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于**(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地球表面形态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 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 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 着重体现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 中的指导者、 组织者和帮助者。 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 中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 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 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以及火山、 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 的解释; 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 对地
2、表影响三方面阐述。 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 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 生动、 具体,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内容的设计,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 能动性, 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初中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更加全面,他们对地 理学科知识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例相结合, 就会激发 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本节课相关的读图较多, 对本节课的正常学习 要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能摘到“好吃的桃子”。因此,教学中我将
3、努力营 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接受程度,通过巧妙设疑、积极思考探究, 逐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情,结合教材特点及创新教育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终身 学习能力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表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
4、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由于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优美自然风光图片, 培养学生欣赏美、 鉴赏美的能 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2 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教具 (一)教学方法 本节将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得系统知识。 (二)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六、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5、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新 课 投影: 中国地形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中国地形图,说一说中 国由哪些主要的地形构成? 投影图片:高原上的“凤凰” 。 中国西部及其周边的高原山地可以形成 一只高原上的“凤凰” 。我们在惊讶自然的神 奇同时,更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形是怎样形成 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表面形态形 成和变化的奥秘。 板书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生观察中国地 形图,并叙述自己 的想法。 从学生熟悉 的地理事物入 手,引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高原 上的“凤凰”打 破学生的思维定 势,产生认知冲 突,能够激发学 生探究地理问题 的欲望。 设 置 情 景 思 考 探
6、究 投影: 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洋 生物化石。 材料二: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 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从这些发现中,你有何启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地球经历了沧海桑 田的变化。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现在 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的一个 镜头。 板书: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阅读图 文资料思考回答。 从实例入 手,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教 师 讲 解 运用表格的 形式,使学生对 内外力作用形成 对比,有利于记 忆。 地质作 用 能量来 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7、 投影表格讲解 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呢?导致地 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 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 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让我们先来探 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形 师 生 合 作 探 究 为什么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呢,科学家们 做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比较盛行的一种是板块 构造学说。 板书: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 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 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 状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 动比较活跃。
8、下面我们就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 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 请学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各大板块之间存在着边界,请同学们观察 有几种边界类型。 未定板块边界,是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这 些区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不能确定边界类 型。通过观察板块边界受力方向可以知道:消 亡边界处板块相向受力,板块彼此碰撞挤压; 生长边界处板块向相反方向受力,彼此相互分 离。在张裂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冷却后形成新 的岩石圈即生长边界;在板块碰撞处,位 置较低的板块向下俯冲进入软流层被融化形 成新的岩浆,岩石圈在此消亡,即消亡边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 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的碰撞又可
9、分为 陆陆板块碰撞、陆海板块碰撞,下面我们就来 探究一下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处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 处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处,因 为是印度半岛和亚欧板块相碰撞,所以该区域 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碰撞。位于太平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处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 板块的碰撞处,属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 撞。同学们分三组,前两组完成课本 37 页活 学生与老师 一起观察并记忆 六大板块名称和 范围。学生回答板 块的边界类型。 分 A、 B、 C 组讨论并总结。 (学生代表回答) 1 题:( 1)印度洋 板块向东北移动、 亚欧板块向西南 2) 印度洋板块俯冲 到亚欧板块之下,
10、将其挤压、抬升, 形成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观察并获取 图像信息是高考 的一项能力要 求,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及语言 表达能力。倡导 合作性学习,培 养学生合作的意 识与能力。 观 察 比 较 探 究 承 转 过 度 动的 1、 2 两小题,并思考板块张裂和板块碰 撞区会形成什么地形?第三组同学完成屏幕 上的思考题。 投影:板块运动示意图、西北太平洋局部 地形、南美洲局部地形图。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三幅图思考:大陆板 块和大洋板块相互碰撞,在大陆板块和大洋板 块一侧各形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后,总结表格。 板块移 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 界 类 型 板块 碰撞 陆 陆 相 碰 形成高大山
11、脉 喜马拉雅山、阿 尔卑斯山 消 亡 边 界 陆 海 相 碰 陆地板块交界 处形成海岸山 脉,陆上形成岛 弧,海洋板块形 成深海沟 南美安第斯山 脉、太平洋西部 岛屿 消 亡 边 界 板块张 裂 形成裂谷和海 洋 东非大裂谷、大 西洋和红海 生 长 边 界 ( 3 )板块的这种 相对运动使地形 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地区由海洋变 成了陆地。 总结:陆陆板块碰 撞常形成高大的 山地和高原。 2 题:( 1)阿拉伯 半岛属于印度洋 ( 2 )与阿拉伯 半岛相邻的非洲 板块向北运动,阿 尔卑斯山系的形 成就是一个很好 ( 3)红海的 形成是由于上述 两大板块运动方 向相反,板块交界 张裂扩张而形成 的
12、。 总结:板块张 裂区常形成裂谷 和海洋。 3 题:陆海板块相 碰撞在大陆板块 一侧形成岛弧和 海岸山脉,海洋一 侧形成海沟。 投影: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示意 读图 思 考 并 图 回答。 请学生读图对比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 分布有什么规律?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等火山 地貌。地震常形成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板书: 2、火山地震活动与地形 投影:褶皱和断层景观图 板块构造学说能较好的解释宏观地形的 分布。但在微观地形上又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 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 形。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
13、地质构 观察图像比 较差异,培养学 生图像信息的获 取、解读与图文 转换和文字概括 能力。 使学生了解 地质构造的概念 及主要类型。 造。下面我们来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 系。 板书: 3、地质构造与地形 动 画 演 示 难 点 突 破 教师解释并演示褶皱、 背斜、向斜的概念。 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 地形? 背斜一般向上隆起成山,向斜一般向下凹 陷成谷,但我们在野外也常见到背斜谷和向斜 山。这是为什么呢? 动画演示背斜谷和向斜山 教师讲解: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 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外界同等 的侵蚀条件下往往被保留下来形成向斜山。背 斜谷则相反。 学生仔细观察并 思考回答。 通过质疑产 生认知冲突,产 生求知欲望,引 导学生深入探 究。 探 究 实 践 视频展示断层形成及其形成的地貌。请同 学们思考: 1、 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 2、 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 形? 3、 断层附近能否建设大型的工程,为什 么? 总结:建设大型工程应该避开断层。 学生思考回答 学以致用, 用学到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使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