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求水林场主:3成树木缺水死亡#?
#宁夏万亩树木被煤矿断水面临枯死#?
#涉事企业回应林场主跪地求水:正核查#?
#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只有饱受风沙折磨的人才会真正关心治沙林木的死活,因为他们不想回到那个风沙肆虐的年代,而没有经过的人只会质疑这里质疑那里!
当沙尘暴途经河西走廊时,风力迅速升到11级,卷起了金昌露天堆放的数十万吨矿砂,沙尘暴瞬间演变为黑风暴,霎那间伸手不见五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渐渐的变为血红色,那情景就像电影里的“人间炼狱”一样恐怖至极;然后逐渐变成黄色,天上到处都飞着编织袋、竹筐、纸箱,甚至还有一人抱不住的白杨树被连根拔起。
特大沙暴
风暴过后,刚刚出苗的耕地被沙子掩埋,种植大棚均被破坏,更甚者还有孩童被大风刮到水渠中,这场风暴造成了大量农田被毁,直接损失就达数亿元,而当时这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
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一个居住在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遭遇,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治沙更重要了……
一、三代人治沙初见成效,人进沙退深入沙漠腹地
治沙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曾这样描述沙漠中造林的困难。主人公初上塞罕坝林场,三年时间,一人一狗独自生活在沙漠中造林,无论如何努力,三年没有成活一棵树。
纵观世界地图,荒漠戈壁已经成为了整个地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任由荒漠肆意扩大,世界生态循环将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在大西北的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腹地,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横在三省中央。这两千年以来,随着人类不断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土地沙化已经彻底改变西北的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侵染着整个北方,就连北京也对沙尘暴不堪其扰。
建国以后,国家为了解决沙化这一问题,在西北开展了维持数十年的“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数不尽的人投入到这个世纪工程中。
在甘肃武威民勤,这里的人与天斗、与地斗、与风沙斗,人退沙进人进沙退,经过数十年与风沙的战斗中逐渐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沙办法。
草格固沙法
没有水,这里的人用肩挑、用手抬,甚至以纯人工之力造成了全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经过沙一代、沙二代、沙三代的不懈努力,治沙固沙已经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而这里的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崖山水库
沙尘暴从上个世纪末的几天一小刮、每月一大刮变到现在的几年才能见一次沙尘暴。就连消失百年的青土湖湿地也重现当年景象,引得众多稀有鸟类再次迁徙这里。
治沙后的沙漠(甘肃武威)
鸟类栖息繁殖(下图)
生态环境的恢复(甘肃武威)
二、万亩林场无水可浇,二十万树苗濒临险境
宁夏我是不止一次去过的,在银川北部我感受到这里的风之大远过于河西走廊。西边中卫紧邻腾格里沙漠,东边灵武紧邻毛乌素沙漠,治沙的紧迫形势不亚于河西走廊。
灵武,这里不但有恐龙化石,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矿,说明这里在数千万年以前一定到处都是森林,气候宜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四川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兜里揣着2块钱和几斤粮票来到这里讨生活,他就是孙国友。
孙国友
生活的艰难使得孙国友一度在此讨饭维生,那个年代的人身上有着现代青年缺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一滴、一步一泪,一晃20年,孙国友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积累了千万资产。
然而,有了钱的孙国友并没有忘记这片热土上帮助过他的无数乡亲,他决定报答这里的人们。
2003年,孙国友承包了一条公路,在修建的过程中,孙国友饱受风沙侵蚀。在银川灵武,孙国友偶然发现这里的沙漠居然有水源,在这里种树不就是最好报答乡亲们的方式么,不但可以造福乡亲,更能惠济子孙。说干就干,孙国友带着全家和所有积蓄从此在此扎根。
这一干就是19年,孙国友没有要过国家一分钱,散尽家财带领着乡亲们在此地治沙造林近2万亩。
可是到了2023年,用水却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地一处煤矿承诺3月28日供水,满心期待的孙国友叫好了人,准备了20万株树苗。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水并没有来,孙国友再也承受不了打击,崩溃了,跪在地上大声的哭喊着!
生活在沙漠里的人都知道,如此黝黑的脸庞没有日复一日的在沙漠烈日下劳作是出不来这个效果的。20万株树苗,在沙漠的烈日下没有水,种下去也就两三天就会死亡,不种也会在几天内干枯死亡,更加严重的是万亩林场如果没有水,二十年的努力随时可能功亏一篑。
孙国友女儿孙悦看到如此情景,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屏幕说下了令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的话。
“我孙悦作为一个沙二代,我一定要扎根在这个毛乌素沙漠,无论我老爹以后怎么样,哪怕在他百年以后,我都要守着这片林子,我要看着它茁壮成长!”。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话,感人肺腑、深入人心。
治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总攻来临,弹药车还没有送到阵地,相信每一个指挥官采取的做法都是一样的…
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父女在炒作,其实生活在沙漠里的人心里都清楚,治沙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行业,一旦种在沙漠里,那树就砍不得了。更何况还要散尽千万家财,一种就是19年。就像老话说的,装一时好人容易,装一辈子好人那么他就是真的好人。
孙国友和白杨树
然而,孙国友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并不在意这些,饱受风沙侵蚀的人们此时只关心万亩林场能不能及时喝上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境保护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
拿地下水来说,学习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水源分为地表水、浅层水和承压水。而煤矿矿井在开采的时候深入地下数百米,承压水也就对矿井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固隔水层,这种办法成本过高。而另一种也是破坏隔水层,将承压水排除到指定的地方;承压水排出后,浅层水便会渗下来顺着承压水排出;这时候排出的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才能够使用。
地下水示意图
开采煤矿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是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来说,煤矿设立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地表植被的保护和用水安全,指定应对环境危机的应急管理办法。如果不可避免的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我想对于当地群众而言,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站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边。
四、治沙造林百年大计,青山绿水金山银山
甘肃武威“八老汉”治沙的“八步沙精神”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在每一个沙漠周边城市,更是到处充满了治沙的标语,可见治沙造林百年大计不但可以改变生态环境,更是造福子孙最好的礼物。而孙国友的无私奉献正是这种“八步沙”精神的传承,更是无数沙漠中治沙人的缩影。
固沙和造林的对比
在甘肃武威城东30公里处有一处沙漠公园,这是西北治沙人三代努力的代表。公园内,沙漠表层早已恢复土壤,灌木乔木交织布满整个公园。
沙漠公园一角
在前往公园的公路中间有一颗数百年的古树,建设之初,是砍了还是改道让施工人员为了难,这颗古树就像电视剧塞罕坝上那颗孤单的古树一样,不止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更是治沙造林的决心和精神支柱。最终,施工人员选择了保护古树,从两侧穿行而过。
现如今,每一个西北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更能在生态环境的改变中享受到实在的好处,保护好治沙成果就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老秦人励精图治800年,数十代君王殚精竭虑最终才一统华夏。对于治沙人来说,要想彻底将横在甘肃、内蒙、宁夏的三大沙漠变成绿洲,这需要几十代人数百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红崖山水库
祁连雪水绵延百里,源源不断的汇入红崖山水库,成了沙漠中的明珠,这里治沙水管够,孙国友,心动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