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猜想:任一正整数x,如果x是奇数就乘以3加1,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反复计算,最终都将会得到数字1。
冰雹猜想的思路很简单,洛谷上有道引用冰雹猜想的题:
先分析一下样例 的实现过程:
(这是个错误的代码,来分析一下问题)
大体思路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两个测试点没通过
于是我运行了一下,发现错在“1”这里
也就是说当程序认为1为奇数,输入1后进行了3*1+1的计算,但是题中的要求是如果输入1,输出结果也为1,所以我又把输入1和非1的情况分开了
现在输入1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最后一个测试点还是有问题
搜索了这个报错的原因,如下图。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换了一种思路
正确的代码在这里!
终于通过了!
关于那个报错还是有点不理解,是代码写错了还是其他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使用Python解析和分析源代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不仅可以帮助开发者发现潜在的错误,还能提高代码的质量。对于Python项目来说,使用Python自身的库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ast模块来解析Python源代码,并基于此进行一些基本的代码分析。1. Python中的ast模块简介ast(Abstract Syntax Tr
需求背景随着各行各业业务数据信息化发展,各类产品研发及设计等行业,都有关乎自身发展的核心数据,包括业务数据、代码数据、机密文档、用户数据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数据有以下共性:属于核心机密资料,万一泄密会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包括市场占有率下降、丧失核心竞争力、损失客户信心等各种显性与隐性影响;核心数据类型多,还有业务系统数据,非实体文件,管控难;员工计算机水平高,有多种泄密途径;企业对数据的保护最先
源码编译安装LNMP(Linux + Nginx + MySQL + PHP+keepalived+nfs)
# 实现冰雹猜想的 Python 代码指南 冰雹猜想(也称为 3n + 1 猜想)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是:无论你选择什么正整数,如果每次都按照以下规则操作,最终都会到达 1:- 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将其除以 2。- 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将其乘以 3 加 1。在实现这个猜想之前,我们需要规划一个步骤流程。以下是实现这一算法的基本步骤。## 流程步骤| 步骤
'''冰雹猜想,对于每一个正整数,如果它是奇数,则对它乘3再加1,如果它是偶数,则对它除以2,如此循环,最终都能够得到1。输入一个数n,输出变换序列。如n=6,得出序列6,3,10,5,16,8,4,2,1'''def judage(n): while n > 1: if n % 2 == 0: n = int(n * 3 + 1)...
# 冰雹猜想的实现:Python 循环冰雹猜想(Collatz conjecture)是一个简单却有趣的数学问题,描述了一个数序列的生成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正整数 n,若 n 为偶数,则将它除以 2;若 n 为奇数,则将它乘以 3 加 1,重复这一过程,最终会得到 1。我们将通过 Python 循环来实现这个过程。## 整体流程我们可以将实现冰雹猜想的步骤分为如下几步:| 步骤
# 冰雹猜想:一个简单的数学奇迹在数学的世界中,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冰雹猜想”或称“3n + 1猜想”。这种有趣的猜想吸引了很多数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冰雹猜想,并通过Python示例代码来探索这个猜想的本质。我们还会用甘特图和旅行图来视觉化我们的流程。## 什么是冰雹猜想?冰雹猜想是一个简单的递归序列。它的定义如下:1. 从任意正整数 n
# Python冰雹猜想实现指南冰雹猜想,又称“3n + 1猜想”,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数学问题。它的公式如下:对任意自然数 n,若 n 为偶数,则 n/2;若为奇数,则 3n + 1。通过这个过程,最终所有数将达到1。一旦达到1,序列将固定在1 → 4 → 2 → 1的循环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步骤实现冰雹猜想的过程,并写出相应的Python代码。## 实现流程### 步骤概览
# 如何实现 Python 冰雹猜想程序冰雹猜想(也称为 3n + 1 猜想)是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来说,它涉及到以下过程:1. 从任意正整数开始。2. 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就把它除以 2;3. 如果是奇数,就把它乘以 3 并加 1。4.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的值变为 1。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 Python 程序来实现这个过程,让我们一步一步来了解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 Python实现冰雹猜想的项目方案冰雹猜想(也称为3n+1猜想)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简单易懂却未被证实。根据猜想,对于任意正整数n,如果是偶数,则将n除以2;如果是奇数,则将n乘以3后加1。反复执行这个过程,最终都将达到1。本文将提出一个项目方案,利用Python实现冰雹猜想的解法,并可视化不同输入值的序列。## 项目背景冰雹猜想简单明了,它的计算过程极具吸引力,可以帮助学生和爱
pPython冰雹程序猜想是一个引人关注的IT技术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逻辑,具有实际应用的巨大潜力。该猜想可以被视作一种运动,从输入数据中生成输出结果,然而,其具体实现和优化仍然需要许多技术上的突破。## 背景定位在探讨“pPython冰雹程序猜想”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其技术定位。该猜想主要围绕一种算法的形成与演变,以生成特定类型的数据结果。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算法的运转机制。
# 用Python绘制冰雹猜想的图形冰雹猜想(Collatz Conjecture),又称为3n + 1猜想,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尚未被证明的数学 conjecture。这个猜想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任何正整数n,如果n是偶数,则将其除以2;如果是奇数,则将其乘以3并加1。经过一系列这样的转换,最终都会到达数字1。虽然这个猜想已经对数以百万计的整数进行了检验,但至今尚无严谨的数学证明。本文将通过P
# 使用Python实现冰雹猜想程序冰雹猜想(又称“3n + 1问题”)是一种著名的数学猜想。它的核心思想是,从任意正整数 n 开始,按照以下规则生成一个序列:1. 如果 n 是偶数,下一项为 n/2;2. 如果 n 是奇数,下一项为 3n + 1;3.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 n 等于 1。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编写一个冰雹猜想程序。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明确每一步的工作流程和对
问题描述:冰雹猜想、角谷猜想、考拉兹猜想说的是同一个问题:给定任意正整数,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如果是奇数就乘以3再加1,最终总能得到1。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堡大学的学生考拉兹研究过这个问题。1952年一位英国数学家独立发现了它,几年之后又被一位美国数学家所发现。在日本,这个问题最早是由角谷静夫介绍到日本的,所以日本人称它为“角谷猜想”。人们在运算过程中发现,算出来的数字忽大忽小,有的计算过程很
Day4 Hailstone希尔顿序列(Hailstone Sequence)Collatz 猜想强悍的27 算法目录 希尔顿序列(Hailstone Sequence)希尔顿序列(Hailstone Sequence)问题(即考拉兹猜想,又称奇偶归一猜想,冰雹猜想)作为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其正确与否至今都未能得到证明。即:对任一正整数 n,若为偶数则除以 2,若为奇数则乘 3 再加 1,最后
1、百度百科的解释:冰雹猜想2、本练习的目的是在假设冰雹猜想正确的情况下,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找出 n 和 fn 之间的关系,其中 n 是输入的整数 1、2、3..., fn 则是 n 经过一定规则的变换后得到 1 所经过的步骤次数,规则为 如果 n 是奇数则变为 3*n + 1,如果是偶数则为 n/23、生成数据 #! usr/bin/env python# coding:u
1976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于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数学新闻,文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70年代中期,美国个所名牌大学校园内,人们都像发疯一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玩弄一种数学游戏,这个游戏十分简单,任意写出一个(非零)自然数N,并且按照以下规律进行变换:如果是个奇数,则下一步变成 3N+1如果是个偶数,则下一步变成 N/2一时间学生、教师、研究员、教授,甚至是一等一的数学大拿、天才都纷纷加入这个看似
目录一、冰雹猜想的来由二、实现方法1、定义根据规则生成新数的函数2、定义生成列表的函数3、定义主函数三、完整代码四、部分代码分析五、输出结果1、输入42、强悍的27总结:前面完成两个黑洞的程序演示,下面用python实现冰雹猜想的演示,如果对前面的两个黑洞的程序演示有想法,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两篇博文。一、冰雹猜想的来由1976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于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数学新闻。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堡大学的学生考拉兹研究过这个问题。1952年一位英国数学家独立发现了它,几年之后又被一位美国数学家所发现。在日本,这个问题最早是由角谷静夫介绍到日本的,所以日本人称它为“角谷猜想”。人们在运算过程中发现,算出来的数字忽大忽小,有的计算过程很长。比如从27算到1,需要112步。有人把演算过程形容为云中的小水滴,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忽高忽低,遇冷结冰,体积越来越大
题目描述给出一个正整数 根据给定的数字,验证这个猜想,并从最后的 1 开始,倒序输出整个变化序列。输入输出样例输入 #1复制20输出 #1复制1 2 4 8 16 5 10 20题目分析首先我们得出了下列信息:1.如果为偶数就除以22.递归调用方法可以比较简单的实现函数注意:这里输出顺序是倒序,只要把输出放在迭代函数的后面,就可以实现倒序。程序代码:(每行代码加注释是个好习惯,坚持)
百度开源多模态文档解析模型PaddleOCR-VL,在OmniDocBench V1.5榜单中以92.6分位列全球第一。该模型基于ERNIE-4.5-0.3B语言模型,采用混合架构设计,结合版面分析模型PP-DocLayoutV2和视觉语言识别模型PaddleOCR-VL-0.9B,支持100+种语言文字识别,在文本、表格、公式、阅读顺序四大核心能力上实现SOTA表现。实测显示,该模型在书籍文档、学术论文、手写笔记、数学公式和复杂表格等多种场景下均展现出卓越的识别精度和语义理解能力,为知识数字化和大模型训练
我们实现四种 CNN 模型,以下分别解析其结构设计。本文基于 PyTorch 实现了多种 CNN 模型,并通过投票机制的模型集成方法提升了 CIFAR-10 图像分类性能。模型集成利用多模型的互补性,是提升泛化能力的有效手段。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尝试 ResNet、DenseNet 等更多模型的集成。采用加权投票、堆叠泛化等更复杂的集成策略。结合迁移学习提升小数据集上的模型性能。
冲激函数具有很好的取样特性,使得其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这边文章中,我们介绍冲激函数和它的傅里叶变换. 文章的内容主要参考Rafael C. Gonzalez和Richard E. Woods所著的《数字图像处理》. 1. 冲激函数定义定义1 连续变量t在t=0点处的冲激函数δ(t)定义为 δ(t)={∞,0,t=0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