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非洲大饥荒:波及上亿人,惨烈历史罕见东非国家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各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俄罗斯的天然气是欧洲能源支柱,俄罗斯开战后为应对制裁,减少并最终停掉了天然气出口,让欧洲电价飞涨。

而在亚洲和非洲,不少国家则面临着粮食危机。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国际上的粮食出口国,它们一打仗,国际粮价立刻上涨,有不少穷国因此减少进口,让国民饿了肚子。

在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上,非洲的程度最高。

尤其是非洲东部,这里大部分国家都靠买粮食,或者国际社会捐助粮食来维持生存,一旦这个粮食链条断裂,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982年到1985年,非洲就出现过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1984年非洲大饥荒爆发,20几个非洲国家约1.5亿人受灾,最后上千万人死于干旱引起的饥荒和动乱。

东非大饥荒在当时牵动全世界的心,国际民间向非洲大量捐助,尤其是娱乐圈联合开演唱会为赈灾做宣传,迈克尔.杰克逊和众多明星合唱的《We are the world》就诞生在此时。

那么,1984年的非洲饥荒有多恐怖?这场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大饥荒对非洲有着怎样的改变?

在互联网上,一提起非洲的大饥荒,很多人都会配上上面的这张照片——一个头大身子小的非洲小孩趴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后面站着一只秃鹫,仿佛就要上来大快朵颐。

这张照片其实叫“饥饿的苏丹”,是拍摄在1993年苏丹饥荒时期的,并不是1984年东非大饥荒的照片。但是因为画面太过残酷,它已经成为非洲饥荒的代表作。

而1984年东非大饥荒,比起1993年苏丹饥荒更加惨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靠雨季的降水维持运转,雨季往往只有四五个月,短的时候只有一两个月,极端条件下雨季甚至会消失。

东非地区雨季太短,时常会造成干旱,人畜的生存压力很大,所以当地的人口往往聚集在河湖旁边。

20世纪70年代,非洲“萨赫勒地区”,即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到中非地区的狭长地带发生了干旱。这场大旱从60年代末持续到70年代初,造成几十万人口死亡。

“萨赫勒大旱”后,一些气象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发出警告:

可是发生干旱的“萨赫勒地区”不是什么资源富集地区,国际社会对这里没什么兴趣,这个警告被当做耳旁风。

直到10年后,非洲第二场干旱席卷半个大陆,造成世纪大饥荒,人类才明白非洲干旱的恐怖。

从1982年起,非洲大部分地区干旱,以东非最为严重。

这里的降水连年减少,1982年只有前一年的一半,造成马里、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粮食歉收,主粮类粮食减产一半以上,数百万人在饥荒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国家有的还在内乱当中,老百姓在受到饥荒的同时,还要面对战火和独裁政府的摧残。

如果1983年初东非能迎来降水,那饥荒就能得到缓解,但反常的事发生了——1983年干旱还在继续,连降水较多的南部都在1983年遇到了干旱,有的国家一年没有下一滴雨。

从南到北连着的24个非洲国家发生了干旱,除了农业国家颗粒无收外,东非和中非的一些游牧民族也面临危机。

由于自流井和溪水干涸,牲畜无法饮水,大量幼畜死于饥渴,牧民不得不提前将其宰杀,在市场上售卖。

其实,干旱在非洲很常见,连续两年的干旱比较少,但并不是没见过。因此,非洲各国起初并未重视这次饥荒,只把其当成局部事件。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次大干旱过后,接着就是连续的降水,只等下个雨季到来就行了。

但是到了1983年冬天,干旱还在继续,并且比上一年还严重。

这下非洲彻底撑不住了,按照国际组织的计算,从1982年到1983年,非洲大陆一半国家发生干旱和饥荒,这期间有1000多万人受到影响而失去生命。

1984年,大饥荒全面爆发,上千万人离开家乡开始逃难,田野上到处是饿毙的消瘦尸体。

在干旱地区,非洲饥民们所到之处吃光了大地上的一切活物,包括虫子,最后甚至连草根、树皮都不放过。

吃光了这些东西后,一些地方开始吃人,一开始是吃尸体,后来发生了互相仇杀的案例。

伴随着流民,瘟疫开始流行,长期干旱让荒漠里的水源全部干涸,别说人,动物都活活渴死。一些饥民分食了倒毙的动物尸体,最后却得上了传染病。

祸不单行,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难民营里,痢疾流行,饥民一片片地倒下,疾病快速传播,有的难民营本来有上万人,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联合国的志愿者都难以幸免。

1984年饥荒之惨烈,不亚于人类史上任何一次大天灾,人类社会已经难以忽视了。

各国媒体都在报道非洲的惨状,南非和西非地区情况稍好的国家,开始整车往北方输送粮食。但这些物资很难到达灾荒最严重的东非地区,沿途就被饥饿的国家给劫走了。

当时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成为饥荒的中心区域,该国在70年代发生政变,军政府穷兵黩武,在70年代末打了一场“欧加登战争”。

此仗虽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但战争损失高达几百亿美金,让埃塞俄比亚几乎破产。

为了保住国内经济,独裁者门格斯图禁止农业贸易,限制任何商业活动,让国内的贸易链中断,饥荒地区难以得到物资救济。

埃塞俄比亚政府在饥荒爆发时没有任何储备粮食,全国4000多万老百姓,三分之一在饿肚子,五分之一有饿死的危险。

世界著名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在全世界的帮助下,非洲饥荒终于有所缓解,但是并未彻底解决,对于非洲来说,饥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灾难,它不是突然发生的,也无法立刻解决。

非洲在1984年的大饥荒,主因是连续多年的干旱,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非洲的人口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非洲地区以撒哈拉沙漠为界限,北方是阿拉伯人,南方是黑人。在古代,占非洲面积几十分之一的北非沿海地区,这里生活的阿拉伯人口曾比整个黑非洲的黑人还要多。

原因很残酷,因为地中海沿岸的气候比非洲内陆的气候要好得多。

这种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在雨季,且总降水量不太多,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能养活的生物是有限的。

古代非洲文明聚集的地区,就是较湿润的西非地区,以及埃塞俄比亚的湿润草原。

除了这些水源充足的地方,大部分黑人地区都以放牧甚至狩猎为生,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几百上千人,一个国家总体人口不过几万到十几万。

在大草原上,如果遇到极端气候,比如旱季异常延长,那么该地区的人类就很难存活。

这种艰苦的环境让非洲地区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生如“三角贸易”那样的人口净流出,非洲人就使劲生孩子,也不会破坏平衡。

但是19世纪奴隶贸易结束后,非洲人口无处可流,本地总人口开始缓慢生长。在19世纪到20世纪,非洲人口越来越多。

工业时代后,非洲的开发速度加快,西方人在攫取非洲资源的同时,也把现代化的工业成果和社会制度带到非洲,间接促进了当地发展。

20世纪70年代,非洲已经成为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80年代更是每年增加上千万新生人口,这些口都要吃饭,要穿衣,但非洲这口“破米缸”,养不活这么多人。

人口增加后,非洲国家大量开垦耕地,因为无法靠天吃饭,当地农业消耗了大量淡水来种地,造成水资源的危机。

因为非洲没有像样的水利设施,无法利用自然降水,雨季到来时,大量雨水白白流走。久而久之,开垦的农田成为负担,产量不高,浪费水源,更浪费劳动力。

牧业的情况更糟糕,东非草原上有大量游牧部落,人口越多,他们养的牛羊就越多。浩浩荡荡的牛羊大军席卷草原,让牧场无法休养,大量牧场被牛羊连根啃平。

光秃秃的草场无法保护地表水分,就加快了地面的干旱,一些草场不可逆地荒漠化。为了找到新的牧场,游牧民族开始迁徙,最后和农耕地区碰撞,破坏农业地区,和农民发生冲突。

在苏丹南部的达尔富尔地区,世界闻名的“达尔富尔危机”就是牧民和农民的冲突引起的。

当一个地区的自然承载力不堪重负时,生存危机就爆发了。

非洲各国的政府都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效率低下,职能简单,贪污严重,基本只能打仗和收税,防御潜在危机对他们是一种奢求。

大饥荒爆发后,很多非洲地方的政府不知所措,没有联合起周围国家共同解决危机,也没有给民间赈灾,只是报告联合国,等联合国救济。

联合国也从未面对过如此惨烈的饥荒,各国商量对策时,已经有几十万人饿死了。

国际社会在1984年后全面救济非洲,曾筹来上千万吨粮食送到非洲海岸,以解当地的燃眉之急。

但是这些粮食真正能送到非洲饥民手上的少之又少,很多物资堆积在东非和南非的港口,无法迅速转运。

运送粮食的麻烦有几个很突出,首先是非洲非常落后,缺少现代化物流体系,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卡车无法行驶,运粮是个问题。

其次,当时的非洲很不平静,一些国家在饥荒里遭遇政变、内战,各派势力都在争夺粮食,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出手,抢劫联合国运粮车是他们的增收手段。

最后,千辛万苦捐助给非洲的粮食,一部分政府拿到之后居然拿到市面上售卖,很多没被饥民吃到嘴里。

腐败的政府完全不把饥民的生死放在心上,这些事情被欧美的一些记者报道了出来,民间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我们有必要帮助这种地区吗?”

幸好,当时没什么人注意到这种意见,国际社会还是以救人为主,最后埃塞俄比亚的800万饥民大部分得救,只有20-30万人因为饥荒死亡,大部分人儿童和老人、病人。

至于1984年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国际上的数据很不统一,100万是流传最广的数据,该数据包括整个非洲的死亡人口。

80年代,全球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网络时代的大门即将被打开。但是在面对贫困、疾患这些问题时,人类还是没有灵丹妙药。

至于非洲问题,更不是简单的“人道主义危机”,其中包含着大航海殖民时代留下的隐患,也酝酿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危机。

西方人带给了非洲300年的殖民史,在20世纪仍继续剥削非洲的经济,可是发生饥荒后,仍有一些自私的西方人怀疑对非洲的救助值不值得。

大饥荒结束后,因为看到非洲的阴暗面,很多西方国家的确改变了策略,不再蹚非洲这滩浑水。

进入90年代后,非洲也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之中,不仅有饥荒和内战,甚至发生了死亡上百万人的种族屠杀。

西方看着非洲变为地狱,他们以为能独善其身,但现实并非如此。

90年代,非洲难民潮诞生了。

大量非洲人已经对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满,非洲人在危机之下选择移民,而第一站就是离他们最近、而且最为发达的欧洲。

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北上到北非,从这里坐船前往欧洲,目的地是西欧和南欧。

难民潮从每年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甚至不懂外语的非洲人给欧洲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非洲难民潮不减反增,已经成为欧洲最为头疼的问题,每年要掏出几十亿欧元安置和管理难民。

除此以外,90年代后非洲沿海的海盗开始崛起,很多人只知道索马里海盗,但其实西非海盗才是海盗界的“老炮儿”。

非洲海盗们从上世纪末开始劫掠国际商船,打劫物资和现金,甚至连国际邮轮都敢抢,让西方跨国公司深受其害。

非洲的极端组织也在世纪末崛起,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极端分子挑起战争,以外国人为袭击目标,要么杀人,要么截货。

这种密集的、惨烈的报复式犯罪,正是非洲人在被西方世界的非人道一面抛弃的状态下,对西方人的一种还击。

2010年后,全球继续开始对非洲的支援,中国带头对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源解决当地的生存问题,这才是稳定非洲的办法。

在中国的带动下,一些西方国家也终于在联合国的呼吁下重新投资非洲,以求在将来把非法移民送回去。

THE END
0.一张美国西南部地区的航天照片,清晰地反映了干旱环境和流水地貌首先,这是一张可见光遥感照片,我们从航天照片中可以看到,整个区域的色调以黄褐色为主,地表十分荒芜,大部分地区地表裸露,地表自然带以荒漠自然带为主,地表环境十分干旱。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往西距离太平洋并不遥远,但是由于受高大山脉的阻挡,太平洋水汽难以进入,而这里往东距离大西洋的距离又十分遥远,导致区域内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不仅仅是照 jvzquC41yy}/lrfpuj{/exr1r1?9hki6ef745B
1.一百多年前河西老照片(特辑)不过,1910年(宣统二年)3月,《泰晤士报》记者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克服种种困难,深入甘州、凉州、肃州一带,拍摄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甘州、凉州、肃州都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莫理循的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干旱、贫瘠的甘肃以及此地生活困苦的居民。jvzquC41yy}/onnrkct/ew45f;}y2€y
2.老照片再现清末1910年的甘肃(一)晚清时期,陕甘地区因深居西北内陆,交通不便,很少有摄影师踏足这块土地拍摄照片。不过,1910年(宣统二年)3月,《泰晤士报》记者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克服种种困难,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平凉、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出嘉峪关进入新疆,经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一路西行到达伊犁,尔后向南翻越jvzquC41yy}/onnrkct/ew45fc€zd@f
3.2022外媒照片精选茫茫宇宙里这颗星球上的一年新闻频道微光查阅了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CNN等外媒的数百张年度照片,从中寻找同频共振的瞬间,试图通过这一版本的精选,凝视复杂的情绪与意义,探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这是茫茫宇宙里,这颗星球上的一年。 1月1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斯利那加西南部的巴德加姆县举行疫苗接种活动,医护人员福奇亚为一jvzq<84pgyy/{xzvj0io1sxzy1814;641v814;6449e26;6;228/j}r
4.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上部)▲一张泛黄的照片 2020年4月21日,因为霍晓军在群里上传了一张泛黄的天主教合影老照片,李增辉满怀希望地问道:“背面有字吧?”晓军回答: “有字。”代昊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能看看吗?”照片翻过来了,就翻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宜昌宗教史。 ▲照片背后的名字 jvzquC41yy}/onnrkct/ew45d8l{nBs
5.晚清真实老照片图4让人心酸图7非常羞耻图9让人愤怒晚清真实老照片:图为晚清一位官员被八抬大轿抬着出城,前面一群士兵开道,非常的威风。 晚清真实老照片:因为一群因为干旱而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不仅没地方住、也没有饭吃,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还有的人因为几天没吃饭而饿晕在地上,让人非常心酸。 jvzquC41mct/eqnpc0ipo8ftvkimg8>;74?4ajqn0jznn
6.解治龙:用镜头记录会泽易地扶贫搬迁史——看解治龙摄影作品集在《乌蒙山十萬人大遷移——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纪实》摄影作品集中,最早收录的是一张拍摄于2010年4月1日,反映会泽县马路乡遭遇严重干旱的村民从悬崖下的牛栏江背水抗旱照片。照片中,荒凉的大山、崎岖的山路、背水的土坛、衣上的泥巴、忧郁的表情,无一不在诉说着生存环境的恶劣让群众生活贫困,改变贫困是每个基层工作jvzq<84sl0}fpvnpi0io1€men1814<541v814<544:e8;A64394ivvq
7.干旱枯树背景干旱枯树摄影图片干旱枯树壁纸摄图网提供海量的干旱枯树背景图片、干旱枯树摄影图片、干旱枯树正版图片、干旱枯树壁纸下载,搜索干旱枯树图片资源就来摄图网!jvzquC418;?qkl3eqo5uwyncp1viq}t/78?92<3jvor
8.夕阳下干旱的土地裂纹自然风景图片下载觅知网提供夕阳下干旱的土地裂纹自然风景原创图片下载,图片可用做设计、配图、壁纸等场景使用,作品编号:1690428,尺寸为6000*4000像素,格式为jpg。更多自然风景,黄昏时分,夕阳,落日,干裂的地面,地面裂纹,夕阳西下,土地干旱等图片,尽在觅知网。jvzquC41yy}/7:rk|0ipo8ywrkgo1:;;26890qyon
9.(必备)保护水资源教案20篇主持人乙:水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人人都离不开水。如果有一天地球没有了水,会怎样?让我们一起看看干旱地区的照片。 合:水是如此宝贵,它所面临的现状却如此严峻,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保护它,爱护它,节约每一滴水。 <二>诗朗诵:《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 她像乳汁般甘甜。 她让森林青翠欲滴, 她使花朵缤纷灿烂。 她让小鸟歌唱婉转, 她使jvzq<84yyy4vpsx0eqs0{xzygp5ccxmwuj{j|r~wcppjcxfpqz}t0qyon
10.一百多年前河西老照片(特辑)不过,1910年(宣统二年)3月,《泰晤士报》记者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克服种种困难,深入甘州、凉州、肃州一带,拍摄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甘州、凉州、肃州都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莫理循的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干旱、贫瘠的甘肃以及此地生活困苦的居民。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2852h6296813A79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