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让我们科普一个小知识

气象工作者通过不断观测和分析

提供准确的气象预告

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措施

确保农作物茁壮生长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

农业经受着来自天气

这个“小恶魔”的重重考验

为什么即便天不帮忙

我们还能获得丰收呢

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个气象小知识

气象灾害≠农业灾害

什么是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气象灾害可以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两类。

天气灾害:指大范围或局地性、持续性或突发性、短时间强烈的异常天气而带来的灾害。如大范围的寒潮、台风等天气灾害或局地区域所发生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这些灾害常伴随有强风、暴雨和降温等。

气候灾害:指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降水量偏多、偏少而形成的洪灾、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在全国总受灾面积中,干旱灾害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1%;其次是洪涝灾害,占27%。

什么是农业灾害?

农业生产灾害指对农、牧、渔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危害和造成重大损失的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生物灾害。

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高温热害、干热风、低温冷害、冻害、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风雹、龙卷风、台风、风暴潮、寒潮、海冰等。

农业生物灾害主要包括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以及新发现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农作物病虫害、农业植物疫情、赤潮等。

气象灾害为什么不等于农业灾害?

划重点:业内有个共识,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受灾不等于成灾。

在统计上,受灾面积指的是因灾减产一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因灾减产三成以上才能称之为成灾面积。所以,受灾以后会不会成灾,甚至会不会绝收,这中间就有差别了。

可以说,受不受灾是“老天爷”说了算;成没成灾却有很大的人为努力空间。比如,洪灾发生后,农田过水,玉米受淹,如果一周之内能把水排出去,再配合上施肥、打药等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减产。

受灾了,为何没减产?

随着可用手段的增多,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防灾减灾的“打法”。

多部门定期会商,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

选择600个粮食主产县、1200个定点监测田块常年开展苗情、灾情等动态监测,让“知天而作”有依据;

因地制宜培育更具抗性的优良品种,“抗高温热害”就是南方水稻育种的一个方向;

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2022年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让“未雨绸缪”更牢靠;

增强农业重大风险快速应对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包联”指导组下沉一线,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小分队驻扎灾区,让“科学防灾减灾”更到位。

实践证明,有预案、有基础、有机制、有体系,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没有灾害多增产”,这套“打法”行得通。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

我们如何走好

中国式现代化粮食稳产增产高产丰产之路?

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产业,在看得见的未来,农业尤其是大田作物大概率摆脱不了“老天爷脸色”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让我们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上发挥能动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高发频发背景下,我们既要抓住气候变暖、种植带北移等趋势,调优农业布局,扩面积提产量;又要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南旱北涝”等自然灾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灾害监测预警更及时、更准确、更科学,持续增加投入让高标准农田比例更高、抗灾能力更强,不断完善灾害应急工作体系机制让组织更协调、运转更高效。

THE END
0.科普看台丨识天气防风险保丰收——2025秋收秋种气象指南编者按:当前,我国秋粮收获已过半,秋播工作正有序推进。打好秋收秋种这场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农事安排如何契合天气气候节奏?气象科技怎样为田间地头“站岗”?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又该如何解读?本期“科普看台”将聚焦这些话题进行相关呈现,让我们共同守护和期待好的收成。 jvzq<84yyy4dex3eoc4dp8prmv532;:321z32;:323=`9<>7;6?/j}rn
1.科普看台丨渍涝旱热病虫害——顺天时行农事护“三夏”佑粮仓尽管今年“三夏”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但未来农业生产仍要关注影响粮食收成的灾害性天气,特别要做好防范暴雨洪涝引发的农田渍涝灾害等工作。 渍涝灾害是指降水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长,造成农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农业气象灾害;又可细分为农田渍害和涝害。农田渍害是指地面没有明显积水,但土壤水分处于明显过饱和jvzq<84yyy4rztu0pgz0mypv146379:1v46379:48a=1;;5480nuou
2.【农民日报】防范气象灾害风险增强农业韧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象灾害趋强趋频,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韧性、推动农业生产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手段、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装备支撑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精准预警不足、统筹协调不够、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建议创新思路方法,完善体制机制jvzquC41kgjb0lfcu0io1||z1sudm46h58::Bj556=5hkkcf2<48n9d59>:9B: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