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儿时的春节在猫子记忆里总是被大雪覆盖着,看起来很美,然后是春晚、挂鞭、烟花。
烟花
鞭炮、烟花最初是在中国发明的,这毋庸置疑,虽然韩国那边有些很不和谐的声音。
在汉代(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人们就开始尝试将火药被装在小筒状物里来模仿燃烧竹子的爆炸声,也就是爆竹;到了宋代(960-1279),国人制造了第一批由装有火药和导火索的纸卷制成的炮,串成大串,称为编/鞭炮。
而烟花,文字记录似乎最早出现在《火龙经》(明朝,刘伯温等人一起编的)这样的一些军事典籍中,比如,"三丈菊"和"百丈莲"——使用低硝酸盐火药制造的军用信号。后人更是搭配不同化合物,研发出了多种颜色:黄色-硫化砷、绿色-醋酸铜、淡紫色-碳酸铅、白色-氯化亚汞。
历史不是猫子的专业,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咱们普通人,大家更耳熟能详的是鞭炮由来,其实是智慧的劳苦大众发明了鞭炮用来除掉"夕"这个怪兽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总是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实际上,鸟类等各种野生动物中,确实会有一些被鞭炮、烟花的噪音吓到,导致它们逃跑、陷入危险。巨响、明光、烟雾的结合会引起动物的恐惧和迷失方向,受伤的情况大量出现。但,也有满不在乎的。
动物也分胆儿大、胆儿小
作为一个生在北京的孩子,猫子在儿时能看见漫天星斗在屋檐上方跳舞,也亲历了延绵数年足够用来草船借箭的雾霾,以及现在的白云蓝天。
那么,野生动物的福祉呢?
节日里全城烟火的大阵仗,对野生动物,尤其城市中鸟类确有实打实的影响。
恐惧,深深植根于所有动物的进化历程中。害怕巨大声音,逃离危险是本能。但,整个城市都在庆典的时候,鸟儿几乎无处遁形,极易发生危险。比如,2021 年,罗马的新年前夜庆祝活动后,发现了数百只死八哥,很可能是在逃跑时撞到障碍物后致命的。
更科学地数据来自一项研究,一组科学家使用 GPS 追踪器首次量化了广泛的新年烟花对鸟类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员连续八年在除夕前十二天和除夕后十二天收集了 347 只雁的 GPS 轨迹,每只雁平均被跟踪两年。
结论是,面对烟花,一些鸟的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如,正常情况下,越冬的雁会数周"宅"在同一片水域里休息,很少移动,从而节省能量。但在燃放烟花的夜晚,雁离开栖息地的次数明显增加,平均一晚上多飞 16 公里,离地也更高。
其中,一些"胆小"的个体,在一个晚上飞了数百公里。堪比孟母,直接搬家了。
在另一项研究中,调查了奥地利农村地区野灰雁对烟花的生理反应:给 20 只灰雁安装了信号发射器,记录了两分钟的心率和核心体温平均值。不出所料,当烟火开始后,大部分雁的心率和体温飙升。
当然,也有胆儿大的,两项实验中,都有一些雁对烟花毫无反应。这就像有的狗,过年听见放炮就藏厕所里瑟瑟发抖,而有的狗嬉皮笑脸的趴窗户往外看。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生物没有强弱之分,只有是否能适应环境的区别。
在今天这个人类主宰的世界里,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能博得足够的重视,就有十成十的机会走向繁荣,不信?参考大熊猫。
但世界上又有哪个物种能跟大熊猫媲美呢?只能优胜劣汰去适应人类。
最后,说回咱们自己。猫子觉得曾经的过年热闹,其实和烟火没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被家人围绕,被父母关注,能和哥哥弟弟一起在大院儿里、煤山上疯玩罢了。爆竹,放不放的不吃劲。
当然,喜欢烟花爆竹没有任何不妥,只要所在城市允许,添喜庆、刺激经济,何乐而不为呢。快乐之余,还能额外给野生动物上一课:我们是地球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