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灾害成为“非自然灾难”
灾情高峰过后,在大量、快速的信息让我们明白发生了什么以外,我们亦可借着记忆犹新的时刻来回顾和反思我们亲身经历或目睹发生的一切。为什么气象预警没有及时转化为响应行动?为什么持续的气候危机仍未激发社会备灾文化?自然灾害或许不可控,但因人为准备不足而导致的灾难却并非不可避免。为更好地应对下一场必然到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适应气候变化下的生存,我们需要作出改变。
极端天气的被动信息,难以激发主动行为
随着科技进步,天气预报水平在近代获得极大提升。可是,我们对越来越准确和丰富的气象信息的利用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目前,大部分关于极端天气的预报仍属于被动型信息。于是,大多数人只会接收信息,而不会改变行为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特殊情况。
与之相对的,互动型的信息能促使更多人采取行动。该研究指出,包括工作坊、社区活动和演习在内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可以让尚未亲身经历破坏气候的公众,参与到极端天气的讨论中来,在安全的模拟情景下,熟悉灾害性事件发生时的求生策略。在学习和分享经验教训的同时,建立社区伙伴和社会各界间的合作关系和信任,为关键时刻的主动响应行为奠定基础。
风险应对第一步:正视脆弱性与暴露度
将被动型的预警转化为有行为指向力的信息,只是风险认知的第一步。信息虽然能够填补我们的认知空白并促成采取行动的想法或意愿。但是,这些想法和意愿能否付诸行动,则取决于一系列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因素,如时间和财力等资源的限制,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如自认为有条件避免灾害影响或在低风险区域生活,以及悲观主义等。这些将自身定位为“局外人”和“受害者”的人群都将无力应对灾害事件。
上述研究发现,积极参与到灾害性事件的认知和行动中的人群有这样一些普遍共识:他们相信自己所处的环境是风险影响脆弱区,并认为当地环境的安危会对他们家庭的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自己的家庭有能力为极端天气灾害的防备采取行动,并且当地政府也有能力采取行动最大程度减免灾害影响。
所以,除了提供必要科学信息外,灾害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必须有针对性地让人们认识到其所在地的气候风险以及极端天气对自身的威胁。个体对其自身及其环境脆弱性和暴露度的正视是产生行动力的第一步。
过往经验不足以应对未来风险
从应急到适应的转变
所以,为最大限度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害与损失,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培养防灾和备灾文化。防备意识和措施的建立需要以风险认知为前提。适应气候变化的长久之计,要从增强科学信息和明智行动之间的关联开始。当个体和国家都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地认知自然灾害风险并主动参与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非自然灾难就能最大程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