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们对于74000年前印尼托巴超级火山喷发对人类种群影响的认识正产生着极大改变,这场历史上少见且威力大的火山爆发,向来被视作将人类推至快灭绝边缘的“灾难点”;不过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火山玻璃分析技术所带来的证据,正有力地挑战这一传统观点,彰显出早期现代人类非凡的适应能力与生存智慧。
此变化不光改写了人类进化史的关键部分,还为探究人类起源提供新的视角,托巴火山喷发,喷发指数量级高达8级,释出约2400立方公里的火山物质,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给地球气候带来剧烈冲击。 以往学界大多认为,此次喷发致使持续数十年的“火山寒冬”出现全球平均气温骤降3到3,5摄氏度,有的地区甚至下降15摄氏度,进而生态系统崩溃,诸多地方食物链断裂。这种极端的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被认为导致了人类种群的严重瓶颈效应,人口锐减至几千人,险些灭绝,成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大灾难。 不过诸多最新的考古与地质研究正在改写这种灾难论,非洲南部顶峰点以及埃塞俄比亚ShinfaMetema1等地的遗址出土了连续丰富的古人类活动证据,显示包括石器制造、工具使用、食物采集和烹饪等行为在火山喷发后仍保持活跃。其中对火山玻璃(cryptotephra)开展精确化学分析,成为了核实喷发时间与遗址年龄对应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显示出古人类群体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在生态巨变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灵活适应能力。
考古学家CurtisMarean等的研究表明,早期现代人类生存策略具有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狩猎-采集模式,借助贝类等海洋资源来缓冲喷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极大地降低对生存环境恶化的依赖。他们还发现了最古老射箭技术的证据,此表明这些人类群体积极创新狩猎工具,以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人类能度过火山寒冬,并且在之后的几万年里达成全球扩散,依靠的正是这些生存技术以及社会组织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整合全球范围内冰芯、沉积物及考古记录的研究成果表明,托巴喷发对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被普遍高估。 就地域和时间分布而言,诸多地区的植被与人类活动未出现中断情况,且不存在大规模灭绝事件,部分学者因此提出,应重新审视“托巴瓶颈”理论及“完全替代假说”,认为人类起源与扩散的进程更为复杂,绝非一场单一的灾难所能解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