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这些“大户”的经历类似——曾离开村庄,进城做生意或打工,到50岁左右,难以再找到工作谋生,由于家里负担重,只能回到种地的老本行。曾经进过城的眼界和积累,让他们能看到更多土地的价值,可以响应“规模化种植”的国家政策。但他们缺乏管理规模化农场的经验,也缺乏系统支持,当极端天气来临时,他们反而成为旱情中损失“最惨重的人”。
摄影|蔡小川
迟来的雨
周口位于豫东平原,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沙河、颍河、贾鲁河经年冲刷,留下适宜粮食生长的粘质潮土。这里是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大市,全市面积的2/3都种上了小麦,还盛产玉米、花生、棉花,每年粮食总产量均稳定在90亿公斤以上,被称为“中原粮仓”。
种植大户唐士德就住在周口沈丘县东南部老城镇的一个村庄,从县城开车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村庄北边是当地农民的“母亲河”泉河,以往夏季水流丰沛,如今水位却创了新低。有的河段,水面缩成薄薄小小的一片,浮动着暗绿滑腻的藻,停靠的船只也搁了浅。太阳太毒,村庄道路两旁的树都蔫蔫的,到了傍晚人们才陆陆续续从屋子里出来。
村庄附近的泉河水位降到新低,桥墩处可以看到过去的水位留下的一道道痕迹
沈丘县村庄的土地,一眼望去都是枯黄的麦垛
雨后几天,沈丘县的部分土地仍然有旱情带来的明显裂痕
抗旱井
“大户”的困境
由于没有钱租仓库,唐士德将尚未卖出的麦子堆在家门前
唐士德家中的农具
回到村庄的“大户”们
陈祥正在往播种机倾倒种子,雇佣一次播种机作业,亩均人工费30元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07-12 15:24
他正色道:“
07-12 15:24
应对现实的唯一武器,似乎就是顺天应命的乐观——这是“大户”们从农村到城市闯荡这些年的另一种积累
07-12 15:24
对于他们而言,最紧迫的问题不是每年天气的莫测,甚至都不是眼下的干旱,而是租地成本的节节攀升。
07-12 15:23
大户”的经历类似——曾离开村庄,进城做生意或打工,到50岁左右,难以再找到工作谋生,由于家里负担重,只能回到种地的老本行。曾经进过城的眼界和积累,让他们能看到更多土地的价值,可以响应国家规模化种植的政策,但缺乏管理规模化农场的经验,也缺乏系统支持。
07-12 15:23
润逐年摊薄,杨刚不得已退回沈丘种地,“地里活都是我一个人干,365天,没有一天休息的”。
07-12 15:21
成本统共每亩1100元左右。风调雨顺的话,一亩地最多产1400斤,能卖1500元左右,要遇到点旱涝,一年就白干了。”
07-12 15:20
因为利润太稀薄,承包权不稳定,这些掌握着主要耕地的大种植户,不敢投入更多资金改造生产模式,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反而不如“小农”。
07-12 15:19
但农时和天气不等人。当大旱来临,残败的机井还陷在某个维修或者重建的程序中时,农户得自己面对浇地的问题。和纯粹的小农相比,种植面积更广的农户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07-12 15:18
暴露最多的问题,是抗旱水利设施缺少常规排查、维修不及时,反复多年成为农民的心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