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北纬34°~40°,东经105°~115°, 水土流失,塬、梁、峁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亦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区域定位时一般记为东经105°~115°),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均为世所罕见。
高原上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
①山西高原。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有许多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米,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主要的河谷盆地有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
②陕甘黄土高原。吕粱山和六盘山(陇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积顶面海拔一般在1 000~1 300米。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自然地理景观最典型地区。
③陇西高原。六盘山以西,高原海拔约2 000米,黄土厚度逐渐增大,成为波状起伏的岭谷地形。
黄土高原沟间地地貌
塬是黄土堆积受流水侵蚀残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如泾河上游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沟谷强烈侵蚀后称为破碎塬。在大的地堑断陷谷地里,断裂往往呈复式阶梯状。覆盖其上的黄土塬称为黄土台塬。黄土台塬通常保存较完整,如汾渭断陷谷地里的黄土台塬。粱在平面上呈长条形,顶部宽度不大,多数仅长几十米到数百米至数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梁的横剖面略呈穹状,坡度多在1°~5°,梁顶以下有明显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平面上呈椭圆或圆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达20°左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黄土梁峁区亦称黄土丘陵沟壑区。
(陕北吴起县白豹乡境内的峁,摄影师@许兆超)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黄土堆积前基岩古地形控制。塬的基底多在开阔盆地中,地势较平坦,各时代的黄土呈连续堆积,黄土厚度较大,古土壤层较平坦,因而塬面甚为平缓;梁、峁地貌多分布于古盆地的边缘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较大,后期覆盖黄土遭侵蚀成为丘陵地貌。梁、峁在同一地区内往往交替出现,或以梁为主,或以峁为主。两峁之间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为墕。若两沟头相向溯源侵蚀成长脊状,称为崾崄,崾崄也常出现于塬和梁间。
此外,还有黄土墹(黄土覆盖的谷底平地),主要分布在陕北白于山和甘肃省东部的河源地区。马兰黄土充填了古河沟长条凹地,尚未被现代沟谷切开,宽几百米至数千米,长达几千米至数十千米,成树枝状格局组合。黄土墹受现代流水侵蚀沟的破坏,谷坡两侧仍保存着局部平坦地形,则称黄土坪。
黄土高原沟谷地貌
黄土高原沟谷发育,被沟谷蚕蚀的面积已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沟谷地貌按其大小、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
沟谷的发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蚀和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切加深沟谷,溯源侵蚀延伸沟长,块体运动展宽了沟谷。每当暴雨,溯源侵蚀速度加快,沟坡块体运动活跃,其主要方式有泻溜、崩塌和滑坡等。泻溜多发生在35°~40°的坡面上,土层因受干湿、寒冷和冻融交替而松动,受重力影响顺坡下溜。崩塌是谷缘陡崖因雨水和径流沿垂直节理下渗,通过潜蚀作用,使土体失去稳定而致。滑坡是谷坡上大量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滑下的现象,谷坡上造成圆弧形的陡崖和坡脚庞大杂乱的滑坡体。滑坡体积达数百万乃至成千万立方米,有时堵塞沟谷,截断水流,形成天然湖,称为“聚湫”。黄土高原沟谷重力侵蚀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质补给流水,黄土泥流非常活跃。
黄土高原黄土微地貌
黄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下渗,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破坏了黄土结构,形成洞穴,并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者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黄土碟分布在平缓地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形似碟状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径10~20米,深与直径之比约1:10。由于地表水下渗,溶解了黄土中可溶矿物,并把粘土微粒带到土层下部,破坏了土层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土层围绕中心缓慢下沉压实。陷穴是一种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当地表水汇集到节理裂隙中,由潜蚀作用形成洞穴,称陷穴,按其形态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和串珠状。黄土桥是溶蚀和侵蚀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残留的洞顶形如拱桥,故称之。黄土柱是地表水沿着黄土垂直节理溶蚀和侵蚀,残留柱状或塔状的黄土土体,一般高数米或十余米。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目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变化在8~14℃,全区日均温l0℃以上活动积温为2 000~3 000℃,无霜期120~200天。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东南多于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于7、8、9三月。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强度每分钟可达2.4毫米,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达100~200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高原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主要土类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黄土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盖率仅5%。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落叶阔叶林及少量针阔混交林。沟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碱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农业垦殖条件最好的地区,如关中盆地、晋中、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甘肃和晋西北条件差,一般仅能种植耐干寒的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结历代劳动人民水土保持的经验,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和沟道的输沙特性,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水土保持的方针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考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与治理
考点2: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考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与治理
(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回答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53.0
无明显洪峰
80.3
无明显洪峰
100.1
无明显洪峰
73.2
无明显洪峰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2021·大庆高三一模)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受流水强烈侵蚀后呈现“千沟万壑”的景象。下表为该地区某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单位:km2)在不同海拔的分布情况。根据材料完成4~6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土壤侵
蚀类型
高程/m
<300
300~350
350~400
400~450
450~500
>500
微度
1 118.45
1 060.87
612.66
378.83
220.55
210.44
轻度
52.35
109.64
19.18
7.15
2.77
2.11
中度
46.67
156.58
46.22
24.50
11.05
8.75
强烈
12.14
93.50
46.98
26.94
32.32
8.07
极强烈
1.20
27.73
47.02
42.77
23.46
13.65
剧烈
0.04
2.63
11.77
17.19
10.33
8.15
4.该山地丘陵区最有可能位于( )
A.山东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浙闽丘陵
5.根据材料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增加,微度侵蚀不断减少
B.高程小于300 m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450~500 m的侵蚀面积最小
C.轻度以上呈土壤侵蚀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D.300~400 m的区域为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6.下列关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
B.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易被侵蚀
C.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地表侵蚀强烈
D.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考点2: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中国荒漠化分布范围广、种类多,主要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三类。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出现了荒漠化时空演变的差异。读1975-2000 年、2000-2017年荒漠化演化图,完成1~2 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类型以沙质荒漠化和盐碱质荒漠化为主
B.水蚀荒漠化广泛分布于我国川、陇、贵、云等省级行政区
C.绘制荒漠化的演化分布图需要用GPS和GIS信息技术
D.荒漠化的类型与气候、人类活动及地下水的矿化度等有关
2.2000-2017年与1975-2000年相比,有关我国荒漠化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呈现发展区减少,稳定区增大的趋势
B.华北平原因南水北调,盐碱质荒漠化得到改善
C.东北地区风蚀明显增强,湿地、草地、林地退化严重
D.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明显增强,对耕地、草地和胡杨林危害很大
(2021·南昌高三模拟)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埋尼龙网方格沙障会导致沙障防护功能基本丧失。如图为划分成6个地貌部位的某一流动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
D.治理成本低
4.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A.增加降水 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位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5.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 )
A.Ⅰ B.Ⅱ C.Ⅲ D.V
6.(2020·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考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与治理
1.B 2.B 3.D
【解题流程】
4.D 5.B 6.C
解析:第4题,读题干可知,该地区是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浙闽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故土壤呈酸性。故选D。第5题,据表可知,随着海拔的增加,微度侵蚀不断减少,A正确,不符合题意;在300~350 m处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在>500 m处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小,B错误,符合题意;轻度以上土壤的侵蚀,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C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300~400 m的区域,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6题,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A错误;该地为红壤,土壤黏重,B错误;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地表侵蚀强烈,C正确;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人为原因,南方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但放牧较少,D错误。故选C。
考点2: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D 2.A
解析:第1题 ,我国荒漠化类型以沙质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为主,A错误。甘肃简称陇,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蚀荒漠化分布较少,B错误。绘制荒漠化的演化分布图,需要用RS和GIS,C错误;荒漠化的类型与气候、人类活动及地下水的矿化度等有关,D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我国荒漠化呈现发展区减少,稳定区增大的趋势,A正确。华北平原为荒漠化稳定区和发展区,盐碱质荒漠化并没有改善,B错误。东北地区水蚀明显增强,湿地、草地、林地退化严重,C错误。结合图例可看出,塔里木盆地为荒漠化减弱区,D错误。
3.B 4.B 5.D
解析:第3题,生物措施需要在适宜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下才可行,而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不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B正确。第4题,机械防沙措施是通过沙障的形式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削减风力,减轻风沙危害,B正确。第5题,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因此图中Ⅰ、Ⅱ、Ⅲ部位处于沙丘的迎风坡,而Ⅴ处于该沙丘的背风坡,故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Ⅴ部位。D正确。
6.【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