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措施工农业

一、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受灾体)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

2.洪涝: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台风:热带(温带)气旋,常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

4.寒潮: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二、洪涝灾害类型

1.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2.融雪洪水: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3.冰凌洪水: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

三、地质灾害类型

1.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2.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3.泥石流灾: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四、海洋灾害类型

1.灾害性海浪: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

2.风暴潮: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

3.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五、台风(飓风,龙卷风)(实质:热带、温带气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成因】

1.低纬度广阔湿热的洋面提供大量水汽。

2.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冷下热的大气层。

3.地转偏向力影响。

4.人类活动密集加剧破坏程度。

【危害】

1.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2.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身财产伤害。

3.影响工农业生产,破坏作物,农业减产。

4.好处: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灾。

【措施】

1.建立台风监测系统,加强预警。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防灾减灾法规。

4.加强易受灾地区承受灾害能力。

5.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六、寒潮(实质:快行冷锋)

【成因】

1.西伯利亚大陆性冷气团聚集在高纬度地区。

2.冷空气南下,向暖气团猛烈冲击。

【减弱原因】

1.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

2.南方地区距离风源地远,影响小。

3.青藏高原海拔高,达到冷空气上界面。

【危害】

1.带来大风、雨雪、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2.农牧业减产,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3.封冻路面,阻碍交通。

4.损害电力设施,造成大面积停电。

【好处】

1.有利于减少病虫害。

2.带来大量降雪,提供春季灌溉水源,缓解春旱。

3.提供大量风能,利于风力发电。

4.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

【措施】

1.地膜覆盖作物。

2.保护农牧业基地。

3.提前检修电力设备,保障电力供应。

4.加强寒潮预报工作。

5.完善寒潮救灾应急措施。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量小和蒸发量大)、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不足)、农作物需水季节(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为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危害】:空气干燥、地表龟裂、草地退化、农牧业减产、沙尘暴、火灾、虫灾、工业停产、饮水困难、社会不稳定等。

【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进行水价调节。

八、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1.可燃物:乔木、灌木、草本等枯枝落叶。

2.火险天气:高温、干燥、大风(助长火势,促进大火蔓延)。

3.火源: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泥炭自燃、夏季雷击火。

4.地形:坡向、坡度(坡度大→干燥→火灾)山谷风、焚风效应。

九、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洪涝定义: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所容纳,导致河湖水上涨、漫溢的现象。)

【自然原因】:

1.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

2.地形(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3.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

4.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侵占河道(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治理措施】

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其它: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

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十、地震(衡量指标:震级和烈度)

成因:板块交接,地壳不稳定。

危害: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①震源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③震源和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是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

1.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高、距震中越近、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十一、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1.滑坡

(1)定义: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

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

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成因: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度较差;④工程建设频繁。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自救措施: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十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滑坡: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泥石流:地形陡峻、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大量水流。

1.移动土石引发地质灾害:修路、采矿、城镇建设等。

2.移动地下流体引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地基失稳。

3.触发性诱发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注水诱发地震。

4.工程失事造成地质灾害:水库溃堤、大堤决口。

5.植被破环,导致土质疏松,土体稳定性下降。

十三、防灾减灾

1.灾前准备:监测、预报、预警、预案;防灾意识、保险;

2.灾中救助:自救和互救,救援物资,救治伤员,稳定社会秩序;

3.灾后恢复: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

(一)地质灾害类

1.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3.滑坡的发生机制

(二)水文灾害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我国河流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

(2)人为原因流域内中上游不合理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 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中游河段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使湖泊调蓄功能 减弱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蓄洪能力不足,下游乱挖河道, 水流不畅等

(三)气象灾害

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

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综合防治

旱涝

东部季风区

春夏

主要由夏季风强弱、进退引起

弱——北旱南涝;

强——南旱北涝

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

酷热少雨

抗旱灌溉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抵御台风过境的准备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未到,降水少

干旱少雨

引水灌溉

寒潮

青藏高原

以外的广

大地区

冬半年

强冷空气活动

降温、大风、

雨雪、冻害

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

沙尘暴

北方地区

春季

干旱、土地沙化、大风

沙尘飞扬

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2.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
0.科普看台丨识天气防风险保丰收——2025秋收秋种气象指南编者按:当前,我国秋粮收获已过半,秋播工作正有序推进。打好秋收秋种这场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农事安排如何契合天气气候节奏?气象科技怎样为田间地头“站岗”?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又该如何解读?本期“科普看台”将聚焦这些话题进行相关呈现,让我们共同守护和期待好的收成。 jvzq<84yyy4dex3eoc4dp8prmv532;:321z32;:323=`9<>7;6?/j}rn
1.科普看台丨渍涝旱热病虫害——顺天时行农事护“三夏”佑粮仓尽管今年“三夏”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但未来农业生产仍要关注影响粮食收成的灾害性天气,特别要做好防范暴雨洪涝引发的农田渍涝灾害等工作。 渍涝灾害是指降水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长,造成农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农业气象灾害;又可细分为农田渍害和涝害。农田渍害是指地面没有明显积水,但土壤水分处于明显过饱和jvzq<84yyy4rztu0pgz0mypv146379:1v46379:48a=1;;5480nuou
2.【农民日报】防范气象灾害风险增强农业韧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象灾害趋强趋频,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韧性、推动农业生产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手段、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装备支撑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精准预警不足、统筹协调不够、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建议创新思路方法,完善体制机制jvzquC41kgjb0lfcu0io1||z1sudm46h58::Bj556=5hkkcf2<48n9d59>:9B: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