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屹立在裸露的龙蟠矶石之上
峭壁起江心,
层台水面浮。
岂堪龙久卧,
但见石长留。
云影轻帆处,
桡声夜渡头。
问津何处是,
一柱砥中流。
这是清朝诗人姜愃《龙蟠晓渡》中描述的鄂州观音阁(纯阳楼)。
龙蟠矶与观音阁
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为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布局得体,构筑精巧,选址别具匠心,700年屹立不倒,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龙蟠矶上稳如泰山
观澜亭下波涛汹涌
2022年这个夏天,长江流域大气环流出现严重异常现象,注定了长江流域又将发生重大干旱事件。据推测本次旱情为61年来最为严峻的一次干旱事件。
层层叠叠的龙蟠矶石
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到8月18日,仅上游重庆市就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嘉陵江也已被晒干露出江底。下游,江西九江,鄱阳湖鞋山水域,湖滩露出。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近期,长江武汉段水位同样创历史同期最低,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
观音阁出现少有的“汛期反枯”现象
被滔滔洪水围困的观音阁(转载网络照片)
按理,往年夏天长江流域进入洪水期,
观音阁虽然处在蟠龙矶石最高之处,依然会被滔滔洪水包围,有的年份甚至被洪水吞没至房檐,十分凶险。
武昌门下的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江心巨石之上,距离岸边尚有千米,距离明清的武昌城的城门武昌门也有2000米远,游客无法抵达,观音阁常年处于关闭状态,不定时由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登上去维护,每到枯水期和汛期,文管部门都要发布禁止游人私自入阁公告。近年汛期,一段游泳爱好者闯入观音阁短视频在网上疯传,鄂州市博物馆发布紧急通告,内容显示,为确保观音阁汛期文物安全,任何人不得私自上观音阁,违者将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观音阁
旱时遥想,回澜更汹涌
观音阁,历数兴衰,在长江上屹立700年,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兴修立阁年谱,我们应该记住下边这些史料和人士。
观音阁正面平视图
据《武昌县志》记载:宋时龙蟠矶建寺,历代有兴废。据史书考证,元代始建龙蟠寺,至正五年(1345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筑台,建成蟠龙矶寺,此为观音阁前身,后正式命名为观音阁。
龙蟠矶上观澜亭
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
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春,观音阁被毁,武昌知县许穑卿率幕僚登临蟠龙矶,叮嘱僧人觉寿的徒弟宗洪与鄂之诸大夫元溪、陈銮等集资重修,并增建纯阳楼和观澜亭。
700年岁月,“桡”声依旧
嘉靖十年(1531年)冬,新任知县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华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黄州,偶望武昌江心有小岛曰蟠龙矶,获知为武昌八景之一,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并捐资千金,嘱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门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水灾严重,“怪风三昼夜,恶浪飞数丈,横捣阁之墙壁,梁栋殿宇边房随浪而逝”,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主持李元科与鄂之居士郑履中合力向民绅商募资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之水小三尺,栋崩椽塌,寸木片瓦无存,适逢木商陈芝生乘木排顺流东下,搁浅于矶头,推不能进,挽不能退,乃捐洋数千,杉木60根,主持张庆义会同地方绅士等重新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