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气地植土水):
①气: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 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地:地形崎岖坡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 加剧水土流失;
③植: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保持较差;
④土:黄土质地疏松 → 易受侵蚀
⑤水:多急流→流水侵蚀严重
⑥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 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因素(过度,不合理):
①人口增加 →过度垦荒、放牧、历史上营造宫殿、过度砍伐森林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 轮荒、开矿(在自然基础上,加上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加剧该地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所示:
(1)淤积危害:水文变化 → 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2)侵蚀危害: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3)生态恶化:植被退化:植被减少、逐渐消失
气候恶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如地貌变化会影响到水文变化,地貌变化又受到土壤侵蚀影响,土壤侵蚀还会使得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气候恶化。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护坡:①工程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②生物措施:陡坡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2)固沟:①工程措施: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②生物措施: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3)保塬:①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②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
③管理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往往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mm
38℃
10%
205kg
1.02亿kg
1995
10%
478
450mm
42℃
35%
135kg
0.97亿kg
1.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南疆盆地
2.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风沙危害 C.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
3.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
A.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气温年较差大
C.地形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小流域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流域相当于一条河流的完整流域 B.小流域治理中主要采取生物措施
C.小流域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D.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对小流域治理的影响不大
5.上图,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土地利用和治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C.丙处应植树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
某生态脆弱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7.该区沟壑底部分布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度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8.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
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
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
10
15
20
30
40
50
60
梯田减沙比例(%)
28
50
67
82
89
92
94
注:梯田减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
(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答案】1、C 2、D 3、B 4、C 5、B 6、D 7、B
8、(1)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绘制即可。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二、东南丘陵水土流失
1.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 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地:地形崎岖坡度大,易产生水土流失;
③植:陡坡开荒,植被破坏;
④土:土层薄,肥力差;
⑤水:水流急→ 水力侵蚀严重
(2)人为因素:
①人口增加 → 过度垦荒、过度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陡坡开荒(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加剧该地的水土流失)
2.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所示:
(1)淤积危害:水文变化 → 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2)侵蚀危害: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泥石流
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3)生态恶化:植被退化:植被减少、逐渐消失
气候恶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如地貌变化会影响到水文变化,地貌变化又受到土壤侵蚀影响,土壤侵蚀还会使得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气候恶化。
3.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的修建;
②生物措施:造林以用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
③管理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推广沼气)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赣州(下图)过去治理崩岗效果不佳,近年来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烂山地貌变绿水青山,并助推当地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赣州综合治理崩岗的对策是( )
①种树不种草②山上与山下同治③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④禁止农林开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赣州崩岗区百姓靠“生态饭”鼓了腰包,当地农业适宜发展( )
A.水稻种植业 B.高山畜牧业 C.水产养殖业 D.特色林果业
【答案】1.C 2.D
【解析】1.综合治理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山上与山下同治但治理措施应该是不同的,①错误,②正确;综合治理应该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③正确;全面禁止农林开发无法保障崩岗区百姓的利益,不可取,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C对,排除ABD。故选C。
2.据图可知,赣州崩岗区位于山区,山区植树造林可以减轻水土流失,所以当地农业最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D对;水稻种植业适宜在平原地区发展,A错误;高山畜牧业适宜在气候相对干旱的山区发展(赣州崩岗区位于我国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B错;水产养殖业适宜在湖泊库区发展,C错。综上所述,D对,排除ABC。故选D。
三、西南喀斯特地貌石漠化
1、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②地:南方喀斯特地区,多陡坡,易流失;
③植: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④土: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
⑤水:多急流→流水侵蚀严重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2、石漠化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2)管理措施:③建立自然保护区;④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种植业结构;⑤实施生态移民。
剑麻作为一种热带植物,叶片宽大,根系较发达,适应性强。其纤维具有耐盐碱、弹性大等特点,用途广,多用来制作各种工业用品和生活用品,内含的剑麻皂素等可用于抗癌药物的合成,而剑麻残渣可作饲料肥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云南元谋(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干热河谷地区扶贫工作队,针对该地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推广剑麻种植,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下面小题。
1.云南元谋生态脆弱主要是因为(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盐渍化 ②降水较少,蒸发强,气候干燥 ③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④高寒缺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剑麻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体现在( )
①叶片宽大,蒸腾作用强,减少地表径流 ②叶片可拦截降雨,减弱雨水对土壤侵蚀
③剑麻枯叶可以蓄水,延迟地表径流形成 ④剑麻根系发达,强化土壤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改变该地区贫困面貌,该地今后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措施是( )
A.延长产业链,发展剑麻深加工 B.增施化肥,提高剑麻产量
C.大力开采地下水,扩大种植面积 D.开拓剑麻的非洲市场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嘉陵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推测嘉陵江“小三峡”的形成过程。
【答案】1、B 2、D 3、A
4、(1)流域内多泥页岩,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快;(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冲刷作用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且多暴雨,侵蚀搬运作用强;人类不合理活动(采炼场和伐木场),造成植被破坏,碎属物质多,引发水土流失,增加了入河泥沙量。
(2)嘉陵江水系发育,(合川以上)支流众多,径流量大;“小三峡”地区隆起抬升为山地;随着山地的抬升,河流侵蚀,切穿山地,形成“小三峡”。
四、东北地区的生态问题
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南地区
2.图示地区森林遭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①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②水土流失加剧,岩石裸露,风化速度加快
③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增大,气候干燥
④下渗增强,径流量增大,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2)该地区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限制性条件是 ,种植地区向北扩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
(3)针对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4)甲处是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其环境功能有 ,主要保护措施是 。
【答案】
1.A 2.C
【解析】1.从图中气候、土壤、植被、地形等因素可以判断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东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黑土广布,气候冷湿,A正确。华北平原、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没有冻土,BCD错误。故选A。
2.森林遭到破坏,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岩石裸露,风化速度加快,①②正确。森林遭到破坏后,空气湿度较小,③错误。森林遭到破坏后,下渗减弱,④错误。故选C。
3.
3.(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热量条件较差 农业技术(良种)
(3)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
(4)调节气候;蓄洪防洪;降解污染。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防灾意识;建立灾害保障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