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我好像还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但是,从孩子4岁多正式开始摄入科普知识的时候,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科普绘本讲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故事书你可以一口气讲下来,但是看科普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你可能讲不了几页,觉得孩子不懂可能是有以下原因:
1、孩子确实听不懂,他在听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问你,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下次还会问;
2、我也不怎么懂,甚至念都念不顺,有的字还不认识,更别提孩子了。
比如《DK太空》里的八大星球,我是被要求讲了好多遍,才理顺八大星球的排列顺序的;
3、我们认为/担心孩子听不懂,可能有些家长在讲完一遍之后急于要一个结果,但是孩子又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于是,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说实话,这个我没有担心过,并不是我有多大把握,而是,你在念的过程中,孩子捕捉到的点,和我们以为很重要的点可能不一样。
他要是不懂,他就会问,那我们就查。有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他的表情来判断。
夜晚散步,突然问我,什么是寒潮,我怕我忘了,立马就查,念给他听,再翻译一下
这也是我想表达的重点:不懂就查,也可以演示,你可以想尽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办法让孩子懂。
孩子最近对气象感兴趣,这里以加古里子的《地球科学力量》为例。
1、不懂就查,想办法让他更了解
讲到龙卷风的时候,我主动找出来视频让他看,地震、海啸、火山、雨雪雾、泥石流等视频,这样的感觉更直观,他都看了不止一遍,泥石流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见过几次模型。
电影《后天》刷了三遍,第一遍是我带着看的。后两遍,他不让我参与,快进1.2倍,我也在想,他能看懂吗?
爸爸问,那大雪把路封了,可以坐飞机啊,他说,不行啊,越往上越冷,飞机都冻住了,飞不了。(没白看)
或许他确实也吸收不了那么多,但是,研究过,和没有研究过,应该不一样吧?他愿意,那就顺着他的节奏,往后的日子里,他的相关问题更多了,我感觉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2、不懂就演示,用实际来说明
你告诉孩子,核桃的壳很硬,一砸开,里面才是核桃仁,可以吃,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核桃长什么样的孩子来说,他要去想去记忆,你把核桃拿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这就是核桃,他一下子就记住了。
给孩子讲《运动会》的时候,我给他讲跳高,我在想,我什么不能跳一跳呢?于是,我直接拿来了晾衣杆,给他展示,一步一步升高,直到跳不过去为止。
3、画思维导图,把关键知识串一下
孩子每天都要看,我也在讲,但是我又担心这些东西在他的脑海里仍然是很多个散点,害怕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孩子的思想又很活跃,思维都是发散的,有的时候就是想到哪里是哪里,但是,你可以用一个思维导图给他拉回来。
画思维导图,让这些东西呈现在一幅画面上,让孩子知道它们在地球上是这样分布的。
如果可以的话,平时的时候也可以带孩子多出门溜达,比如说,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等。你讲得越多,他知道的就越多,他看得越多,懂得就越多。
我的态度是,给孩子念书不是完成一个任务,那么,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也是真正地放下手机,放下杂念,去给孩子讲。
如果你想让这段亲子共读的质量更高的话,就一定要用心,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孩子的时间同样宝贵。
大家也可以反问自己,我给孩子讲清楚了吗?还是这一页我读完了,有没有敷衍了事?
可能,我们确实都懂得不多,拉孩子后腿了,但是,在给孩子讲科普绘本的时候,我仍然有以下建议,其他的,就看缘分吧:
1、你只管用心讲,你要相信,孩子的记忆力比我们好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大人讲完就讲完了。
但是,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冒出来一句,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我说,是吗?他说,嗯,然后我去翻书,就像他说的那样。而我都忘了。
2、确保自己讲清楚了,没有念完就算了。
比如,我在讲绘本的时候,碰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字。
比如说:礁石,jiāo shí?qiáo shí,打开手机查一下,jiāo shí,为防止出错,页面标注拼音。
成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一不留神,我就成了念故事,不得不倒回去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懂了才能更好地给孩子顺一遍。
3、重视绘本中图画的作用
绘本一般是图多字少,科普书的字也很多,图画作为文字也表达不了的东西,那我们完全可以指着图,看图说话,即兴发挥。
适当的问一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幅画的。
能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有时候也是没时间没心情,又焦虑,但是,还是帮他查一查吧,尽量满足他,不要亲手关了孩子对于求知的那扇门。
我是盛夏书香,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致力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女性自我提升;
在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儿理论,只是我做母亲以来的一些真诚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