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预计此次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年冬季

那么,今冬为何会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该事件罕见吗?受其影响我国今冬是暖冬还是冷冬?近日,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对此作了一一解读。

什么是"三重"拉尼娜事件?

连续跨越三个冬季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冷水事件,监测区域海温指数滑动平均连续5个月以上低于负0.5摄氏度。"周兵解释说,"三重"的含义是连续三个冬季为拉尼娜事件,也就是这种冷水事件跨越了三年。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也相继出现过"三重"拉尼娜事件。一般来讲,拉尼娜与厄尔尼诺过程的变化周期为2-7年,平均为4年。

周兵称,具体到本次事件,自2020年夏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迅速转为偏冷状态,8月首次低于负0.5摄氏度,并在随后2020年冬季出现一次弱拉尼娜事件;2021年9月再次呈现弱拉尼娜事件特征;近期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未来冷水强度有可能低于负1.3摄氏度,可能会达到中等强度拉尼娜标准。由于2020年8月以来,连续三个冬季经历了拉尼娜,因此,世界气象组织称之为"三重"拉尼娜。

随着今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东风再次增强,拉尼娜事件一直维持,且在春季有明显的发展。拉尼娜影响了区域温度和降水模式,我国南方表现出暖干气候特征,澳大利亚等地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可能加剧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或洪水。

早在今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预测结果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持续至今年冬季。并指出持续到秋季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为55%。

"三重"拉尼娜现象罕见吗?

少有但并非首次出现

尽管拉尼娜事件会造成全球或区域气候异常,但每次拉尼娜事件带来的气候影响不完全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因素或大气环流系统的时空配置。虽然持续12月以上的拉尼娜事件较为常见,但连续三个还不多。"1951年以来'三重'拉尼娜事件出现的周期在20-30年左右。但绝非首次出现。"周兵说。

那么,拉尼娜是如何形成的?"拉尼娜的形成与热带中东太平洋东风增强有关,来自南半球的东风增强,海表面此表层冷水上涌,形成堆积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周兵说,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历史资料合成分析表明,伴随拉尼娜事件而来的冬季,也就是当年12月至次年2月的气温异常主要特征为:我国西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是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中部等地,但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

今冬是暖冬还是冷冬?

拉尼娜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那么,今年冬季会不会发展成冷冬?

"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与我国冬季气温的对应关系比较直接。"周兵介绍说,当拉尼娜事件出现的时候,往往对应着"冷冬",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种对应关系在减弱,甚至有个别拉尼娜事件也会出现"暖冬"现象。因此,受拉尼娜的直接影响,可能会使得我国冬季气温偏冷的概率增大。

据了解,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类别。其中,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0.43倍标准差,可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区域内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根据强度指数,冷冬又可分为弱冷冬和强冷冬。而拉尼娜事件中,1998/1999年冬季和2020/2021年冬季为罕见的"强暖冬"。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气温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冬季气温最为异常的区域是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陕西西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东北部和宁夏等地,偏低1-2摄氏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北部、山东、河南东部、湖北东北部等地,偏高1-2摄氏度。

THE END
0.广东网络发言人遭遇三年之痒:突发事件多部门失声新闻台三年之后,“幽壹”坦言,虽然社会对网络发言人制度评价普遍不错,但当年的担心还是有一部分化为了现实:一部分网络发言人工作做得不错,面对突发事件反应很迅速;也有一部分网络发言人做得不甚满意,沦为了作秀工具。“幽壹”特别在意的是,遇到突发事件,大多数部门并未能及时通过网络发言人发出声音。 一个事实摆在面前。在网络发言人制度运 jvzq<84pgyy/ewyx0et0eqnpc1813;564252399230yivvq
1.干旱而非垃圾输入改变了异养呼吸对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贡献然而,干旱通过改变植物生产力,间接影响了这些过程,从而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此外,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调控土壤呼吸的重要环境因子,它们不仅直接影响微生物代谢速率,还通过植物生理过程间接影响呼吸。因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呼吸对干旱事件和凋落物变化表现出高度的响应性。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52:994<87;0nuo
2.热浪席卷东南亚!厄尔尼诺今夏或刷新全球最暖纪录强厄尔尼诺年份,均出现了极端干旱或洪涝灾害。以1997-199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为例: 1997年海温距平指数从1月起连续12个月持续上升,到1997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达到2.8℃的极高值,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14个月,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温距平指数峰值最高、强度最大的一次。 jvzquC41grgqg{3qggkf0lto1gvbrnw1C1nuou44249.2>4381ipp}jpva>8::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