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土地遭永久干旱,我国东北或成下一个危机区

→这是《环球零碳》的1331篇原创

几十年来,全球科学家一直表示,我们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12月9日,联合国科学机构在一份报告中首次警告,燃烧化石燃料也正造成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永久性干旱,潜在的灾难性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水资源的获取,这可能会将人类和自然推向灾难性的临界点。

这份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全球超过75%的土地遭受了干旱,且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永久性的。其中,干旱地区面积扩大430万平方公里,面积几乎比印度全国面积大三分之一。

这里的干旱是一种长期缺水现象,与暂时降雨量低不同,它代表着一种永久性的,持续性的转变。

这些年,全球约7.6%的土地(面积比加拿大还大)跨越了干燥阈值,即从非旱地变为旱地,或从干燥程度较低的旱地变为干燥程度较高的旱地。

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也从30年前的12亿增加到2020年的23亿,相当于地球总人口的30.9%。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科学家们表示,这些变化可归咎于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

来自发电、运输、工业和土地利用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使地球变暖,气温上升正在改变全球许多地区的水循环,影响降雨、蒸发和植物生命,创造了加剧干燥的条件。

图说:2019年退化土地占陆地总面积的地图。

该研究警告称,如果世界不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三分之二的土地储水量将减少。到本世纪末,世界还将有3%的湿润地区变成旱地,且速度正在加快。

那时候,多达50亿人将生活在旱地,同时可耕地也受到很大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和植物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退化。

人们也将面临土壤贫脊、水资源减少、曾经繁荣的生态系统减少或崩溃的问题。

如“拯救土壤”运动组织的首席技术官Praveena Sridha所说,“作为我们农业系统的基础,土壤在养活世界人口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健康的土壤是80 多亿人95%粮食生产的直接必需品 。”

然而,在1990年至2015年间,亚洲和非洲因干旱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巨大,非洲损失12%的GDP,亚洲损失7%的GDP。这两大洲加起来占了全球近一半的旱地人口。

目前,中国已经是拥有世界上最广泛干旱地区的国家之一,面积达39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8亿。

而根据该报告,南苏丹和坦桑尼亚是土地向旱地转化比例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从非旱地向旱地转变总面积最大的国家。

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南部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时,就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因此,在这些干旱地区,更容易发生沙尘暴、野火等情况,如中国东北干旱地区。根据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数据,我国近年来4月份平均有4.7次沙尘天气,5月份有2.8次。在我国的北方地区,2023年沙尘次数较近十年同期偏多。

如果这种情况变得更严重,这造成的后果是,人类被迫迁徙。随着土地变得不适合居住,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农业崩溃的家庭和整个社区往往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家园。从中东到非洲和南亚,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在迁徙,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加剧。

例如,从2006年到2010年,叙利亚经历了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最严重干旱。干旱使农业大面积失败,粮食生产锐减,牲畜大量死亡,让依赖农业生存的农民和牧民面临生计危机。

于是,超过150万人从干旱严重的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求生计,但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无法承受如此大量的涌入者,导致失业率上升、贫困加剧,成为引发叙利亚内战的诱因之一。

内战爆发后,又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和难民危机。可见,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和地缘政治后果。

因此,为了应对干旱这一趋势,科学家敦促成员国“将干旱指标纳入现有的干旱监测系统”,改善土壤和水管理,并“增强脆弱社区的复原力”。

目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会议于12月13日在利雅得闭幕。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急于利用这为期两周的会谈达成全球协议,制止世界土地退化,并开始恢复受影响地区。

然而,从本质上讲,当前干旱的持续性很难轻易解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有助于降低全球气温,但干旱化造成的变化(如干涸草原的蔓延和野火造成的森林消失)即使能逆转,也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唯一能做的是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再做一些补救措施,例如已经实施20多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防止沙尘暴和水分蒸发。

虽然这些措施都不是完美的,但随着全球干旱越来越严重,人类适应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

THE END
0.中国降雨带北移,为何北方还干旱?研究:喜马拉雅山脉方向在改变这就是气候变化的复杂化,气候转变之下的我国降雨格局转变,从大体的趋势来看,我国雨水带北移了,这一点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然而,说到这里,不少人也在说,这北方都干得不行了,这雨水带北移在哪里。 雨水带北移,为何还干旱? 没错,这今年季节性变化之中,其北方少雨也是事实,其中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还是大面积的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7664=9235625>=45960
1.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zl;52627129;
2.中国西北气候干湿变化研究进展胡子瑛等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干湿变化,同样指出近五十年来,西北西部地区呈湿润化趋势,其中冬季湿润化最为显著而西北东部地区呈干旱化趋势,从时间尺度上来看,西北西部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转为湿润期[47]。 4.2 帕尔默干旱指数 帕尔默干旱指数基于水分平衡方程,考虑温度、降水、土壤湿度等因素,能够有效地描述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62::3>59627/uqyon
3.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杜瑞英等[16]利用同样方法研究表明,在不考虑CO2对小麦影响的情况下,由于热量充足,只要水分条件适宜,未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整体都有增产趋势。与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全球气候模式(GCM)相比,区域气候模式在模式验证、时空分辨率、对地形的表述以及模式的不确定性方面有显著的改善,比以往大气环流模式和随机天气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8;?/j}rn
4.黄淮海平原典型站点冬小麦生育阶段的干旱特征及气候趋势的影响摘要: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5个站点,使用相对湿润度指数,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近30年冬小麦各主要生育阶段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干旱特征的气候趋势影响,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除苗期外其他生育阶段干旱由北向南逐渐减轻,在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南部有干旱化的趋势,而北部有干旱减jvzquC41yy}/gltnqiodc7hp1uzyd8hj1jznn872365228xvzd813<5826743=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