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最近推出【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展】,这是继2018年入藏李伯安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后,于2019年特别策划了《走出巴颜喀拉》专题展览之后,策划实施的又一个李伯安绘画艺术专题展。本次展览展出了《走出巴颜喀拉》长卷的局部段落,同时分单元呈现李伯安的“太行系列”和“藏民系列”水墨人物画,以期通过对照,让观众更好地接触和理解李伯安的绘画艺术和人格魅力
李伯安创作的《走出巴颜喀拉》,师法自然,师法传统,大胆借鉴西方艺术的精髓,将油画、版画、雕塑的特点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语言之中,改变了水墨画在大作品大场面中缺乏力度、强度和气势的局面
《走出巴颜喀拉》被称作“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史诗性水墨人物长卷作品,被公认为中国21世纪艺术的辉煌代表”。长卷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构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构图,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和浩然大气的结构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已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
《走出巴颜喀拉》长卷高1.88米、长121.5米,具体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民人物。全画共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葬戏、赛马、天路10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分段欣赏这幅巨作(请横屏看图)
第一部分:圣山之灵(1.88米×13米)
巴颜喀拉山可谓中华民族的圣山.从这里走出了孕育中华文文明的
两条母亲河——黄河与长江。这里,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其壮观与神奇,直破天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圣山之灵自然指的是居住在高山之上的神灵。然而,画面上描绘的三组朝圣的藏民,分明使我们看到了不畏严寒风霜、顶住空气稀薄、坚持在世界屋脊上世代繁衍顽强生存下来的他们——真正的圣山之灵。仿佛他们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人类的第一次光临。
画面左边是云峦和图腾崇拜物,其中,若隐若现的头骨,灵异莫测的面具,奇形怪状的暗影,带领人们进入一种神秘的幻境。右边人物背后描绘一个圆形的金色巨轮和园月组成的黄色图腾,给画面的庄严肃穆笼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第二部分:开光大典(1.88×19米)
画面展示的是一个盛大的开光大典的场景。开光大典是藏民最为神圣的宗教大典。开光是佛教的宗教仪式之一,佛像塑成后,择吉日致礼供奉,名“开光”,亦称“开眼”。重要的佛像落成后,会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称为大典。画面中衣袂飘飘的喇嘛,庄严神圣的气氛,漫天飞舞的旗帜,横贯整个画面气势非凡的长喇叭,虔诚伏地的藏妇,布满筋络和皱纹的合十双手,都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朝圣(1.88×9米)
朝圣是信徒为了祈福、赎罪、感恩或还愿,到圣地朝拜的行为。藏民的朝圣更是融入他们灵魂中的头等大事。画中飘飘荡荡的经幡后面,走着一群虔诚的朝圣者,人人历尽艰难,满怀希望。队伍中,有双手合十者,有以身仗地者,有扶老携幼者,有默默诵经者,这是一个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其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氛,足以感天动地,无言地诉说着朝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期盼
第四部分:哈达(1.88×9米)
画面上,充满了宗教热情的人们,手捧哈达,献给他们心中的神灵。西藏有一个晒佛节,每年这一天,拉萨市万人空巷,举城若狂,类似的活动也遍及青藏地区。画面左边那个若隐若现的巨大头像,充溢着画面无处不在的敬畏与热情,表现了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神灵的崇拜。画中除了一位躬身的老妇外,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片赤裸的脊背,这一片脊背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扭曲和跳动,充满敬畏、激情、渴望和理想。人们披头散发,如痴如狂,呈现出藏民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献身精神
第五部分:玛尼堆(1.88×9米)
玛尼堆是藏民用石头堆起来的崇拜物。最初是自然崇拜的产物,后转为神灵崇拜,是藏民礼拜的地方之一。其四周由刻着六字真言的石片组成,多堆在路口旁边、山边池畔、村落或天葬场附近。玛尼堆旁有玛尼旗。画中的藏民手中不停地转动着转经筒,将自己的虔诚和诉求上达神灵。
藏民族居住地是一个人与自然,天上和人间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神灵之境,玛尼堆成为能经常维系人与神、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画中四人在蓝天白云下神态怡然,恬适自在。整个画面风轻日暖、宁静安谧,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六部分:劳作(1.88米×9米)
在春播节前几天,藏民会酿好青稞酒,身着华丽的衣装,并将
准备好的食物和用具一起去祭祀农业神和土地神,之后,人人盛
装牵牛一起到即将破土的田地向天敬酒。最后,大家兴高采烈地
分成几摊喝酒饮
画家在这里将不同时段的场景安排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劳动场面此段画面描绘的是藏民为生计而劳作的情景,和春播节十分相似画中描画的织布的妇女,捻线的老人,娇憨的孩子,调皮的卧犬以及聊天的男人和这些形象所表现出的原始沉重的劳作,淳朴简单的生活,亲密和谐的群体,自然纯净的心灵,风暴肆虐的环境以及安定的心态都使这个民族具有一种超常的吸引力。画面安排疏密有致,形象强烈而生动
第七部分:歇息(1.88×9米)
此段是表现藏民休息场景的画面,出现在画面上的人们也许是刚刚劳作之后,也许是在朝圣路上的间歇,也许是刚刚经历过晒佛节、春播节等盛大的宗教活动过后。这时,他们放松身心,恣意享受着佛国的消闲。画面上的人物多在聊天说笑,主妇则在和帮她打水做饭的人们拥炉待炊。画面中人物神态自在悠闲,表情轻松愉快,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第八部分:藏戏(1.88米×9米)
藏戏是一种广泛流行在藏族地区的歌舞剧。藏戏既可以弘扬佛法、禳灾驱邪,又可娱乐民众。这一部分是表现藏民族节假日藏戏表演时的画面。李伯安用他特有的笔墨,表现出20多个假面酣畅淋漓地舞戏的动态美,将宗教盛会的气氛和藏民的欢乐一阵阵推向高潮。画面上只有黑白二色和少许红色,然给人的感觉却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第九部分:赛马(1.88×9米)
赛马是青藏高原节假日时非常重要的传统体育和娱乐项目。李伯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侧面去描绘赛马的场面,而是出人意料地让跑在前面的几位剽悍英武、神采飞扬的骑手全部一字排开,正面向观众狂奔而来。马如幽灵,人赛天神,整个场面犹如飞沙走石,狂风巨浪,又如天崩地裂,山呼海啸,激荡跳跃,引入入胜,画面全部黑白,充满了版画的黑白对比和雕塑的强烈力感,而水墨的墨韵更是充溢其中
第十部分:天路(1.88×30米)
此部分是长卷2-9部分的第一稿。1999年秋,画家去世一年半后,其他作品均已全部装裱完。收拾整理时,此画不甘寂寞,自动从柜顶掉落。仔细对比,会发现其中含有长卷的大部分内容。从开光大典、劳作、歇息到天葬,表达出人的生死轮回的全过程。中部几个精彩绝伦的形象和数个比例不一的巨大头像,可爱的小娃娃和小姑娘,以及末尾的藏民族所独有的丧葬习俗——天葬,于长卷而言,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总结的作用,形成了长卷内容(从生到死)的自然结束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