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惨天灾!万人一夜消失,余震整整摇了年

1556年寒冬深夜,陕西华县一名更夫刚敲过三更锣,突然脚下土地发出沉闷轰鸣。他眼睁睁看着前方街道裂开一道三丈宽的口子,整条街的房屋如纸片般坠入深渊,呼救声被地底传来的巨响吞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据《明实录》记载:

“地裂泉涌,中有鱼物,屋宇尽塌,王公以下死者八十三万有奇。”

这场后来被定为8.3级的超级地震,顷刻间将关中平原变成人间炼狱。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子时,绝大多数居民已在睡梦中。突然间,大地发出雷鸣般怒吼,地表如波浪般剧烈起伏。

一位幸存者在《赵州志》中描述:

“忽见地裂数丈,涌出黑水,腥不可闻。”

更令人惊骇的是,地震时竟有地光现象。《华阴县志》记载:

地震波以惊人速度向外扩散,连千里之外的北京都有震感。当时在北京为官的张居正在家书中写道:

“是夜京师震荡,官舍民房倒塌无数。”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在《中国志》中记录:“这个夜晚,中国西部的大地张开巨口,吞噬了整座整座的城池。”这是西方世界对华县地震的最早记载。

华县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20世纪所有大地震死亡人数的总和。为何伤亡如此惨重?

第一,特殊地质条件。震中区域为黄土高原,民众普遍居住在黄土崖上的窑洞中。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窑洞瞬间坍塌,整村整村的人被活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冻死者相枕藉,妇孺号寒之声彻夜不绝。”

第三,次生灾害连环爆发。地震引发大规模滑坡,华县凤凰山整体滑移千米,山下村落全被掩埋。渭河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后又决口泛滥。

近年地质考古发现,地震还在华山北麓形成了长达100公里的地表破裂带,垂直错距达9米,这个数据在现代地震学中仍属罕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主震过后,灾难远未结束。据《明史·五行志》记载:

“自后每日震三五次,月余未止。”

最可怕的是,余震持续了整整五年。

清初《咸宁县志》记载:

“五年无月,居常震摇,民皆露宿,不敢入室。”

这意味着幸存者在地震后的五年里,每晚都要在露天忍受风寒,生怕睡梦中再遭不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李时珍正好在陕西采药,他在《本草纲目》补遗中写道:

“地动后,人心惶惶,夜不敢寐,余以朱砂、茯苓配安神汤,求者甚众。”

这段记载从未被主流史料采用。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一次6级强余震再度袭击华县,刚刚重建的房屋又成废墟。这次余震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有明确记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面对空前灾难,明朝官场反应迟缓。起初,地方官员竟隐瞒不报,直到十天后消息才传到北京。

嘉靖皇帝闻讯大惊,立即下令拨银10万两赈灾,并免去灾区三年赋税。但赈银经过层层克扣,到灾民手中时已所剩无几。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华县知县赵某在震后第七天就带着家眷和账本潜逃,后被缉拿问斩。这是明代因救灾不力被处决的最高官员。

也有一些清官力挽狂澜。陕西巡抚张玭不顾余震危险,亲赴灾区指挥救援。他在奏折中写道:

“臣每日与灾民同食同宿,见百姓流离,心如刀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官方救援不力的情况下,民间自救成为主要力量。富商王大全开仓放粮,设立粥棚救济灾民。《华县慈善录》记载:

“王大全县令施粥三个月,救活灾民三千余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寺庙僧众的表现。法门寺方丈率百名僧人赶赴灾区,用徒手挖掘被埋群众。《法门寺纪事》记载:

“僧众手指尽破,血流不止,犹挖掘不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掏尸人”。这些勇敢者深入废墟,为富户找寻亲人遗体换取报酬。据《华阴杂记》记载,最高的赏金达到白银百两。

华县地震改变了关中平原的地貌。渭南平地裂缝长达80公里,深不可测。近年来地质考察发现,这些裂缝最宽处达20米,深30余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地震还造成大面积地面升降。华山北麓抬升4-6米,渭河谷地下降2-3米。这些变化在《华岳志》中有详细记载:

“山势较前尤峻,谷地较前尤深。”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地质学家重新考察华县地震遗址,发现两次地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历史地震研究对现代防灾仍有重要价值。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场空前灾难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明代小说《地震记》详细描述了地震惨状:

“但见房倒屋塌,人如蚁聚,呼儿唤母之声不绝于耳。”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写到华县地震:

“忽闻雷声轰隆,地底开裂,黑水涌出,中有鱼物跳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珍贵的记载来自一位普通秀才。他在废墟中找到半截毛笔,用血水在碎布上写下:

“地动山摇时,吾妻紧抱幼子,顷刻俱殒。呜呼痛哉!”

这份血书现存陕西博物馆。

华县地震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明代后期,陕西开始建立简易地震预警系统,在各县衙门前立“地动仪”,实则是一种简易平衡装置,一旦失衡即示警。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清朝康熙四年,陕西巡抚贾汉复修订《防震备要》,这是中国第一部防震减灾手册。其中规定:

“民居宜夯实地基,梁柱宜用榫卯,墙壁宜加斜撑。”

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有价值。日本地震学家寺田寅彦曾说:“华县地震的教训,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10年,地质学家在华县地震遗址立碑纪念,碑文写道:

“山川虽已平复,伤痛永记心间。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

如今站在华县地震遗址上,可见当年地震造成的滑坡遗迹仍清晰可见。那些层层叠叠的黄土断层,像是大地留下的永恒伤疤。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现代地震监测显示,华县所在渭河平原地震带仍然活跃。但有了历史教训和现代科技,我们相信悲剧不会重演。

THE END
0.环球大地震百年祭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 2020年12月12日,为了铭记历史,缅怀逝者,珍惜现在,警钟长鸣,会州文史研究会于民国九年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之际,jvzquC41yy}/onnrkct/ew45d6|h:rm
1.中国历史上十大地震:陕西大地震死亡83万人(图)三、公元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8.0级大地震。 1695年5月18日12时左右(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临汾盆地内发生8级大地震,史称“平阳地震”或称“平阳、潞安大地震”。据嘉庆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彦宝在勘验平陆地震的奏报中称:“检查平阳地震原卷,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434?13;d323>:4<<390nuou
2.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距今4000多年轶事趣谈博古通今文化博览据统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量的90%以上,释放的能量占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5%。而中国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和强烈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历代都有修史传统,因而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地震史料最为丰富的国家。 jvzq<84yyy4837hp1462985:475:8:>:50yivvq
3.清朝历史上的8级地震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有关灾害数字的统计,如死亡人数等,不甚精确。 作者简介 华林甫,1965年生于浙江余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出版专著有《中国地名学源流》、《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等多部,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九十余篇。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ojlc|ktfh{jg1jznn89214821ltpvgtu1<820unuou
4.中华文史网e天坛公园管理处编著的《清代皇帝天坛祭祀御制诗文集》(线装书局,2007年,第25页)统计康熙在位期间至天坛行雩礼4次,实误;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史》,周卫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根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认为康熙在天坛亲行祈雨7次,多出2次为二十八年、五十六年,亦误。乾隆朝官修《清朝通jvzq<84skpmik|yqt{4dp8xju1:45>760unuou
5.斯人远去:2021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私家历史澎湃新闻蔡美彪曾协助范文澜先生编纂《中国通史》,尤其专精于辽、金、元历史,同时在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等古文字学和民族学等领域取得海内外学界瞩目的重要成就。他对八思巴文的诠释、整理及研究利用为当今国内外第一人。此外,蔡美彪对中国地震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与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jvzquC41yy}/vqjrcrks0ls1pg}tFnycknegq{|ctfe289<8798
6.河南史上十大强震河南最严重的地震河南历次大地震盘点→买购APP中国地震危险度最高10大城市 河南省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河南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强震活动,其中5级以上地震30次、6级以上地震7次。那么河南历史大地震有哪些?河南最严重的地震是哪次?下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jvzquC41yy}/ojniqq4dqv4vqr555B;75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