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技术大全,超级实用,看后收藏!!有机肥施入

1、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硼(B)、锌(Zn)、铜(Cu)、钼(Mo)、氯(Cl),

按植物需要量的不同,可将这16种营养元素划分为:

大量元素(N、P、K)、中量营养元素(Ca、Mg、S)和微量元素(Fe、Mn、Zn、B、Cu、Mo、Cl),C、O、H这三种元素虽然在植物中数量最大,通常占其干物总量的94%左右,但因其主要来源于空气和水,所以不列入矿质养分中。但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除以上16种元素之外,还有一些元素对某些植物是不可缺少或特殊作用的,如硅(Si)、钠(Na)、钴(Co)、硒(Se)、钒(V)、镍(Ni)、碘(I)等元素,被称作植物的有益元素。

通常作物生长发育对氮、磷、钾等养分需要量较大,而土壤中固有的量远远不能满足其生长、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人为补施相应的元素肥料才能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其中,氮、磷、钾三种养分元素对各种作物生长、形成产量所需要量最大,故常被称为“三要素”。而有益元素不是所有作物必须的,只是某些作物所必需(如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所必需的),或对于某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对某些作物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如豆科作物需要钴、藜科作物需要钠等),因此,在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元素和施肥技术,并注意与其他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

2、怎样提高植物根部吸肥效果?

植物根部吸收养分主要依靠其庞大的根系。如一株成熟的水稻,其根部有200~300条根,多的可达600~700条,每条根上还有许多支根,支根的先端是根毛,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植物根系一旦长出,就具备了吸收功能。

要想让植物吸收更多养分,就应该让植物多生根,只有根系发达,根系活力强了,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由于植物根系吸收养分需要良好的呼吸条件,根部还需要保持有充足的氧气。在生产中,通过深翻土壤、中耕松土、增施肥料(尤其是腐植酸类肥料)、合理排灌、提高地温、激素处理等措施,让植物尽快发生并建立庞大的根系和健壮的植株,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3、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施肥是什么关系?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对养分吸收和保蓄能力。土壤供肥性是指土壤释放和供给植物养分的能力。好的土壤应该是保肥和供肥协调,能随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保肥性能好,施入的肥料不易流失,但供肥慢,施肥后,见效也慢;而砂性大、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施入的硫酸铵、尿素等速效肥料容易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失,这样的土壤“发小苗,不发老苗”,虽然供肥性能好,但无后劲,作物产量也不高。

因此,施肥时要针对不同的土壤,施肥措施也有所差异。对于保肥性差、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除基肥中多施有机肥料外,施用化肥要“少量多次”,以免一次施肥过量引起“烧苗”和养分流失,并防止后期脱肥引起早衰。对保肥性能好的黏土或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因保肥性好,化肥一次用量可多一些,也不会造成“烧苗”和养分流失。但这样的土壤“发老苗,不发小苗”。在作物生长前期,要采用种肥或提早追肥,以促进早期生长,到了生长中后期要控制化肥,尤其是氮肥用量,以免引起徒长,造成减产。

4、怎样根据天气情况对施肥进行预报?

农作物生长发育及施肥效果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合作用需要光能,光合作用产生的糖是供给根系呼吸作用的能量源,能量不足将会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因此,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氮、磷、钾、钙、镁、锰、等矿质营养的吸收量明显减少。

温度既影响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也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如水稻灌水温度过低,容易发生稻瘟病,是由于低温影响水稻对硅、钾的吸收所致。保护地西红柿浇水温度低于7℃,容易产生大量空洞果。

水分一方面可加速肥料溶解,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若水分过多,通气性不良,不利于养分吸收,而且会造成养分流失。

实践中,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施肥判断是一项复杂的经验技术。如早春低温年份,水稻溶液发生缺磷、缺锌,应注意及时补充磷肥和锌肥。在光照不良的季节,应适当补充钾肥,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在干旱的年份,油菜溶液缺硼,蔬菜溶液缺钙,要注意及时补充硼砂和钙肥。在多雨的季节,容易造成土壤中有效铁的淋失,要注意及时补充。

5、怎样提高“以肥防病”的效果?

喷施1%和3%的过磷酸钙,可提高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减少发病率。增施钾肥可以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稻纹枯病、棉花枯萎病、马铃薯晚疫病、西红柿斑枯病等作物的抗性。铜能提高西红柿对叶霉病、甜菜褐斑病的抗性等等。

要提高以肥抗病的目的,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重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要做到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配合施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合施用,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

有机肥和生物肥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对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改善土壤pH值。

许多土壤病害对土壤酸碱度敏感。如酸性土壤容易发生真菌和根结线虫,而施用微碱性的腐植酸肥料可减少真菌和根结线虫的发生。

6、化肥用量的计算:

不同化肥所含纯氮、纯磷、纯钾的量不同,一般包装上都有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当农作物使用化肥时,按技术规程要求,需施用多少纯氮、纯磷、纯钾,应根据化肥的有效成分含量计算出实际用量。

方法:所需化肥重量=农作物所需养分量÷化肥中所含有效养分的比重。例如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所吸收的养分数量,纯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3公斤。

在灌溉冬小麦区,小麦播种前,将有机肥和全生育期需的氮量的60%的化学氮肥,100%的磷、钾肥撒施后耕翻入土,一般情况下,可亩施高氮高磷复合肥40-50公斤(控释肥35-40公斤)。

在干旱冬小麦区,由于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少,浅施追肥效果差,一般不施追肥。而采用在小麦播种前将有机肥和化肥一次性深施。

有秸秆还田的地区,注意在秸秆还田的时候补施10-15公斤尿素。春小麦春播秋收,全生育期约100—130d,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氮2.5~3.0千克、磷0.78~1.1千克、钾1.9~4.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2.8:1:3.15。

播种时气温偏低,受温度影响,土壤养分释放缓慢,基肥和种肥应占全生育期施肥量的90%左右。一般亩施农家肥5吨,磷酸二铵15~20千克,尿素10千克或过磷酸钙50~60千克,硫铵50千克,根据地力情况,也可以在播种时加一些硫酸钾型复合肥5~10千克,做到“胎里富”。

由于肥力集中在种籽附近,小麦发芽长根后即可利用。追肥宜早,一般在分蘖前后(二叶一心),并要重追,亩施尿素10千克,主要提高分蘖成穗率,促伎壮苗早发,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在苗弱的情况下,拔节期追尿素5-8公斤。

7、怎样提高叶面肥的效果?

喷施作物种类棉花、西瓜、黄瓜、番茄、苹果、葡萄等双子叶植物叶面积大,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溶液被吸收,常有较好的效果;而水稻、小麦、韭菜、大蒜等单子叶植物的叶面积小,且叶子表面覆盖蜡质层,溶液中的养分难以被吸收,喷施效果相对较差。

喷施部位主要喷施部位是新陈代谢旺盛的幼叶和功能叶上,而老叶吸收慢,效果差。通常来说,叶子背面气孔比正面要多,溶液易被吸收,应尽量多喷叶子背面。

喷施浓度不同肥料其喷施浓度有较大差异。尿素0.5%~1%,过磷酸钙1%~3%,磷酸二氢钾0.2%~0.5%,硫酸钾0.5%~2%,微量元素肥料通常在0.1%~0.5%作用。

8、盐碱地施肥注意啥?

盐碱地是盐地和碱地的总称。盐地是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土壤,pH值不一定高;碱地是含碳酸盐或重碳酸盐的土壤,pH值较高,偏碱性。盐碱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状差,对植物生长的有害离子多,作物苗期不发,甚至死苗。

盐碱地施肥要注意以下几点:

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化肥施用要“少量多次”。

盐碱地含钾高,含磷低,应注意补充磷肥,适当补充氮肥,少施或不施钾肥。

施肥后要及时灌溉,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由于盐碱地不易发苗,施用种肥要特别小心,避免种子与肥料接触,影响发芽。

9、保护地蔬菜施肥有哪些不合理情况?

保护地蔬菜是一个密闭的环境,因而与开放式的露地栽培有着明显的不同。

保护地蔬菜不合理施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施肥量过多,造成土壤盐渍化。通常情况下,在保护地栽培环境下,由于不受雨水淋失,肥料利用率可比露地提高20%左右,即使和露地同样施肥,也会造成养分较多。此外,菜农片面认为只要增加施肥就能获得高产的错误思想在作祟,结果事与愿违。过多施肥会引起土壤盐分积累,从而抑制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使蔬菜作物受害,这在黄瓜、西红柿、草莓等作物上表现突出。

施肥不平衡,磷肥浪费严重。不少地方菜农习惯使用磷酸二铵,造成土壤磷素大量累积,不仅造成损失,还会诱导缺素症。

化肥普遍地表撒施,利用率低下。

大量生鲜鸡粪的投入。投入大量的生鲜鸡粪,不注重生物肥的施用,造成出现大量“烧根”“烧苗”现象。

大量施用氮肥,钾肥不足。

为此,针对保护地蔬菜施肥,要做到: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蔬菜产量水平进行科学施肥。

控氮增钾,平衡施肥。

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加大腐植酸水溶肥料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

10、怎样预防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

保护地不同于露地,一旦施肥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地表盐分累积,严重时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地为密闭环境,气温高,水分蒸发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向地表汇集,同时,保护地缺乏雨水淋溶,土壤水分移动少,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几乎不被淋失,从而造成地表盐分浓度升高。

保护地蔬菜施肥量远远大于露地。这些养分除了被蔬菜吸收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田间管理措施不当,如地表浇水、土面撒施化肥、浅耕等,也会加剧盐分向地表汇集。

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主要注意以下四点: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灌水洗盐。

在高温季节,每隔30天大水漫灌一次。对于盐分高的土壤,在蔬菜定植之前,要大水漫灌。夏季,揭去塑料薄膜,利用雨水压盐。

采用地表覆盖,减少蒸发。采用地表覆盖地膜、秸秆等,可减少盐分50%以上。

选用耐盐性强的蔬菜品种。耐盐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花椰菜、结球生菜、菠菜>茄子、芹菜>辣椒>黄瓜,而草莓的耐盐性最差。

11、如何防治土壤板结

一是增施有机肥

二是秸秆还田。

三是适度深耕。

四是测土配方施肥。

五是秸秆生物反应堆。

六是棚内洗盐法。

七是合理灌溉。

八是晒垡和冻垡。

九是彻底清除农田残膜。

十是调节土壤酸碱度。

12、生物有机肥施用方法

生物有机肥根据作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肥方法,常用的施肥方法有:

1. 种施法:机播时,将颗粒生物有机肥与少量化肥混匀,随播种机施入土壤。

2. 撒施法:结合深耕或在播种时将生物有机肥均匀地施在根系集中分布的区域和经常保持湿润状态的土层中,做到土肥相融。

3. 条状沟施法:条播作物或葡萄等果树,开沟后施肥播种或在距离果树5cm处开沟施肥。

4. 环状沟施法:苹果、桃、梨等幼年果树,距树干20-30cm,绕树干开一环状沟,施肥后覆土。

5. 放射状沟施:苹果、桃、梨等成年果树,距树干30cm处,按果树根系伸展情况向四周开4-5个50cm长的沟,施肥后覆土。

6. 穴施法:点播或移栽作物,如玉米、棉花、西红柿等,将肥料施入播种穴,然后播种或移栽。

7. 蘸根法:对移栽作物,如水稻、西红柿等,按生物有机肥加5份水配成肥料悬浊液,浸蘸苗根,然后定植。

8. 盖种肥法:开沟播种后,将生物有机肥均匀地覆盖在种子上面。

1.

2.

3.

4.

综合:三农大百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草莓根系养护好,是产量和质量的重中之重适合草莓根系生长的EC值是0.5-0.8ms/cm;超过0.8ms/cm,根系吸收养分、水分受阻;EC是1ms/cm,土壤已经出现次生盐渍化障碍,作物出现生理障碍,产量显著降低,需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当EC值到3ms/cm,土壤已经严重次生盐渍化,根系枯萎死亡;当土壤EC值大于4ms/cm时,土壤为盐渍土。 jvzquC41yy}/onnrkct/ew45g4<5l?8
1.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但是,咸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如果灌排措施管理不当,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11]。当前中国海洋农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咸水处理和精准灌溉技术可以实现海水资源的充分利用[12-13],而咸水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咸水淡化和微咸水灌溉方面[14]。因此,从灌溉源头对咸水进行淡化并结合精准灌溉技术减少jvzquC41ejooc€xk0p}twjk0gf{/ew4m{fz06jg3c9l9f@<36fg2cl>6dd;chn8;f9;70qyo
2.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随着全球气候暖化问题的日益加剧, 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约有7%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威胁,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我国是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盐渍化土壤面积大, 分布广, 对区域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70 年来我国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 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zk72346:29=
3.草莓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1、施肥不合理:棚室土壤的盐分主要来源于大量施肥,盲目大量施肥是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棚室草莓因其产量高、效益好,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高利润,不惜成本大量施肥,施肥量往往是草莓需肥的几倍,这样就使大量剩余肥料及其副成分在土壤中积累,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 jvzquC41yy}/insi|juoikfpi0ipo8ftvkimg6638:7.37mvon
4.土壤盐分遥感反演研究进展土壤盐渍化是盐分(以溶解性盐分为主)在土壤中不断累积的过程,常见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 [1] 和海涂区 [2]。盐分累积通常伴随水分运移同步发生,与土壤盐渍化相关的水盐运移过程包括海水洪泛、海水渗漏和地下水补给等。在干旱半干旱区,不合理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进一步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3]。当土壤中的盐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8:27?
5.2022我国盐碱地的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行业新闻资讯(2)次生障碍盐碱地“上膜下秸”控抑盐技术。该技术针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特点,通过在地表下设秸秆隔层,切断土壤毛细管的连续性,控制底层盐分上移,并在地表覆膜,抑制盐分表聚。该技术适合在我国五大盐碱区应用,目前已在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的中、重度盐碱地进行了成功应用。 jvzquC41yy}/uqnjwctuqwl0eqs0pn|u178267mvon
6.奔走在田间的“土壤医生”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不少蔬菜种植户不了解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试图靠加大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来解决问题。团队科研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黄新琦告诉记者,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连作问题,还会进一步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蔬菜生长难以为继。 jvzquC41yy}/l|jpgyy/exr1pg}t1‚|142842?4v42842?5;a9?7;9850unuou
7.塔里木河中下游流域棉田及胡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大规模农垦活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因此,关注和研究荒漠绿洲农业土壤的演变机制对于科学管理绿洲生态系统、维护人工绿洲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作为一类多样性最高的生命形式,在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和金属循环等jvzq<84lqwxocux0ko4be7hp1jznn8|uyzzcew4423?0;8yd3;6:4;660jzn
8.农业观察|设施土壤退化改良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作物地上部干、鲜重显著增加了138%、125%;地下部干、鲜重分别增加了297%、169%,表明根施玉米浆和肌醇复配液的抗盐促生效果较好,复配液产品在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与青岛真维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玉米浆浓缩液为原料,联合开发出“必佳新波路”新型抗盐有机水溶性肥料,该产品jvzquC41yy}/p}{0ep5{zqFtvkimg7xjvor@kmB354824
9.科学施肥是防控面源污染的第一阵线土壤中残留的肥料过多,也会逐渐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板结等问题。综合多年来的研究显示:施入土壤的氮肥以气态形式损失的比例占施氮量的30%左右(包括氨气、氮氧化合物和氮气),通过径流和淋溶的损失占2%-5%,但在某些条件下,径流和淋溶占比可达到8%-10%,在蔬菜地,占比可达20%。与氮相比,磷在土壤中相对比较jvzquC41u|h/hjwogt4dqv3ep1814:44247169>142822=5;a2681;5432:1;h529a7/j}r
10.运城新闻网通过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新设D60U型渠20.9km、D40U型渠42.6km、D50U型渠8.5km,使6万余亩盐碱地受益。通过利用引黄灌溉,基本结束了长期使用全盐量和氯离子超标的浅层地下水灌溉的现状,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解决了农民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合理耕作、培肥土壤。在盐碱地上推广秋深耕、jvzq<84yyy4tz‚htd0ipo8724531785:1euovnsva4?76<>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