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3月过半,一打开新闻,基本都是围着“沙子”打转。
最先被爆出的,是“全球沙子资源面临枯竭”。
据说,全球每年至少会用掉超400亿吨的沙子。
400亿吨,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用这些沙子砌起一堵高约27米、宽约27米的沙墙,整整能绕地球一圈!几乎同时,坐拥沙漠资源的阿联酋也被爆出“缺沙”,想用沙子,居然还得乖乖和国外签订合同“等沙来”。
沙尘暴下的北京
就在大家还没琢磨明白的时候,一场多年未见的超强沙尘暴突袭了近半个中国,所到之处,黄沙漫漫,随手一拍就是末世大片。
“沙子”的这波操作,彻底给大家整迷糊了:这沙子,到底缺不缺?
被沙吞噬的蒙古国
这场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已经抓到了,它的发源地就在位于我国正北的蒙古国。
3月13日,这场攻击力生猛的沙尘暴突然在蒙古国爆发,直接造成至少10人死亡、超过500人失踪、1200头牲畜死亡,然后随风“南下”直达中国。
本来,沙尘暴只是一种春天多发的自然现象,但这次的威力之所以这么大,和蒙古国的荒漠化大有关系。
蒙古国一直是东北亚地区一个比较“神奇”的存在。别的内陆地区荒漠化防治效果越来越好,只有它的荒漠化情况一直在恶化。
以前,在蒙古国15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除了10%的森林之外,超过80%的区域都有高山草原、干旱平原草原或沙漠草原覆盖。可近期的数据却显示,蒙古国面临荒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已经能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6.8%,面临荒漠化的草场比例达到90%,而真正的沙漠已经超出国土总面积的40%。
1990-2010年蒙古国荒漠化地图
这哪儿是以前人们心心念念的“大草原”啊?
这简直就是一个“造沙机”!
为什么不拿蒙古的沙子搞点大事?
一边是蒙古国源源不断“造沙”,一边是全球每年400亿吨的沙子需求缺口,肯定不止一个人想问:蒙古国的沙子能填这个缺口吗?
但很遗憾,不能。
因为“此沙非彼沙”。
按照沙子在自然环境下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种:风蚀沙和水蚀沙。前者,一般多出现在沙漠或者荒漠化的地方;后者,则可以按水质不同再细分为海沙、河沙和湖沙。而我们所谓的“沙子紧缺”,大多指的都是那种用于各种工业项目的河沙或湖沙。
一般来说,工业用的沙子主要是用来“填缝”的。填得好,既可以给整体工程平衡成本,也能让建筑材料的结构更稳固。怎么填,就十分讲究。
人们之所以在众多沙子里面选了河沙和湖沙,主要是因为这种沙子的棱角比较明显,颗粒大小也合适,放到混凝土里或者其他材料里,能起到1+1>2的最佳效果。
而长期泡在海水里的海沙……其含盐度会影响混凝土和砂浆的成品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大,本来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像蒙古国多有的这种风蚀沙,它颗粒一般比较小,表面受风力作用影响,大多也比较光滑,基本很难达到建筑要求,就算能达到,对整体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阿联酋宁可舍近求远从国外进口沙子,也不用沙漠里的沙子搞建筑了。
混凝土的构成
缓解沙子紧缺,光靠挖可不行
虽然河沙和湖沙是全球沙子紧缺的关键,但简单地加大开采规模,除了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之外,并不能缓解目前的现状。
有人曾经对孟加拉北部的乌姆吉河做过一个跟踪调查,这里是孟加拉的主要采沙点之一。
2010年时,因为整体的采挖量不大,河流附近的岛屿河河岸基本没受太大影响;到了2014年,随着采挖量的增加,河流附近已经开始产生斑点状的痕迹,这种痕迹加速了水流对附近地貌的侵蚀;2017年,河流中的沉积层基本消失了,整条河流的水深、流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遗憾的是,乌姆吉河并不是个例。我国珠江地区就曾因为大量采沙,导致整个河床降低,使抽取日常生活用水的难度更大,甚至还加速了河床冲刷,进一步对沿岸的桥梁、河堤造成影响。
工作中的采沙船
但好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目前,国内的很多工程队已经开始用人工混合沙来替代天然沙了。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地找到更多的“替换资源”,比如其他种类的岩石、矿石,甚至是新的建筑材料。
从当前全球每年对沙子的需求量来看,沙子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重要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