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水土流失及治理

从大别山区半务工半务农的农民,到长江中下游的村村冒烟,再到黄土高原的治沟造地,我国一直重视农村问题。我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一大部分人主要就是分布在农村,而且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所以要想脱贫,就得先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治沟造地是在传统的打坝淤地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所以更重视改善人居环境。下图为治沟构造地示意图。

●措施:

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盐碱的思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切断了泥沙输移的通道,确保了农田安全,防止了开挖面、取土场、农田、田间道路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效的保持了水土资源,实现了科学治沟造地。

●成效:

治沟造地是延安近年来在丘陵沟壑区解决耕地不足,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可机耕的优质高产良田。治沟造地可以减少势能差,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从短时间尺度来看,延安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依然面临新的问题,如:治沟造地对生态环境有损害;排水渠设计不合理,导致集中降雨时泄水不畅(例如,2013年延安遭遇50年一遇的大暴雨,约20%的新造耕地被毁);乡村空心化导致新造耕地无人耕种,20%的新造地被撂荒等新问题。但是,从长时间尺度看,延安治沟造地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巩固,有利于降水就地入渗,有利于增加高标准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单产。与坡耕地相比,延安平整土地种植大豆、糜子、玉米和马铃薯,其产量分别比坡耕地增加60%、91%、41%和130%[28]。因此,从长远来看,治沟造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高考考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治理先后经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土高原局部地区过度退耕还林还草,导致人-地-粮食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农村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黄土高原作为西北贫困地区,如何创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是一个重大科学课题。

治沟造地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本题组选取典型乡村治沟造地、脱贫致富的案例,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措施,既彰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又考查了地理的核心——人地关系。

【高考真题】

(2021年Ⅱ卷1~3题)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C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打坝淤地就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且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作物产量。结合图示信息可看出,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了耕地面积,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对。

2.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AC可直接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结合图示“沟道覆土造地”信息可知,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为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提高耕地肥力没体现,D错。

3.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排除①;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说明生态环境脆弱,②对;加上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建议变式练习】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层层设防。做到治洶造地与生态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2013年开始在延安试点实施的治沟造地(2013——017年),已完成造地50万亩。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盐碱的恩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洶坡稳定、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中科院某研究团队在延安市甘谷驿镇顾屯选择了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由众多小流域组成)开展对比观测研究。下图为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及无机氮养分输出量的差异对比统计图。

(1)指出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

(2)分析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

(3)推测治沟造地大流域耕地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4)说明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

【答案】(1)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2)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径流量少,侵蚀量变小,水土流失少;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大,侵蚀搬运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3)变化: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水土保持作用增强,降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抬升;蒸发旺盛,地下盐分向地表集聚。

(4)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变清;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变化减小;影响河流生态等。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治沟造地模式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人类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人们治理措施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应从材料信息中归纳说明。材料信息表明,治沟造地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层层设防。由此可知,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使得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2)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应结合“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进行分析。一般地表径流量越大、径流速度越大,侵蚀量越大。读“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可知,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径流量少,加上通过治沟造地使得沟道土地变得平整、沟谷变宽,使得径流速度大大降低,因此流水侵蚀力减小,使得侵蚀量变小,水土流失量变少;读图可知,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大,径流速度较大,因此流水侵蚀力较大,侵蚀搬运量大,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3)治沟造地大流域耕地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趋势应主要从地下水位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治沟造地后使得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加上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措施,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径流量增多,且流速较慢,地下水位抬升,当地蒸发旺盛,降水较少,使得地下盐分向地表集聚,从而导致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

(4)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应从含沙量、径流量及变化等方面进行说明。治沟造地后使得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加上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措施,水土保持能力增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变清,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排洪能力增强,减轻洪涝灾害;由于治沟造地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增强,大量地表径流下渗,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地下水调节功能增强,使得河流径流变化减小,洪峰流量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多,旱洪灾害减小;由于治沟造地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增强,河流输沙量减小,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影响河口海岸地貌及河流生态。

THE END
0.从水土流失区到绿色“聚宝盆”——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上世纪80年代初赣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山地面积的37%,经过30多年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80年的11187平方公里降至2020年的6949平方公里,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北部的九江市武宁县的长水村,经过“治山、理水、控污”措施的同步实施,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度已达95.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96%jvzquC41pg}t0lhvx0ipo872435248781CXUKkYdzo~P|m[mqR>VI=twu4724;;0ujznn
1.水土流失治理的陕西实践思享汇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50,但土壤流失总量却占到全国的1/5。黄河流域涉及我省的8市1区13.36万平方公里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6133661;7645>10|mvon
2.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连续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央广网重庆4月11日消息(记者陈静)记者从重庆市水利局获悉,根据水利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水土保持公报显示,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连续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快速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持续向好,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jvzq<84pgyy/eww0ep5mqlfn1flul87246653:4v42852=63a7878?54494tj}rn
3.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双降!四川开创水土保持新篇章黄河流域的阿坝州若尔盖县阿西镇夺巴村则实施了达水曲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改善了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四川省黄河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的亮眼成绩。 数据显示,去年,四川省完成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268平方公里,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03%;国家水土保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o8lizy532;8291;9;;;9834ivvq
4.中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概况长江流域是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53.08万km2,占流域面积的29.5%,年土壤侵蚀量22.4亿t。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总量居中国七大流域之首。水力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1.5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0%;中度侵蚀面积为21.2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强力侵蚀面积为7.6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6.jvzquC41yy}/q|lgq0io1ytuv1g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