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年自然灾害”概述

【摘 要】根据气象、水文、农业、民政和统计部门记录、出版的资料文献,参照水旱灾害的权威性专著,概括其分析、归纳与研究,陈述其灾害发生过程与灾情状况,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全国性大旱,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给农业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与破坏。

【关键词】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干旱

一、概述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全国大旱灾,从气象、水文、农业、民政和统计部门记录的原始资料文献看,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按照国家气象局分析发布和出版的权威性资料文献[1],水利部统计归纳的资料和研究出版的专著[2],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汇编的《中国灾情报告》[3],概括其记载、归纳与研究,陈述于下。

表1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干旱时段、地区和降水距平

l 以上统计依据国家气象局文献、国家气象局提供建国以来历年197站逐月降水量原始资料。

从农业、水利部门统计,以及民政、统计部门汇总数据看,当代研究和出版的资料数据基准,业已完全统一。地面反映的灾情,与气象部门的记载分析,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按照《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8年,“1-8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冀、晋、陕、甘、青与西南川、滇、黔及华南粤、桂等省区。春旱时间长,波及面广,严重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河北省中部、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雨雪……5月中旬……西南、华南及冀东持续干旱。入夏,华东、东北800多万顷农田受旱。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年内,旱灾波及24个省区2236万公顷农田。”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7-9月,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遂“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刘颖秋主编的《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年;文献[4])认为,“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旱情最重的年份”。1959年的大旱,在水文方面有显著的表现。是年,松花江源濒于干涸,丰满水库缺水发电。江、淮出现历史同期(记载)的最低水位。江苏省山区塘堰、小水库干涸37万座(占本省同类型工程的67%)。湖北省塘堰干涸达80%,8月中旬以后小河几乎全干;由于江水奇低,沿长江的121个水闸和161个明口,能够自流放水的也只有50个闸、13个明口。湖南省邵阳、衡阳和湘西州的71万处塘坝,在9月中旬有半数干涸。

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是年3-6月,海河水系的赵王河、潴龙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西辽河通辽站3-6月平均流量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安徽省正阳关、蚌埠和江苏洪泽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阳专区8个县325条大小河流,断流312条。

1962年,“1-9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去冬以来,南方湘西北、粤北、川北、苏北、皖中地区雨雪稀少,2月约有100万公顷呈旱象;3月,旱区扩至豫、鄂、黔、陕等省,共计360万公顷……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呼伦贝尔和乌兰察布地区、晋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区,旱期长达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断、人畜吃水困难……年内,旱灾波及北方为主的24个省区(市)2174.6万公顷农田,成灾面积878.4万公顷。”

人们习惯上将这几年的灾害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从干旱灾害的延伸和转移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干旱灾害,大致延续了四年。时间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黄河流域、西南、华南为主,1961年春夏秋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连续干旱为主;以及1962年春夏、夏秋的华北黄河流域、东北的干旱。人们在谈论和研究中往往忽视了1958和1962年也是较大旱灾年,从宏观角度看,集中在1959-1961年的特大干旱,是有一个发展、高峰、减弱的过程的。

二、1959-1961年的特大干旱在建国初期干旱灾害序列里的地位

1.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2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2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2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P308-309)。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P308,附图1、2)。

附图1

附图2

2.必须强调的是,在建国初期(1949-1961年)旱灾灾情统计序列中,1959-1961年时段,各项统计指标的平均数值,大大高出前10年的平均值:

表2 建国初期平均旱灾灾情统计指标比较

* 据《中国水旱灾害》,P289。

3.可见,尽管1952-53、1956-57年部分省区也有严重的灾害,但建国初期,成灾率大于20%的极旱省区和成灾率在10-15%的重旱省区分布,时间特别集中、且旱区十分广阔的,是在1959-1962年期间。

4.文献[4]《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研究中国农业旱灾的长时期(1950-2001年)变化,归纳认为(P67):“受旱面积的7个高峰期为1958-1962年、1972年、1978-1982年、1985-1989年、1991-1995年、1997年、1999-2001年,均在3000万亩以上。几个受旱超过4000万亩的严重干旱年,如1959年、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均出现在上述高峰期”。而1959-1961年的严重干旱,按时间序列居于诸高峰期的第一峰。

(参看附图3)。

5.文献[5]在对近500年典型场次特大旱灾及规律分析后,结论指出:“1874-1879,1959-1960年的大旱,灾害等级为3级重旱,频率为100年一遇”;1990年代以来,“与1959-1963年相比,全国受灾面积尚未突破1959-1961三年特大持续干旱时3812.5万公顷最低值。”

从资料和分析看,1959-1961年干旱灾害都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

附图3 1950-1990年全国历年受旱、成灾面积序列

表3 1959—1962年累计成灾100万公顷以上的省市逐年统计 单位 万公顷

表中前5名均为我国的农业、粮食大省,干旱灾害的威胁与后果可想而知。

三、干旱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表4 1959-62年主要粮食减产省的减产幅度统计(单位:万吨)

仅仅从主要产粮省的减产幅度(这里既有干旱灾害的影响,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以估计到当时由于减产给这些省本身,或需要他们调出粮食所遭遇到的严重困难了。

当然,和以后的旱灾灾情相比,这几年还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表5 1959-1990年重大旱灾对全国粮食的影响

注:此表属于因旱灾减产统计,数据见文献[2]、[4]

附图4 全国和部分流域1949-1990年因旱灾粮食减产率图

综上所述,1959-61,78,86,88-89年,灾区人均减产粮食的绝对值和减产比例是十分严重的,将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虽然,建国前期的灾区人均减产数额比70年代以来要小一些,但是当年人均产量并不高,当地的减产幅度相当大,国家粮食储备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调剂周转粮食的更多余地。1959-1962年,是因旱灾减产幅度严重的第一高峰期。以1952年以来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粮和减产常例计算,在1959-1961年连续三年每年多减产粮食达838万吨,减产幅度达15%,按以前口粮平均消耗水平,大约空缺了2800万人口口粮。而这个减产幅度,是高于50年来同等受灾率条件下的减产幅度的。

附图5

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197站1950-2001年原始数据绘制,鉴于近50年来全国区域降水量距平、干旱指数均值有所变化,一些地区干旱趋势加增,故研究时段的相应距平值相对有所偏低。

本文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建国以来气象农业灾害与农业经济关系史》分报告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佩芝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

[2] 水利部计划司,《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199-1988)》,1989年8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

[4] 刘颖秋主编,《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年。

[5] 谭徐明,《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第2期。

THE END
0.中国发生十年来最严重旱灾,北方网中国正遭到1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袭击,数百万公顷农田变成赤地,1600多万人缺乏饮水。 这次旱灾是199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有2330万公顷土地受旱。报道说,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发生这次旱灾是因为今年春季中国大部份地区干旱少雨,整个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省今年降雨量比往年减少三成到九jvzq<84pgyy/gwttvj4dqv3ep1yzu}jo1461385812702952937297xjvor
1.1873~1879年中国的旱灾饥荒造成了什么影响?人们怎么度过的?1873~1879年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873~1879年,中国北方发生特大旱灾和饥荒,波及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县,受灾人口特多,累计饿死、病死人数达900~1300万人,是近代灾荒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害。 jvzq<84ov0ypj~3eqo5b1A:77;696?d343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