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绿皮书》背后的美国“黑”历史

3月1日,一举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原创剧本奖三个奖项的电影《绿皮书》,在国内上映。

这部豆瓣评分8.9分的电影,讲述了美国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俗称“种族隔离法”)废除前的1962年,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盛行,黑人钢琴家Don Shirley不得不雇用白人司机Tony Vallelonga,依赖一本“绿皮书”(the Green Book,黑人旅行指南),去南方巡回表演的故事。

绿皮书是什么?就是黑人专用的旅行手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如果你是黑人,想在美国南部旅行,这本书几乎是必备。它告诉你哪些餐厅和旅店是接待黑人的。如果你不小心走错了,真有可能被打死。

“绿皮书”全名为“黑人旅游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最早为1936年纽约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个人出版。

别看加州现在这么包容,但在那个时候,许多餐厅都挂着侮辱性的牌子:黑人请进,如果你不怕我的枪。

类似的桥段在《绿皮书》中比比皆是。当Don弹奏钢琴时,现场听众皆为白人,黑人仆从只能在窗外听。当Don在庄园演奏完毕,想要上厕所,主任却表示他不能上客人用的厕所,而只能使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那个时候在美国南方,黑人是明确不能和白人共用厕所的。当Don去伯明翰的高档餐厅表演时,同样因为黑人身份,休息室被安排在一间杂物间。

观影之余,许多观众不禁好奇:那是一个怎样的时期?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了100年,为何美国南方仍然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吉姆·克劳法究竟是怎样的法律?美国黑人如何掀起一波波民权抗争,赢得一场场动见观瞻的宪法官司,迎来第二次解放——1967年《民权法案》?

-1-黑人被贩卖到美国的400年

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的一幕,可以说是整场颁奖典礼的最大高潮,“今年是黑人作为奴隶开始被贩卖到美国的400周年,马上就要迎来2020年总统大选,希望大家做正确的事,选择爱,而不是恨”。

根据历史学者考证:1619年,一艘荷兰船载运20名黑人来到北美,这是最早登陆北美的黑人,一般认为他们是一批契约奴。

没错,以移民立国的美国,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和民族,但是只有非洲黑人,是带着锁链和镣铐,含着泪水和恐惧来的,“是在违背其意志的情况下被贩卖到美国的唯一种族”。

1661年,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一项法律:把白人契约奴和黑人奴隶区别开来,前者定为“定期奴隶”,而后者则定为“终身奴隶”。其他南北各州议会纷纷效仿。

随后的一百年,各个殖民地陆续制定残酷无情的法律,镇压黑奴,剥夺黑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切权利:黑奴属于主人的财产,每天劳动18个小时;奴隶不得集会,不得拥有枪支,非经主人书面许可不得擅离农场,不得在法院对白人案件作证;逃亡奴隶必须送还原主;奴隶犯重罪可以盖烙印、剪耳朵、阉割或处死;奴隶主处死奴隶,不算犯罪。

整个18世纪,约有20万名黑人被运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其中90%被运到美国南方,从事艰辛的棉花种植。如果说殖民地时代,奴隶数量较少,奴隶制还带有一种温和的家长制性质,后期出现了更为残酷奴隶制形式——监工制,监工动辄对黑奴挥舞皮鞭,打死一个黑人奴隶就像打死一条狗一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独立战争爆发前,有文字记载的黑奴起义,不下50起以上。包括1712年纽约市黑人奴隶起义、1739年南卡罗来纳州的卡托起义等。纽约起义以失败告终,21名黑奴被处以死刑,“凡是能够想出来的最足以示众的惩罚都用上了”。卡托起义的参与者大半遭到屠杀。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至少有5000名黑人参军入伍,为了自身解放而英勇斗争。自1775年到1781年,每一次战斗都有黑人参加。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是用奴隶劳力买到自己独立的”。

独立战争前后,是美国黑人奴隶制度最发达的时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都有奴隶,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之前的美国总统都是奴隶主。纽约华尔街最早是白人奴隶主出租黑人奴隶的大市场。

最魔幻的是,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著称于世的弗吉尼亚州州长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拥有大量的黑人奴隶。他曾自嘲:“有谁相信我自己也购买奴隶?”对此,亨利有个蹩脚的理由,“在这里没有他们,我会多有不便。”

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众议院的伯吉西斯楼发表演说。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南北双方代表围绕奴隶制激辩不休,最后达成妥协:各州选举众议员和缴纳联邦税,黑人人口(南方黑奴)按照五分之三折算;宪法明确规定,未来20年国会不得禁止从非洲进口奴隶;奴隶从一州逃到另一州,经官方缉获,须归还原主。1793年,美国国会制定《逃亡奴隶引渡法》。

1807年,英国立法禁止奴隶贸易。次年,美国北部废奴主义者推动通过《禁止贩运法》。1816年,美国白人成立“美国黑人自由移植促进社”,鼓吹将自由黑人驱逐到非洲去。自由黑人痛斥此举过河拆桥,极力反对。

1829年,黑人领袖沃克出版《沃克呼吁书》,尖锐揭露奴隶制度的不合理,号召奴隶秘密组织起来,争取自由,推翻奴隶制度。“美国是我们的国家,正如它是白人的国家一样。我们曾经用我们的血泪使它富饶起来。整个美国的最大财富是从我们的血泪中产生的,他们能把我们从血泪中挣得的财产和家庭中赶出去吗?”

1831年,黑人在纽约布鲁克林会议上宣称:“我们是人,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国民,我们是公民同胞。奇怪的是,美国移植促进社的高贵绅士们,当他们正在这里用尽各种方法剥夺我们的权利时,却宣称能够在非洲给我们以荣誉和尊敬。”

至此,美国企图将所有自由黑人驱逐到非洲的运动,最终一败涂地。

这一时期,白人奴隶贩子不愿放弃贩奴的高额利润,美国南方违法贩奴之风盛行,加上黑奴的自然增长,到南北战争爆发前的1861年,全美黑奴人数约为400万。

鉴于黑奴起义屡遭镇压,奴隶们所采用的有效反抗方式是逃亡。从1800年到1850年,通过“地下铁路”逃亡到北部的黑奴平均为每年2000人。也就是说半世纪有10万黑奴成功逃亡。

同时,美国全国性的废奴运动逐渐兴起。1832年,新英格兰地区废奴社成立,口号是“立即解放,不补偿,不遣送”。废奴社赢得黑人的拥护,许多黑人加入,成为推动这一运动的基本力量。

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著名的斯科特(Dred Scott)案中判决:“黑人不享有白人必须尊重的权利”。大法官认定:黑奴不是美国公民,并宣布旨在限制奴隶制扩张的《密苏里妥协案》违宪。

这份判决激化了本已尖锐的南北矛盾,堵塞了以妥协手段解决奴隶制的道路,最终引发内战。在最高法院的历史上,斯科特案一直被视作最糟糕的判例,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故事背景在1858年的美国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讲的是一名黑奴被解救后复仇的故事。彼时美国已掀起众多的废奴运动。

1858年,林肯在竞选总统时说:“一个分裂的家庭是不能持久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处于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将来的结局不是奴隶制战胜自由制,就是自由制打败奴隶制。”

1859年,60岁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袭击哈珀斯渡口的联邦军火库,点燃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就义前,布朗留下遗言:“现在确信只有鲜血才能洗清这个有罪国土上的罪恶。”

1861年,南北战争打响。次年林肯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近20万黑人加入北方军队,25万黑人参加后勤工作。战争期间,近7万名黑人军人牺牲。《纽约论坛报》感慨:“为了争取自由的事业,每三名黑人军人就有一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广大黑人的积极参与帮助北方最终击溃南方,奴隶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865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规定在美国所辖境内永远废除奴隶制。

-2-吉姆·克劳法:荒谬的“隔离但平等”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黑人获得解放了吗?没有。废除奴隶制,不代表黑人地位的提升,广大南方黑人再次陷入新的灾难。

联邦政府的政策是保持南方前种植园奴隶主的土地状态,而不是把这些土地分配给黑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黑人名义上自由了,实际上仍然一无所有,只能求助于高利贷和拥有土地的种植园主。这些黑人要交付一半以上的收成给种植园主,还要应付欠下的高利贷。奴隶制废除了,经济上黑人却远未得到解放。

政治上,黑人的处境比经济上更为艰难。北方为了拉拢南方政客,赦免了参与叛乱的南方领袖。1876年之后,联邦军队陆续从南方撤走,南方重新回到民主党的控制之下。

南方政客祭出高招,从实际上剥夺黑人选举权,妨碍黑人行使投票权。一是公民须通过文化测验方可登记为选民,对于多为文盲的黑人不只要测试读写能力,而且要他们解释联邦宪法和州宪法;二是要缴纳人头税,方有资格投票,黑人一贫如洗,交不起人头税;三是“祖父条款”,1867年以前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及其后裔,免除文化测试,这项条款是专门为白人服务的,因为黑人此前无投票权;四是白人预选制,只有白人才能参加民主党预选,当时民主党在南方一统天下,黑人不参加民主党预选,实际上等于不能行使投票权。

法律上,比剥夺选举权问题更甚的则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1877年,重建时期结束。此后,南部各州纷纷制定了所谓的“吉姆·克劳法”,恢复种族隔离,剥夺黑人在内战后好不容易获得的各种公民权利和自由。

黑人与白人通婚受到严厉禁止。学校、教堂、医院、餐厅、商店、旅馆、剧场、厕所、墓地和其他公共场所全部实行种族隔离,供黑人专用的这些设施被冠以“吉姆·克劳”字样。流风所及,许多北方城市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影响。

火车站台上为黑人设置的有色人种候车室(Colored waiting room)。

黑人作家布莱顿·杰克逊回忆20世纪初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长大的情形:“有一个属于白人居住的世界,一个由城中心的旅馆、电影院的底层,以及我只能以卑微的顾客或清洁工人身份才能进入的办公室内部密室组成的路易斯维尔。”然后,这里还有一个黑人的世界,“其中的家庭、人民、教会和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黑色的。我知道,在这里有两个路易斯维尔,两个美国。”

19世纪后期,黑人曾先后以吉姆·克劳法违反宪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修正案为由,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

1883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民权法案一案中,宣布1875年《民权法案》违宪。这部法律曾将在旅馆、剧场、铁路和其他公共场所实施种族隔离视为非法行为,最高法院称;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平等保护条款,仅仅适用于禁止州政府对公民实施差别待遇,但并不禁止私人商业这么做。

1896年,在普莱西诉弗格森(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最高法院对要求白人和黑人隔离使用公共设施的州法大开绿灯,确立了“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原则。这桩案件源于该州议会要求铁路公司将黑人乘客与白人乘客隔离开,黑人居民组成的委员会对这项法律提出挑战。为了创造一个测试案例。黑人普莱斯拒绝服从检票员要他换到“有色人种专用”车厢中去的命令,遭到逮捕。

律师阿尔比恩强调:“公民资格是全国性的,不带肤色区别的。”但是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以8:1支持州法,认为“隔离的设施只要是分离而平等的,它们就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歧视”。唯一持异议的哈伦大法官,用了一句常为后人引用的名言谴责多数法官的判决:“我们的宪法是色盲的。”他指出,种族隔离来自于白人将自己看成是统治民族的信念,种族隔离违背了平等自由的原则。

1899年,最高法院再次宣布:“有关学校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如果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的设备彼此不相同,不得被认为是违反宪法,应视为有效。”这样一来,宪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修正案实际被大大削弱。

如哈伦所预言的那样,南部各州受到普莱斯案判决的鼓舞,大肆立法强制实施种族隔离。黑人专用设施不是破烂不堪,就是压根不存在。

1900年,整个南部没有一座州立黑人高中,黑人小学的校舍像“牲口圈一样的糟糕”。在商场里,白人顾客处处优先,黑人必须靠后站着,所有白人得到服务后方可上前;只有白人才能试穿衣服。黑人不能在白人面前抬高声音讲话,大街上、公交车上只能让路、让座给白人。

电影《绿皮书》中出现的“日落镇”,镇名本身就是歧视的产物。所谓“日落”,就是说日落之后,除了白人,其余有色人种都要离开镇子。正因如此,当黑人音乐家夜间来到日落镇时,当地警察才会要求他离开。当时全美有数千个日落镇。

种族隔离的每个组成部分——剥夺黑人选举权、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质量低下的教育,都导致黑人与白人互相排斥,心怀偏见,毒化了美国的族群关系。美国工人阶级长期陷入种族迷思,无法真正团结起来,维护自身权利。

挑战种族隔离的黑人,还要面对法外私刑的威胁。私刑(Lynching),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自行执法、就地审判、驰名全美的林奇(Lynch)上校命名,是典型的美国术语。

南方白人在南北战争后,私刑与种族歧视相结合,成为迫害黑奴的"神兵利器"。不经任何司法审判,通过暴民专政,对少数族群施以暴力,乃至当众绞死、烧死。

美国电影《为奴十二年》中饱受私刑的黑人。

1882年到1968年,全美4743人遭到民众私刑,其中近四分之三为黑人。绝大多数私刑事件,发生在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马等南方诸州。民间自发组织起来,对黑人骚扰驱逐、涂焦油沾羽毛、折磨羞辱,乃至非法处死。

1899年,乔治亚州黑人萨姆因自卫杀死种植园雇主,在两千名白人看客的众目睽睽之下,被白人暴徒残酷杀害。有人甚至从亚特兰大搭乘专车前来观看,包括幼童在内的一大群人津津有味地“欣赏”施刑者一点一点地割掉萨姆的耳朵、手指和私处,然后把受害人放在火上活活烧死,最后争抢他剩下的骨头。

私刑黑人很少受到惩罚,还获得了白人主流民意的同情与鼓励。惨案发生后,有人为私刑暴民头目百般开脱,执法者压根没有打算将罪犯绳之以法。

须知,加拿大整个历史上只有一次私刑。而这一次私刑,是1884年一群越境的美国人,在加拿大用私刑来惩罚一个印第安少年。难怪马克·吐温(Mark Twain)讽刺,美利坚合众国实为"美利坚私刑合众国"。就南方黑人所处的状况而言,美国无权将自己称之为“自由的土地”。

1900年,美国白人平均寿命48岁,黑人只有36岁。南方黑人数量占人口的1/3,财富却只有1/40。黑人文盲是白人的10倍,黑人大学生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6。

-3-”绿皮书“背后,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

1942年,美国官方民调显示,大部分白人并未意识到美国还存在一个“黑人问题”,他们认为黑人对自己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心满意足。

二战期间,100万美国黑人士兵军队中服役,作出重大贡献。不过他们被整编在实施种族隔离的队伍中,不能进入军中电影院和军人俱乐部。在火车上,黑人士兵还得向纳粹战俘让座。“军队对黑人士兵的政策与其给轴心国战俘的优待对比鲜明,对黑人士气打击最大。”一个实施种族隔离的军队是“不可能为一个自由世界而战的”。就连纳粹德国,都频频引用美国的种族歧视,来证明德国种族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美国首都华盛顿严格实施种族隔离,美国红十字会拒绝将白人和黑人的血浆在血库中混存。1940到1941年,就在罗斯福号召美国人起来帮助欧洲的自由人民的时候,美国本土了爆发13起私刑事件。1944年,一个白人买主因黑人西蒙斯拒绝卖给自己土地,涉嫌将其秘密杀害,白人逍遥法外,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发生这起事件的地方是密西西比州一个名叫“自由”的小镇。

好在战争后期,战壕里黑白士兵逐渐破除心结,平等以待,同袍情谊,有目共睹。这一切意味着战后黑人的地位将有重大的转变。罗斯福宣称:“地球上从来没有任何种族的人配做他们同类的主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黑人领袖伦道夫回敬总统:“种族歧视是非民主的,非美国化的和亲希特勒的。”

1941年,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 Roosevelt)签署第8802号总统行政命令,禁止国防工业实施种族歧视,建立公平就业委员会,负责监管命令的实施。

公平就业委员会的存在,标志着美国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这是重建以来第一个为争取黑人平等就业机会而成立的联邦机构,它举行的听证会不断暴露各行各业对黑人不同种类的歧视和排斥。到1944年,100万以上的黑人得到制造业工作,其中30万人是女性。一位黑人妇女回忆:“是希特勒帮助我们跳出了白人家庭的厨房。”

二战结束,老兵回家。一个从太平洋战场归来的黑人退伍军人说:“我们争取自由的战斗,是从我们抵达旧金山的那一刻开始的。”对此,阿拉巴马州州长弗兰克嗤之以鼻:“战争的紧急状态,不应该被用来作为废除种族界限的理由。”

1947年9月,美国宪法签署160周年纪念,自由列车揭幕。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怀疑:“吉姆·克劳法是否会在自由列车上实施?当它在密西西比境内停留时,它会不会直截了当地宣称每个人都有权登上这辆自由列车?”当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和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坚持对参观者实行种族隔离时,主办者取消了在当地的展出。黑人欢呼它冲破了种族隔离的高墙。

巧合的是,在《绿皮书》中,同样是在伯明翰市,Don和Tony面对白人提出的隔离就餐的要求,同样取消了最后一场演出。

1945年到1951年,从纽约到新墨西哥的11州成立了公平就业委员会,大量城市通过立法,禁止在就业和使用公共设施方面推行种族歧视。

冷战开始后,苏联严厉谴责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对美国抱有强烈的不信任,美国的国际形象岌岌可危。与此同时,美国白人享受的前所未有的富裕和繁荣与黑人深陷贫困和歧视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很快引发一场民权革命。

挑战种族隔离的黑人法庭斗争一波接一波,排山倒海而来,沛然莫之能御。

黑人律师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领导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挑战“隔离但平等”原则。南卡罗来纳州黑人皮尔逊以孩子的名义提起诉讼,当地学区每年为每个白人儿童的教育开支是149美元,黑人儿童只有43美元。黑人孩子的学校没有自来水和室内厕所,也没有校车接送。白人报复,将皮尔逊的房子烧为灰烬。1954年布朗案判决出炉,最高法院以9:0宣布:公立学校种族隔离违宪。“一个美好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黑人小说家埃莉森感慨。

1955年,阿拉巴马州黑人女裁缝帕克斯,拒绝遵守当地法律,在公车上向白人乘客让座,遭警察逮捕。当地黑人开展长达一年之久的抵制运动,这也是南部黑人民众首次大规模参与民权运动,最后1956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交通中的种族隔离违宪。黑人非暴力抵制以黑人大获全胜结束。

在实行种族隔离的车厢中,黑人只能坐最后几排,即使白人座位空着也不能坐。

1957年,为阻止小石城高中执行法庭命令的黑白合校计划,阿肯色州州长动用州国民警卫队,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David Eisenhower)决定派出联邦军队,前往小石城。在嚎叫挑衅的白人学生的目送下,空降军101师护送9名黑人进入学校。该事件显示,联邦政府不能容忍对法庭命令的公然违抗。

9名黑人被联邦军队护送进入小石城中央高中。

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争取公民权利,赢得北方白人自由派和世界舆论的普遍同情。法庭斗争之外,抗议、游行、示威、请愿,通过群众直接行动,诉说黑人的困境,引起舆论的重视,唤起民众的同情和声援,对联邦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国会立法。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成为这场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号召震撼人心:“我们这些被这片土地抛弃的人,我们这些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人,不希望再穿过被人囚禁关押的漫漫黑夜。我们现在就要去争取和迎接自由的黎明、正义和平等。”

1963年,伯明翰黑人民众大抗议,争取取消公共设施种族隔离,扩大黑人就业。4月,马丁·路德·金因违反示威禁令,被判处9天的监禁。他写下《伯明翰监狱的来信》,列举一长串黑人面临的困境和屈辱,呼吁白人温和派放弃对城市失序的恐惧,勇敢地投身于争取种族正义的事业。

伯明翰黑人儿童遭警察警棍、高压水龙头和警犬攻击的镜头通过电视画面播出,在全世界范围激发波涛汹涌的抗议浪潮。迫于压力,伯明翰商界最后同意:90天内取消种族隔离;60天内雇佣黑人。

受其影响,900个南方城市的黑人进行非暴力抗争,261个南方城市取消种族隔离。同年6月,肯尼迪总统(John Fitzgerald Kennedy)向国会提交《民权法案》,禁止在所有公共设施中实施种族隔离。

肯尼迪说,国家此刻面临一种道德上的危机,“我们在全世界各地鼓吹自由,但是我们要不要对世界说,这是一个把黑人排除在外的自由国家”。

8月28日,25万美国黑人、白人举行进军华盛顿的运动,民权运动达到顶点。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一条横幅写道“在1963年争取1863年就已经承诺的自由”。

11月,肯尼迪遇刺后,早年在德克萨斯学校中教过贫穷的墨西哥裔和白人儿童的约翰逊总统(Lyndon Baines Johnson),成功游说国会于1964年通过历史性的《民权法案》,作为对被暗杀的总统最为恰当的纪念。

1964年“自由之夏”,从北方来的民权积极分子在密西西比州为黑人学生开办“自由学校”,第一节课是为自由下定义。有些孩子说:“是能够进公立图书馆。”有的回答较为抽象:“捍卫自己的权利。”有的认为自由是法律上的平等,其他人则认为自由是从多年对白人的恐惧和屈从中解放出来,“心灵的自由”,一个孩子写道,是最大的自由。

1965年,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马州发起争取选举权游行,警察使用警棍、皮鞭和催泪弹进行围攻。约翰逊总统向全国发表讲话,将黑人大进军称之为“在人类尚未完成的寻求自由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引用了示威者最喜爱的歌曲《我们将会克服万难》。美国国会火速通过《选举权法》,授权联邦官员对选民进行登记。

南方黑人最终赢回在20世纪初被剥夺的选举权,新通过的宪法第二十四条修正案宣布:人头税为非法,这种税收长期在南方阻止黑人参加投票。

乘热打铁,约翰逊总统随后宣布建立“伟大社会”新蓝图,“我们要争取的不仅是作为一种权利和理论的平等,而是作为一种事实和结果的平等。”1965年,约翰逊公布“肯定性行动计划”,要求联邦政府承包商保证在雇佣求职者时,不得有种族性别等多方面的歧视。后来肯定性行动扩展到政府机构、大学必须为过去遭受歧视的黑人、女性保留一席之地。

民权运动带来不小进步,1970年代,三分之一的黑人家庭上升为中产阶级,黑人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为10%,与黑人在总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黑人担任公职官员和议员的人数大幅增加。黑人在文学、体育、音乐、戏剧等领域表现抢眼。

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强调:“民权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地位,而是要求美国重新思考自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应该适用于所有美国人,还是部分美国人?”

殊不知,美国几乎没有哪种大众文化与种族问题无关。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最为经久不衰的佳作,作者斯托夫人被林肯总统称之为“引起一场战争(南北战争)的小妇人”。美国第一部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以及巨片《乱世佳人》,无不与种族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根》激起人们对种族背景的浓厚兴趣;黑人圣歌、蓝调、说唱音乐更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的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奴隶制给今天的美国社会留下两个孪生遗产:一是造成黑人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低下;二是导致白人产生种族优越心理,灌输文化种族主义。

二者像幽灵般困扰着美国社会,阴魂不散。在美国,奴隶制度消亡了,但种族主义尚未终结。瑞典学者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说得好:“美国黑人问题首先是个白人问题。”

电影导演伯恩斯直言:“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裂缝处于美国历史的核心。我们必须用对自由的最大热情,去迎接这一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忘记——我们忘记了奴隶制的最大污点就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心脏里,忘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教训,忘记了我们是谁;那么,我们就会使那一裂缝更深、更宽。”

40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美国黑人平均寿命仅仅比美国白人少四年,但失业率、贫困率、犯罪率、堕胎率、单亲家庭数量依旧居高不下,种族平等在美国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前面的路仍然很长。

正如多年以前,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克鲁梅尔(Alexander Crummel)提醒美国人:“黑人只是一块试金石。在黑人问题上,美国要么经受住考验,要么失败。如果黑人在这个国家得不到自由,白人也不可能自由!”

THE END
0.BlackCodes|Definition,U.S.History,&Examples|BritannicaBlack Codes were the numerous laws enacted in the states of the former Confederacy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at were intended to ensure the continuance of white supremacy. Enacted in 1865 and 1866, the laws had their roots in the slave codes that hajvzq<84yyy4ctrycppodc7hqo1zprrh1dngdm6hqfg
1.揭示历史阴影与种族暴力的剧作《ChangingSame》:教育与社会正义问题2: 剧作《Changing Same》通过布克·T·斯皮斯利的真实故事,主要想向观众传达什么? 剧作《Changing Same》通过布克·T·斯皮斯利这位黑人士兵的真实故事,主要想向观众传达历史时期黑人士兵所遭受的不公与悲剧,以及当时根深蒂固的种族隔离法律如何导致个体悲剧的发生。剧作希望通过多角度的独白,展现事件对不同角色的jvzquC41yy}/hxwyctjqc}myc{4dqv435:695
2.北美观察丨恶制恶法酿贫富差距美国非裔命苦400年“吉姆·克劳法”是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非裔人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其中规定的各种差别待遇,造成了黑人在经济、教育以及社会上长久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该法对于非裔住房的限制,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裔在美国难以积累财富,从而无法摆脱贫困。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3969==;52972=<24;>57
3.“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的时间”,黑土保护难在哪儿?|为保护黑土地,我国此前已经先后颁布多项规划、政策,如《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 此次《黑土地保护法》的实施,将黑土地保护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63758>9a83lg5;ig23?13sze{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