往往无水可打,

村民就顺着梯子爬到井底,

用水瓢将浑浊的余水

珍惜地收集起来。

一次两桶水,

就是官林刚一家六口人的供应量,

碰上极旱年份,

这两桶水要吃几天。

“洗脸水再洗脚,洗完脚还可以浇门口的菜园子,衣服几乎不洗,洗澡更没想过,那点水就用来做饭,那时候的人不喝水,也没有口渴的意识……”在水资源极匮乏的年代,人们不挑不拣,“下雨天沟里的积水也有人抢”。

人无水可吃,地里的庄稼就干等着老天降水。在南村镇只有少数农业大户打得起农田机井。受制于地形,当地一口机井往往要打至地下一百多米深。而打井更像一场赌博,不少农户花费上万元,最终打出的却是无水“死井”。

“我们兰底99%的农民靠天吃饭,我那时种了四亩地,最旱的年份一亩地收了不到一百斤玉米,是别人浇地的管子里漏的水流经的地方,就长了那一溜地玉米。”而在雨水丰沛的年份,官林刚的每亩地里,小麦、玉米产量能达到1200斤到1300斤。

“眼睁睁看着庄稼旱死”,是兰底河北村大部分农民至今提及仍心痛的回忆。

洒水车曾改行去送水

彼时,生活在青岛市区“老四方”筒子楼里的滕明正值青少年时期,“无水可吃”的渴没受过,但打水的苦却没少品尝。

图/抖音网友

父母的工作时间常常与供水时间冲突,因此每日排队打水的“重任”就交给了弟兄三人——对于年仅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个任务属实沉重,一桶水装满后足有四五十斤,而家中那口水缸至少要来回排队七八次才能打满。

对于排队打水这一场景,

很多青岛的70后、80后还是记忆犹新

即便如此,滕明认为,这样“计划用水”的生活仍算不上苦。

1997年,青岛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据青岛市志记载,是年1~7月中旬,全市累计降雨量仅130毫米,有些乡镇降雨量不足60毫米,不到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全市1164个村、82.84万人吃水困难。

面对严峻的旱情,彼时已在市政工作的滕明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停止城市路面洒水工作,开着水车向崂山区王哥庄、北宅街道等严重缺水的村送水。

“我们开车到了村里,看到那些村民拿着水瓢、举着水桶,人挤人地眼巴巴等水来。每个人都被那个场景触动了,都自发地想要多送两趟水。”

这次救灾给滕明留下深刻印象,直至今日,早已离开市政工作的滕明遇见马路上工作的洒水车,总是情不自禁地“评估”:“最近的天气够不够干,路面有没有必要洒水,这次洒水车作业有没有浪费水……”

老水塔见证岁月峥嵘

在青岛纺织谷内,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被爬墙虎缠绕,成为游客们不容错过的标志性打卡点之一。“国棉八厂老人”王雷的心目中,在那辉煌的七十余载棉纺岁月里,这座高约二十米的水塔是保障整个工厂正常运转的生命之源,承载着老一辈纺织工人艰苦奋斗的记忆。

百年青岛,纺织产业的贡献不容忽视。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生产迅速发展,高峰时曾拥有41.73万纱锭,位列全国前三,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赢得了“上(海)青(岛)天(津)”的美誉,更缔造了十万纺织大军的壮观景象。

纺织谷内的老水塔。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摄

“纺织厂不算用水大户,但用水量也不算少。”如今担任纺织谷博物馆负责人的王雷介绍,车间生产、仓库降温……以及全厂员工近万人的生活,全都离不开水。单个车间用水量不大,但作为青岛曾经的支柱型产业,其庞大的生产规模令纺织厂的用水体量不容小觑。

同位于青岛市区的其他工厂一样,纺织厂为了优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在厂区内自打机井、建水塔,以保证日常生产供水。尽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市自来水管网通向了工厂,但“管网的水是不够用的”,因此,工厂长期采用自来水与井水混合使用的生产状态。

在大旱年,全市用水紧张,王雷生活的职工宿舍大院里,开始凭水票定点打水,车间也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保障生产。

“那时原料成品科仓库需要时常喷水降温,我们就采用循环水,喷洒一次冷却后,再循环使用。无论是不是缺水年,我们所有车间生产始终坚持高效用水,尽量将每个生产环节的用水量都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不仅是给企业节约,更是给整个城市、整个国家节约。”王雷感慨地说。

在60岁的王雷记忆中,纺织厂未曾经历过停水停工的窘境,但对纺织厂的下游企业——用水大户印染厂而言,当年缺水就停水、停水就停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印染厂的车间生产基本上全靠水,一旦没水机器就没法运作,整个工厂只能停工。”曾经作为青岛印染厂工人的滕明仍记得,停水的日子里,所有工人依旧按时到岗,那种守着安静的车间苦苦等水来的焦灼。

每逢旱情严重时,部分用水大户纷纷停工停产,为全市抗旱让路。

02

抬望眼

一锨锨挖出“黄金之渠”

霸榜“亚洲最大”34年

青岛多年平均水资源

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9%,

属典型资源性缺水城市,

但却创造了GDP北方第三城、

稳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之列的“增长奇迹”,

硬核破解“水与城”瓶颈的久久为功背后,

是“黄金之渠”——

引黄济青工程的润物无声。

1986年,省、济南军区领导为开工挖起第一锨土。(资料图片)

“全是人工一铁锨、

一铁锨挖出来的。”

参与沿线蓄水河建设的官林刚回忆,

1988年秋,

包括兰底河北村在内的

十几个村的村民们齐心协力,

聚集在村庄7公里外施工,

日夜赶工一年后,

一条河道向南直通向棘洪滩水库。

沿线数十万大军大会战开挖输水河。(资料图片)

五年心血与汗水铸就“黄金之渠”。

驰骋300千米的滔滔黄河水

流进棘洪滩水库;

12月9日16时25分,

水库启动放水洞南洞闸门,

向青岛市区送水。

此后,青岛城市供水形成了以黄河、大沽河、白沙河三大水源为主的供水体系,城市日供水能力由20万立方米提高到50万立方米,困扰青岛近半个世纪的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解放军官兵在桃源河改造工地施工。(资料图片)

这一工程除了引水干渠和提水泵站,用来蓄水的棘洪滩水库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一笔。它是引黄济青工程的唯一调蓄水库,设计蓄水位14.2米,总库容1.58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018亿立方米,设计死水位6.5米。通俗来说,解青岛之渴的“远水”,全部需要先存放于此,而后再向青岛各地输送。如果说自然天成的大沽河孕育了青岛,那棘洪滩水库则给了青岛从滨海小城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二次生命”。

从黄河引来的水由泵站进入水库。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摄

“棘洪滩水库目前仍然是亚洲最大的人造围堤式平原水库。”2023年6月初,记者前往棘洪滩水库实地探访,说起这座已运行近34年的水库,今年57岁、从水库建设伊始便参与其中的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棘洪滩水库管理站办公室主任高月忠,话语里透露着未曾被时间冲淡的自豪。

据介绍,在历经区划调整后,如今棘洪滩水库坐落的位置属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交界处,整个水库占地面积14.22平方公里,最大坝高15.24米,围坝周长14.227公里。若普通人以每公里12分钟正常配速行走,大概要走上三个小时才能绕坝一周。

把每滴水用在“刀刃上”

已融入企业发展基因

水资源,发展的硬约束。打开中国地图,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各地的经济发展轨迹中也有迹可循,24个GDP万亿级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18席。

青岛,严重缺水城市,北方经济总量“第三城”,常住人口超千万级特大城市。某种程度上说,高质量发展语境下,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城市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增长的矛盾,事关城市未来、民生福祉。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客水调引工程,让青岛数十年来不因缺水而阻却发展步伐的同时,集约节约用水,以技术创新提升用水效益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水资源公报显示,青岛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7.51立方米,远低于同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51.8立方米的全国水平,用水效益走在全国前列。在青岛,让每一滴水都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刀刃上”,已经融入企业的发展基因。

节水的习惯改不掉了

时光荏苒,青岛大多数村庄里早已不见了村口的大井。在今天的兰底河北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两只水龙头,一只流淌着经汲水泵抽取的老井井水,口感“苦咸”,洗过手后残留着黏腻的感觉;另一只则流淌着干净的自来水。

年近古稀的官林刚咧嘴露出自己一口发黄的牙齿,指着井水水龙头笑说:“我们从小吃这个水,含氟量3.8,牙都‘乎黑乎黑’的。”

1980年后,青岛全市兴建引水工程走进乡村,总投资1860万元,优先为全市高氟区、贫困区、盐碱苦咸水区改善用水质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1987年,包括官林刚家在内的兰底河北村630户村民吃上了水质达标的镇供自来水。

如今,村民家中普遍自发实行“计划用水”:用苦咸水洗菜、洗衣、洗脚、冲厕所、浇菜地,自来水仅用来做饭、饮用。“水放开供应了,但节约的习惯改不掉了。”官林刚说。

引黄济青工程。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摄

在滕明印象中,青岛市区居民真正从用水紧张状态中释放出来的标志是,“自从引黄济青之后,大家都不提水的事了”。缺水之事不再提,但节水意识和习惯却无法抹去。

自来水直通入户、源源不绝,那段“水比黄金还金贵”的历史早已远去,如今已为人父的滕明总在女儿洗脸时忍不住唠叨几句,“生怕她浪费”。

“节约用水是一种本能,不是钱的事儿。”滕明感慨,“小时候父母总是教导我们节水,就算到了不缺水的年代也不让浪费,这是我们这代人刻进骨子里的东西。”

“正因为我们曾经过了那样的苦日子,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受苦。”一番“忆苦”之后,滕明动情道。

就连年轻人海边冲脚

30秒冲5个人的鞋和脚

主打一个快速、省水

视频截图

03

向未来

远水解近渴

为城市供水安上“双保险”

然而必须看到,

青岛的水资源供应并非高枕无忧。

一方面,

青岛客水依赖程度高,

高峰期城市供水对客水的依赖程度

高达90%以上。

但与此同时,

目前客水调蓄水库

仅有棘洪滩水库,

压力可想而知。

以2016年为例,

当时恰逢干旱,

棘洪滩水库当年供水量

达4.3386亿立方米,

相当于一年掏空了近3个水库,

且一度逼近死水位。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另一方面,

无论是黄河水还是长江水,

目前引入青岛,

都需要经由引黄济青工程,

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城市供水

“命悬一线”的被动局面。

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正式通水,让困扰青岛城市发展与工农业生产的水源问题得到了缓解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青岛从此多了一方水源。谁说“远水”不能解“近渴”?如今,拧开水龙头,市民喝的每一滴水中,有60%~90%来自黄河或长江。

得益于引黄济青、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带来的“福利”,许多人对青岛缺水的感觉并不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青岛用水需求在不断攀升,“单渠单库”的客水调蓄模式已超负荷运行。再建一座调蓄水库,为供水安上“双保险”,成为青岛的必然选择。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2022年12月,继棘洪滩水库之后,青岛第二座大型调蓄水库——官路水库,围坝主体工程在人们的期许中全面开工建设。近日,当记者走进官路水库施工现场,一幅大干快干的工作场景映入眼帘,在2万余亩的“元宝形”区域内,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相互配合,分标段作业,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库区清表、河道改道、围坝填筑、交通桥、排涝涵闸等各项施工。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今年,官路水库建设目标是完成顺溪河和墨水河河道改造、围坝开挖填筑工程量的一半,明年陆续开展泵站建设等其他任务,预计2025年建成使用。

官路水库的开工建设,是青岛现代化水网布局“加速度”的缩影之一。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多年来,青岛通过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入青,用水紧张情况有所缓解,但是长距离引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为缺水,青岛在水源的选择上不得不“就近取材”。

位于李沧区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是青岛目前两个规模化海水淡化基地之一。进入厂区,“向浩瀚的海洋要水”这条标语随处可见,在厂区不远处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我们在厂区南向约1公里位置,建有一个100亩的‘海水湖’。‘海水湖’近海侧有一道闸门,涨潮之时,海水涌进海水湖里,落潮之时,闸门关闭。整个海水湖蓄满,能达到26万立方米,这些海水通过泵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水淡化车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技术员于崇勤告诉记者。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对于严重缺水的青岛而言,向海洋要水是一种关乎生存的选择。数据显示,青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守着大海仍“口渴”,如何将海水变成可饮用淡水,这给青岛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命题。

现场,于崇勤拿出青岛百发生产的海水淡化水。记者品尝了一瓶,用海水淡化水制成的瓶装饮用水,水质纯净,喝起来比普通自来水清甜一些。如果不提前告知,或许很难想象这是由海水淡化而来。

图/风口财经记者 宋泓睿

“众所周知,发电厂、热电厂在工业领域是出了名的淡水消耗大户,这些经反渗透过滤以后的水得到软化,直供企业后无需处理便可以直接使用,省去了企业使用自来水需要除硬度的工序和成本。”于崇勤告诉记者,当前青岛百发直供的周边大型企业包括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中石化青岛石化公司、沧海新城热力公司等。

视频截图

据了解,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目前每天产能在6万~7万吨,其中1万~2万吨为工业用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潘文泉,向记者展示了六家“用水大户”的淡化海水直供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向六家企业直供淡化海水441万吨,有效替代了这些工业用户的自来水利用。

图/视觉中国

滨海的青岛,

一直是座缺水的城市,

因为有着刻进骨子里的“缺水”记忆,

青岛更懂得水资源对一座城市的价值。

“天河之水”滔滔而来。

引黄济青工程正式通水近34个年头,

一渠清水润万家,

给青岛的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

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下,

青岛探索出了

一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匹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正朝着建设全省乃至全国

市级水网的样板区前进。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在我们拧开水龙头的那一刻,

请不要忘记,

这股哗哗流淌的清水来自何处,

不要忘记,

这水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

原标题:《紧靠大海的青岛竟然严重缺水?他们干了一件大事……网友:青岛人的节水意识刻在DNA里了》

THE END
0.藏水入疆:重塑西北生态与发展的世纪工程(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藏水入疆工程将打破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高西北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三、藏水入疆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 jvzquC41yy}/lrfpuj{/exr1r1=c8k:gg;gd6B
1.水资源的保护,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jvzquC41yy}/onnrkct/ew45n8xmz}x
2.“引资济涟”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关注:水利部门已提醒深入论证2019年4月,湖南省水利厅在答复“支持娄底市引资入孙济涟”时指出,优化娄底市水资源配置很有必要,引资入孙济涟项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娄底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地区,人均水资源仅为1531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长期以来,我厅高度重视娄底市水资源配置,将白马水库扩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6/263198iqe/olohom;65@7550yivvq
3.水的悲歌世界近半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世界近半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包有坚固的地壳(岩石圈),面积511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水圈)约占总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在全球约14亿Km3水资源中,海洋水储量为13.38Km3,占全球水总储量的96.54%;南极、北极和高山冰川积雪的储水量约0.jvzq<84yyy4kllpd0et04963/2;03B4eqpzfp}d52;;:97mvo
4.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精心做好“水文章”民心工程暖民心去年8月底,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困扰粤西地区尤其是雷州半岛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系统性解决。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惠及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粤西4市沿线约1800万人,有效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jvzq<84vldn/exr1e1814<22:/911:7638;50|mvon
5.防汛措施通用12篇另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节水意识,认识到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排查,一旦发现浪费水资源或者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节水意识。 3 结束语jvzquC41to}y0zguj{/exr1jcuxgw4424?40qyon
6.创下多个世界之“最”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为何能完成?12日,是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的日子。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7年来,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494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从根本上缓解了受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7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向北方输水,已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654662
7.西北省份多地用水总量逼近“红线”经济参考网总体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西部地区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有效扭转,重点区域水资源短缺局面有所缓解,主要河湖水生态恶化趋势逐步遏制。同时,“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 水供需矛盾制约西部发展 jvzq<84yyy4kllpd0et04968/2<04;4ea3966>:6:34ivv
8.​西安:居民家庭一阶年用水量下调18立方米与会专家认为西安市水资源短缺,通过此次水价调整将增强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同时,在终端水价构成中将居民二次供水运行费计入企业运行成本,落实了供水企业直管到户的责任,对于推进西安供水企业规范化运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后续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落实。 jvzquC41yy}/ezhd0eun1|mcpzotjnsi14634659/4606B;4567`rl3jvor
9.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从水资源看,我国水资源面临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3个严重问题。长江、黄河等主要水系均受到污染,据测算,仅川、渝、鄂两省一市每年直接排入长江的生活污水就达3 3亿吨,两岸每年新增露天垃圾约2亿吨。我国460多个城市,2/3以上缺水。黄河水流自70年代以来断流期增加,有的地方达300天之久。从大气污染状况看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6=/j}rn
10.水资源大省如何念好“节水经”?四川发布2024年节约用水工作要点“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继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省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 举措 推动农业和工业等重点领域节水 四川如何念好“节水经”? 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四川2030年及以前,每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339亿立方米。严格jvzquC41yy}/ezhd0eun1lmgpijv1;546/66/9=177<52?;are4ivvq
11.早安·世界法国加强安保应对骚乱,凯旋门前出现路障巡警快看乌拉圭遭遇历史性干旱天气,多地出现水资源短缺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日,乌拉圭佛罗里达省,Paso Severino水库的圣卢西亚河干涸部分的鸟瞰图。拉尼娜气候现象使乌拉圭陷入水资源紧急状态,Paso Severino水库(供应60%的人口)现在还不到其容量的2.5%。政府正在圣约瑟河上建造一个临时水库。 jvzquC41yy}/vqjrcrks0ls1pg}tFnycknegq{|ctfe35@5:::8
12.生态补水助力京杭大运河生态恢复资料图片:市民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京杭大运河上进行赛艇比赛 大运河除了承载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外,也在继续发挥着运输功能。流动的水,是京杭大运河的生命之本,进行生态补水有助于京杭大运河更快实现生态恢复。 为改善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水资源短缺、断流状态,进行生态补水成为恢复河流健康的关键之举。生态补jvzq<84yyy4ykwmwcpku0lto1uijgwhg146359>3:1639:=:f:654=992c>d5o693dj:f@7c:55d0qyon
13.一座大型灌区的高效节水实践(深度观察)水资源短缺一度是芮城农业发展的瓶颈。作为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芮城以大禹渡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为突破口,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走出一条灌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座于1974年竣工的大型灌区,通过新时代探索实践,焕发新机,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破解农业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1jznn872453228721p}/F:62226sgwrtda814<6242e2/:=0jvs
14.甘肃气象服务渐别“简单报天气”:融入生产生活“避害趋利”杨兴国介绍说,所谓避害,即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积极应对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避免或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趋利,则是重点从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预报预测等方面做好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甘肃水资源短缺问题。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uj1814;427/911B<895:1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