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1、第一册 5 、3 地球表面的形态 _小学自然教案地球表面的形态教材分析地球表面, 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 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地壳。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 ,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教材中选用了6 幅插图,图5-6 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 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 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 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
2、;图5-11 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教法指导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 “地球表面形态 ”的教学录像, 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 课时。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
3、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准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2 “地貌类型 ”挂图或投影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开始前, 先播放 “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录像或投影片,如无条件, 可用 “地形地球仪 ”替代。然后教师提问, 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积有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固体外壳,称为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 地壳有一个很不平坦的表面,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海陆分布,有陆地和海洋,即
4、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而且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的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地球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 8848 米),地球最低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11034 米)。那么,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如何在地图上表示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貌呢?今天我们学习 “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一节课,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用投影仪或地理光盘出示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课本图 5-6),讲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 1)我国将青岛(黄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作为海拔的
5、基准面。( 2)向学生讲明一般地图上所表示的高度多为海拔高度。( 3)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a)与 (b)的相对高度 =(a)的海拔高度 -(b) 的海拔高度。(二)陆地地貌教师提问: 课余时间我们观察学校附近地貌, 请学生回答学校附近有那些地貌类型。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总称地貌, 陆地地貌可分为山地、 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类。教师出示五种地貌的示意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讲解地貌特征。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也比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2.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 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1 2 3 4 5 6下一页
6、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 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 玻璃器皿。一、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话题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
7、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二)观察大米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 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 各类米的特征。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 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 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
8、给这些米分分类。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三)课外作业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第三节脑和脊髓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 反射弧中的核心结构神经中枢就都存在于其中。 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完整地理解反射活动及其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脑又是形成感觉的地方, 体温调节的中枢也位于脑,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下续内容起着打基础的作用。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本节内容名词概念多,知识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投影、挂图、模型等; 同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对一
9、种具体现象作深入分析,揭示脑和脊髓在神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 课时。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二)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三)情感目标1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性教育。2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脊髓的功能。三、教学准备人脑的纵剖面挂图(或投影) 、人脑的模型、大脑的结构挂图或投影、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引入脑和脊髓。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外层和脊髓的内
10、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灰质;脑的内层和脊髓的外层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叫白质。(二)利用挂图、投影、模型,介绍人脑的结构和大脑的结构示人脑模型,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特别发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为什么说人的大脑特别发达呢?边观察模型边介绍。1从结构上看: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体高度密集,皮层表面布满沟、裂和回,使大脑皮层面积大大增加;皮层以下的白质发达,如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以及联系小脑、脑干、脊髓的神经纤维,大大增强了大脑皮层与其它中枢之间的联系。2从功能上看:大脑皮层上的神经中枢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语言中枢
11、等; 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它控制着其他低级中枢的活动。(三)结合实例,分析脊髓功能无意中,以针刺手,将发生缩手反射。出示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要求学生说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接着问,用针刺手,我们还会感觉到疼痛,痛的感觉是在哪里形成的呢?有的人胸部脊髓离断后,从胸部以下会失去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观察课本图413“传导束 ”,并自学 “脊髓的功能 ”部分内容。自学以后请学生就上述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结合投影或挂图(最好用简笔画) ,以针刺手发生缩手反射为例进行讲授。强调两点:1脊髓中的神经纤维集合成传导束,传导束的功能是传
12、导神经冲动,联系脊髓各部分及脊髓和脑。2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缩手中枢的神经冲动,分为两部分进行传导:一部分传向效应器,完成反射; 另一部分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所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两方面的功能。(四)小结:结合挂图或模型让学生指认脑的结构;要求学生复述缩手反射并引起痛觉的神经传导过程。并说明在缩手反射中,是先缩手然后感到疼痛。五、板书设计第三节脑和脊髓(一)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的结构特点:1大脑皮层面积大:布满沟、回、裂2白质发达,与各部分联系密切1 2 3 4下一页课 题9、食物中的营养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11 月 14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属于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