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表格式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伦理四个方面。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地震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地震的成因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地震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此外,学生还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火山活动和地震。这些知识为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打下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界和地球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自然现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他们通常表现为积极参与、主动提问和积极分享观点。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地震的成因涉及地球内部复杂的地质过程,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主题,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案例来加深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和资源,如通过视频、图片和实际案例来辅助教学,以及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电脑和投影仪
-地球仪
-地震模拟仪
-地质图
2.课程平台:
-科学学习软件
-在线地震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
-地震科普视频
-地震案例分析报告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实验操作
-角色扮演
-问题解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内容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震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的变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地震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震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地震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地震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地震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震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地震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情感升华:
结合地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