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七彩学科网上搜索。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力、流水、冰川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在内容上本课遵循“成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的安排,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完整知识体系。教材安排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组织学生对成因进行猜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找到模拟实验和自然现象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聚焦观察点。活动二: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地震发生的情景及产生的影响,发展整理、分析信息的学习能力。活动三: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海报,内化知识与技能。【学
2、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地震,但是会从各种媒体上知道地震和地震带来的影响,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但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后地形地貌的变化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并形成科学的解释,了解应对措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
4、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引发海啸教师追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时又会发生什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什么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设计意图: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揭示本课学习主题。2.探索任务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猜测成因教师:小组讨论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同学们要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可以根据之前我们学过的地球结构、地壳运动等知识进行猜测和假设。学生交流、汇报:地球板块产生撞击、碰撞;地球板块裂开;地球内部运动导致岩石圈错位或破裂;地
5、球内部运动的产生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教师整理、板书。(2)收集证据教师: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样子,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阅读课本26页的实验步骤。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你能说出材料对应的实际物体吗?学生: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代表岩层受到的力。教师:观看实验操作,重复注意事项。教师: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什么?学生:要注意观察“地面”的变化;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3)建构解释教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学生:当很
6、用力用手拉开盒子的时候,“地面”裂开了,而用手挤压盒子时,“地面”隆起形成了褶皱。裂开和隆起的位置大都发生在“板块”对接边界。教师:实验现象能作为证据来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拉开或挤压盒子相当于板块相互分离或碰撞,当力气达到一定程度地面会裂开或者隆起相当于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猛然释放,造成了陆地表面的形状发生变化。教师:这是自然界中能找到的岩层模样。观察下面两张图,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学生:岩层发生弯曲是因为受到了挤压,发生断裂和错动是因为板块发生分离。教师:观看地震成因的科普视频。师生总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地震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留下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载共需:30积分(10积分=1元)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