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几千年: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与我国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多山的地形特点和季风降水的不稳定等诸多自然背景因素有关,更与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等诸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加速侵蚀密切相关。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栽培起源区之一,中国农业自12000年前出现以来,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掠夺式农业,约BC500年以前)、传统农业(循环式农业,BC500-AD1950年)和现代农业(投入式农业,1950年以后)等3个发展时期。农业的发展在养育了具有多源一体特征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第1个阶段处在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

第2~4个阶段发生在传统农业时期,人为导致的水土流失首先于西汉凸显在北方地区,至唐宋扩展到南方地区,到清中叶随着山地的开发而普遍加重;

第5个阶段发生在现代农业时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但近期水土保持措施已初见成效。

原始农业是从以牺牲天然植被为代价的“火耕”开始的(生荒地),在“火耕”之后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进行进一步的耕作,通过数年的撂荒使地力自然恢复后再重新开垦(熟荒地)。在旱作农业系统的北方和稻作系统的南方,由于具体耕作方式的显著差别,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原始农业时期,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较平坦的地段,人口数量和开发规模有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还构不成严重的威胁,水土流失基本维持在自然侵蚀状态。

西周以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采用游耕方法,至西周时转为休耕方法,即通过土地的自然恢复解决地力耗竭的问题。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工具的普遍使用及牛耕技术的推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大。各诸侯国积极鼓励垦荒使新垦耕地的面积不断增大,加之人口的增加,许多地方出现“土地狭小,,民人众”的土地紧张局面。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出现了多种补偿方法,包括粟后种麦或麦后种粟、豆的复种轮作制,及人工施肥法等。为提高产量,还发展了自流灌溉和汲水灌溉农业。此时土地利用已经包括高地、平地、低洼地3种类型,但坡陀地和低洼地的开发主要在居民点附近。山林、薮泽主要是人们进行采集、渔猎的场所,大部分地区仍是地广人稀,土地紧张也主要是人们不愿到远离居民点的地区开垦土地。水土流失问题虽已显现,但尚不严重。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快速增长时期,人口增加近10倍。扩大土地开垦面积是我国历史上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主要手段。至汉武帝时北方农耕区基本格局已经建立,此后的2000年中,我国传统农耕区北界的位置基本稳定,只是随中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彼此消长而发生一定幅度的摆动,我国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随社会战乱与稳定局面的交替而出现多次增减。

北方地区农业区的扩展,使一部分草地和林地受到破坏,加剧了自然侵蚀过程。在吕梁山以西、六盘山以东的黄土丘陵区,西汉时期的水土流失量已经比较大。《汉书·沟洫志》上曾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表明至少从西汉时起,黄河泥沙含量高的特点已经出现,黄土高原等北方地区农业开垦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较为明显。

对于东汉时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尚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从东汉时期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南迁而逐渐占据黄土高原,使前期被开垦的大部分耕地逐渐恢复成草原,土地利用方式也由农业转为牧业,草原植被得以恢复,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减少了流入黄河的泥沙量,黄河出现安流局面。

相反的观点认为,晋陕峡谷区畜牧业的发展不是减少水土流失,而是加剧了水土流失。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自公元47—220AD的173年间,原始游牧对草坡的压力越来越大,天然植被完全没有修养生息和自行恢复的条件,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导致东汉黄河水患严重,大水记载不绝于史。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主要起因于人类对丘陵山地植被的破坏,开发的次序大体是从平原低地,到低山丘陵,再到深山地区。自夏商至秦汉2000年多期间,农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汉之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自东汉后期至宋元时期,大批中原土民为避灾荒战乱,纷纷逃往南方,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南方地区农田开辟扩大,山泽地逐步被开发。移民开发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破坏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在经历明清之际的人口减少后,清康熙至乾隆的100年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山地的开发强度,尤其是适于山地种植的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外来旱地农作物在清中期普遍推广后,山地开发明显加速。一些地区“遍山漫谷,皆包谷矣”,甘薯“处处有之”,而马铃薯的传入更使高寒山地成为种植区,致使大量陡坡旱地、山坡地、丘陵地被开发,水土流失加重。除毁林开荒外,伐木烧炭、经营木材、采矿冶炼也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原因。至20世纪上半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政局动荡变革,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THE END
0.从水土流失区到绿色“聚宝盆”——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上世纪80年代初赣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山地面积的37%,经过30多年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80年的11187平方公里降至2020年的6949平方公里,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北部的九江市武宁县的长水村,经过“治山、理水、控污”措施的同步实施,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度已达95.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96%jvzquC41pg}t0lhvx0ipo872435248781CXUKkYdzo~P|m[mqR>VI=twu4724;;0ujznn
1.水土流失治理的陕西实践思享汇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50,但土壤流失总量却占到全国的1/5。黄河流域涉及我省的8市1区13.36万平方公里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6133661;7645>10|mvon
2.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连续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央广网重庆4月11日消息(记者陈静)记者从重庆市水利局获悉,根据水利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水土保持公报显示,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连续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快速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持续向好,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jvzq<84pgyy/eww0ep5mqlfn1flul87246653:4v42852=63a7878?54494tj}rn
3.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双降!四川开创水土保持新篇章黄河流域的阿坝州若尔盖县阿西镇夺巴村则实施了达水曲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改善了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四川省黄河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的亮眼成绩。 数据显示,去年,四川省完成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268平方公里,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03%;国家水土保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o8lizy532;8291;9;;;9834ivvq
4.中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概况长江流域是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53.08万km2,占流域面积的29.5%,年土壤侵蚀量22.4亿t。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总量居中国七大流域之首。水力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1.5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0%;中度侵蚀面积为21.2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强力侵蚀面积为7.6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6.jvzquC41yy}/q|lgq0io1ytuv1g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