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来袭,思考气候全球化的一次契机

4月10日下午,中国天气网紧急发布今年第8次沙尘将波及15省区市的新闻。预计10日夜间至11日白天,京津冀将出现明显沙尘天气,局部最低能见度或只有1至4公里,并将一直持续到11日午后。10日晚间北京市气象台又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和沙尘暴黄色预警,并指出受上游沙尘输送影响,预计10日21时至11日17时,北京有明显沙尘天气,大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小于1000米。

此次沙尘暴天气备受瞩目的原因,与其出现频度有关。因为今年以来沙尘天气过程已有8次,这较常年同期大约5至6次略偏多。而且据气象部门预计未来几天还会再有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沙尘天气已进入频繁爆发的时段。上一次如此严重的沙尘天气还要追溯到2021年的3月。那么,这些年屡屡出现的沙尘从何而来?沙尘天气过程出现的原因何在?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北方沙尘是变多还是减少了呢?

一谈起治理沙尘,往往想到我国自身的防沙治沙工作与植树造林工程,这与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国内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有关。但仅仅植树造林并不能完全做到零沙尘天气。因为,沙尘天气的起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密切相关,是天-地-人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防护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沙源地的防风固沙方面,面对受上游传输作用明显的沙尘天气,我们也只能“望林兴叹”。如果沙源地不在本国境内的强大沙尘天气来袭,我们的防护林只能做到不“助纣为虐”,却无法完全阻挡沙尘的南下。

从沙尘天气发生规律来看,4月份本就是北京乃至华北沙尘天气最多的月份。无论是从过去550年,还是过去150年乃至最近几十年来看,沙尘天气最频繁的月份均是4月。在现有统计结果中,19世纪中叶北京的沙尘天气26.96%出现在4月,最近几十年亦是如此。5月和3月不相上下,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所以,未来一个月内仍是北京乃至北方多地沙尘天气的高度易发期。因此,北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做好持续经历降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的准备。

同时,此次沙尘天气出现后,民众也十分关心是否会影响到南方地区的问题。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报道中就特别提到最南可波及到江淮一带,抵达合肥、南京、上海一线。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主导沙尘的南下范围呢?据国家气候中心张德二先生的研究,沙源地的干旱程度会直接影响尘降的南界,在干旱少雨时段降尘地点的南界更加偏南,反之则偏北。历史上北纬28°,即温州、湘潭一线是沙尘记录的南界,此次沙尘天气南界抵达北纬31°在历史上看属于相对常见的现象。

从总体来看在干-冷的气候条件组合下,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会更高。从机制上来解释,沙尘天气出现所需的三个条件,即沙尘源、强风和低地表覆盖率,也均在干-冷条件下更易生成。从历史上看,公元1000年以来北方半干旱区偏干的时期,诸如1060-1100年,1150-1250年,1450-1550年,1610-1700年以及19世纪中后期,均是北方沙尘天气频发的时段。而且,上述时段也是北方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偏高的时期,这并非偶然与巧合。

根据《翁心存日记》对19世纪中期北京沙尘天气超乎寻常的详细记载,杨煜达、成赛男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时北京年平均沙尘日达31.36天,远超今天。将其中保存基本完整的13个年份的沙尘天气次数与同期北京的降水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也发现沙尘天气日数与上年和当年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比如1857年因北方发生极端干旱灾害,这导致第二年竟爆发多达45次的沙尘天气。据《中国气候公报(2022)》的数据,去年夏秋季我国降水较同期偏少,内蒙古西部、新疆大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8成不等,这可能是造成今年春季沙尘频发的原因之一。

另外,接连几年沙源地为蒙古国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拓宽探究的空间。当我们扩大关注的地理空间,分析Nicole K Davi等人通过树轮重建的蒙古国境内色楞格河1637-1997年净流量数据,发现《翁心存日记》中记载的沙尘天气发生最多的1858和1859年,前一年色楞格河的净流量分别只有88.871和111.55 m³/s,在1637-1997年中属于极端偏少的年份。与之对比,沙尘天气发生偏少的1850年,前一年色楞格河的净流量为193.79 m³/s。可见,北京的沙尘天气次数与蒙古国的干湿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有研究指出中国北方与蒙古国的干湿变化又与更大范围内的太平洋海温变化有着密切关联,这便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北京沙尘天气成为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因此,此次北方密集的沙尘暴天气,给予我们观察气候全球化一次不错的契机。

其实,在前年沙尘天气肆虐北方的时候,就有生态人类学学者纳青给出解读。他当时就认为沙尘天气过程的出现不仅与蒙古国的干旱有关,还与蒙古国的矿产开发破坏了原生植被密不可分。如果说气候的干湿变化是不受我们控制的自然因素,那么,对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方式则完全是人类自身的选择了。通过不计后果的资源开发模式,以破坏原生植被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是越来越危险的行为。因为,损害根部发达蒸散量较低的原生植被不仅不利于防沙,而且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进而加剧当地的气候异常和干旱化程度,造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的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一国一地。

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跨国影响无疑让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有了更为重大的世界性意义。作为国家生态修复工作之一的防护林建设所包含的领域其实不只有著名的“三北防护林”,还包括“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多项工程。就拿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23.7%的内蒙古来说,近几年每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万亩,约占全国荒漠化防治任务的40%。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这是中国卓越的治沙防沙成就,也是对全球沙尘防治工作的巨大贡献,担当起了维护世界环境和保障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从历史上来看,最近这些年沙尘天气日数还是有显著下降的。北京1951-2010年年均各类沙尘天气的日数为22.18天,2007-2017年间此类天气的年均日数已降低至4.54天。而北京19世纪中叶的平均沙尘天气日数可是多达31.36天。但是,从这两年沙尘天气再次引起大众关注的现象来看,防沙治沙并非是我国一国之事,还需他国的共同努力。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诺德豪斯在《气候赌场》中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表现在“临界点和突发事件最危险的一个特点是它们无法被预见”。“全球同此凉热”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早已不再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将面临的气候风险,已印刻着全球化的属性。因此,有必要在全球气候治理工作中加强跨国协作。比如,为防治全球土地荒漠化和干旱化,1996年便生效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就一直致力于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开展减少土地退化和恢复退化土地工作。但最近接连爆发的沙尘天气,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联合国组织下的公约在他国的具体落实情况,全世界各国都应该也有责任承担起公约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毕竟,在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问题面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凭借“搭便车”行为而永远独善其身。

总之,此次沙尘天气将是我们思考气候全球化的一次重要契机。关心全球,放眼世界,将是我们未来谈论身边气候现象时应有的态度。

THE END
0."大漠风尘日色昏"不见踪影内蒙古生态环境改善沙尘漫天、狂风怒吼是往年二三月间内蒙古常见的天气,然而记者近日在风沙源之一的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采访发现,今年以来,“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不见踪影,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沙尘暴“爽约”了。 西靠腾格里沙漠的巴彦浩特镇,一湾绿水映蓝天,轻风拂面春意柔。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范晓钟说,以往立春过后,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往往接踵而至,大风吹来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pkxu8>671813@5539542<8732
1.他在沙漠种水稻被笑傻帽流转14500亩地种8类农作物获投400万之所以想在沙漠大规模种植水稻,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考量:东北的黑土都有病菌,但沙地原始无污染;沙漠地下水呈弱碱性,水质好;当地施有机肥,肥料充足,“每亩地可用2.5立方米牛粪”;沙地不长草,不生虫,所以不用撒农药。 ◆ 沙尘暴淹没了拖拉机。 而对46岁的李绍华来说,沙漠种植水稻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致富jvzquC41yy}/rnsekntfy|3ep1j03=5630nuou
2.沙漠可以变良田我国小伙在沙漠种出大片水稻,各国专家坐不住了而且土地荒漠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加剧,那些破坏力极大的沙尘暴、风沙、雾霾等自然灾害会席卷扰乱我们的生活秩序,危害我们的健康安全。02对于土地荒漠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其实一直有在努力地进行沙漠化的整治措施,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举措,早日改善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实若能将沙漠变为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91585:15658B7:a;<5:?:45:4tj}rn
3.草原生态无法挽回,蒙古国已成为东亚沙尘暴最大沙源地草原生态无法挽回,蒙古国已成为东亚沙尘暴最大沙源地 撒哈拉沙漠 而中国曾经也是东亚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地,在中国境内分布有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以及毛乌素和科尔沁等沙地,西部地区更是戈壁广布,荒漠化土地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6.81%。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系统治理,中国境内的沙 jvzquC41yy}/|‚s{0qxh0ls1pg}tkwkq1:662A5;0jznn
4.防风阻沙控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启动实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要坚持保护优先和系统观念,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建立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协同治理的联防联治机制,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在重点区域布局重点项目,科学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同等强度沙尘暴造成危害程度持续减轻。结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794288
5.实拍!近十年最强沙尘暴来袭中央气象台15日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内蒙古、北京、陕西等北方多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这也是近十年我国遭遇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范围也是近十年最广。 近年来,我国多地频频遭受沙尘暴侵袭。“十四五”时期,我国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50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00万公顷,力争到2025年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41463398373>55@>2499/j}rn
6.沙尘天气频现,是退林还耕惹的祸吗?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频现#中央气象台2023年4月12日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称,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4月12日8时至13日8时,新疆南疆盆地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和中部、宁夏、陕西中部、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中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jvzquC41tgsbtt3uqj{/exr1egrm1yh1xkkxrxnpv1874:<4a3826@=686
7.母亲河畔的中国小小麦草方格背后,有一批根扎沙漠的铁军1958年,包兰铁路正式通车了,火车需要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总长达40多公里。但在当时,铁路沙害防治却是世界性的科学与技术难题。 “沙漠具有流动性,极易形成沙尘暴。沙尘暴过境,我们辛苦修建的公路便会瞬间淹没在沙漠之中。”虎瑞说。 为保证在沙海中破浪前行的火车能畅通无阻,1955年,竺可桢院士带领李鸣冈等老一辈科学jvzquC41yy}/ultn0eun0ls1o1€mv|duu1814:6217>43B=240nuou
8.荒漠化逆转奇迹!内蒙古如何从沙尘暴中走出,实现土地重生?内蒙古如何从沙尘暴中走出,实现土地重生? 在广袤的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曾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挑战。然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程度连续“双减轻”的壮举。 一、内蒙古的荒漠化挑战 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 jvzquC41yy}/zrfplkiikwf0eqs0uyjekcr0fnyckne67<8430nuou
9.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专场论坛土地退化公约新浪财经我们选定两个地方,第一个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巴扎虎乡( 同音),阜新位于辽宁西北部风沙危害严重,我们在当地实施造林,希望可以有效的遏制风沙,阻止科尔沁沙漠地带的蔓延。进一步减少对北京首都沙尘暴的影响。当时我们在人民大会堂见证了签字仪式,出席的有李克强总理,有国际合作中心的苏主任主持了签字仪式。项目的目标希望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i{87235692B4385=28=54766/uqyon
10.告别黄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可在寸草不生的大沙漠里,小小树苗想要成活并不容易。一阵大风刮过,树苗就被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有一年,殷玉珍全家栽下了5000多棵树苗,被一场沙尘暴翻了个底朝天,就连费了一个冬天挖好的水渠也只剩下一条壕印子…… 在这场与沙子的“拉锯战”中,殷玉珍遇到了太多困难,但她从来没想过放弃。种了被埋jvzquC41yy}/jwipgyy/exr1r1:29>=;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