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1928年至1932年这一时期时,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的可能是国民党四大军阀的二次北伐、张作霖被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张少帅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以及让中国东北沦陷的9.18事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无疑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除了这些显眼的政治军事事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却往往被忽略的层面,那就是广大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所承受的极度苦难。在这一时期的混战和外患之下,除了“人祸”,人民还不得不面临“天灾”,特别是陕西地区的灾情尤为严重。
灾难的序曲:旱灾
特别是在1928年到1932年间,陕西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旱灾,给整个西北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苦。这五年间,陕西省几乎全年处于灾荒状态,而灾难的影响并不局限于陕西,甘肃、山西、绥远、山东、河南、察哈尔、安徽等多个省份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灾情的波及。然而,陕西却成为这场旱灾的重灾区,灾情最为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降水量原本就不算丰沛。自唐朝时期,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就已逐渐侵蚀着这个地区曾经的丰饶。而到了近代,由于政府统治力薄弱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陕西的灾难变得更加频繁。根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陕西在110年间,竟有84年的年份记录着旱灾,几乎年年受灾。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陕西人民的困境更加深重。
陕西的人民:五年的灾难
民国时期,陕西被划分为关中、榆林、汉中三个区域,辖下92个县,总人口超过1200万。而在1928到1932年的五年大旱中,陕西92个县的人民几乎无一幸免。仅1929年一年,全省就有250万人死于饥荒,40万灾民逃往外地生存,仅被迫卖到其他省份的妇女就超过30万。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县都成为了灾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
《大公报》有过相关的记载,描述了当时陕西全境的饿死情况。在1929年春夏交替的时节,青黄不接之际,许多地方每个村庄几乎都有饿死的村民,甚至有的村庄人口全无,成了“空村”。根据当时的调查数据,虽然统计并不全面,但从各县到各乡,每个地方几乎都存在饿死的惨状。
灾难的根源:天灾与人祸
那么,为什么陕西会遭遇如此严重的灾难呢?首先是天灾。自1928年起,陕西的降水量显著减少,特别是西安的降水量在1932年仅为285.2毫米,远低于常年500至700毫米的水平。降水不足成为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场旱灾并非短期的偶然现象,而是延续了长达五年之久,导致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与此同时,灾区还遭遇了蝗灾、鼠灾、瘟疫、霍乱等多重灾难的侵袭,霍乱的死亡人数就高达10万余人。
然而,天灾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更为深刻的“人祸”。陕西的人民不仅要忍受自然灾害的摧残,还要遭遇军阀的压迫。那时,民国政局动荡不安,军阀割据,权力更迭频繁,冯玉祥、刘振华、吴新田、宋哲元等军阀接连掌握陕西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些军阀不仅加重了对百姓的税赋和徭役负担,还大量征募壮丁,甚至将老百姓送上战场。
面对严重的灾荒,地方政府和军阀无心或者无法采取有效的赈灾措施,反而在财政上加大了对百姓的压榨。即便是灾区百姓急需食物和生活物资时,军阀却只顾自己的政治斗争和战争需要,使得陕西人民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未能得到及时的救助。灾难的加剧,正是天灾和人祸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陕西人民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