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业要持续哺育世界人口,它需要向制造业看齐。幸运的是,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
智能灌溉技术与美国精准种植
汤姆·罗杰斯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央山谷马德拉县的一名巴旦杏果农。
但是种植巴旦木果树对水分要求非常高。6年前,2名荷兰学者的研究计算得出,栽植一棵杏仁树会消耗约1加仑(约为3.8升)水。但这仅仅是果树栽培阶段的耗水量,而且我们要知道,在干旱的加州地区,用水成本极高。
然而,新的科技出现帮助罗杰斯解决了用水难题。他的农场是采用物联网无线技术的新型试点项目。遍布于坚果小树林的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情况,它们把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电脑云端。云计算的结果将直接指导农场的灌溉系统。
这个系统类似于过去用于温室蔬菜栽培的水耕栽培法。基于云端的数据,系统每半个小时就会校准一下水压。此外,它还是水肥一体化的输送管道,通过条带打穿的地方传过去,给每一棵树都喷洒精准的化肥和农药剂量。这个脉冲装置向左右两侧交叉喷洒,让水分更好地吸收。在系统投入使用之前,罗杰斯大概一周浇一次水,而使用了新科技以后,用水量比过去减少了20%,既节省人力,也降低了开支。据罗杰斯介绍,在这之前,巴旦木果园曾经遭受过一场长达4年的干旱,给他造成了持续的经济困难。
同样生长于干旱地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例如开心果、核桃、葡萄,和罗杰斯农场有相似的境遇,它们都在尝试通过智慧农业的方式管理农场,走在精准种植的前沿。不仅仅包括水果种植,如今,农业物联网已经席卷美国中西部大量的玉米、大豆种植带。美国主粮作物的播种、浇灌、施肥和采收均是依靠电脑全自动完成。美国的农场主现在已经不用下地参与农事活动,即使农场就在他们1英尺的生活圈内。
生物基因工程改变美国人的餐桌
农场,开始变得更像工厂,高度自动化的操作保障了农产品的可靠性,降低农作物的自然风险。得益于对DNA技术良好的理解,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受到自动化的严格管控。众所周知,“基因组编辑”已经可以将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传递到一个单一的遗传“字母”顺序力上。而且,这项技术相比作物育种技术更有望被消费者接受,因为作物育种一直依赖于基因突变,而基因技术则采取了一种相对缓慢却更为可控的方式。
了解作物的DNA序列也意味着育种本身可以更精确。技术人员甚至不需要种植成熟的植物,只需要通过基因组就可以找出作物的特性。
这样的技术变革,在硬件、软件和人类协作方式上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室内园艺、水产养殖、畜牧业等诸多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的精准农业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多数环节,未来还将释放更多效能。
短期内,这些改进通过削减成本和增加产量,将提高农民的利润。而且,消费者可以通过更低的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从而重构消费形态。从长远来看, 这还有助于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供答案,毕竟全世界范围内的土壤和海洋资源都是不可逆转的。人类如何应对未来?预计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从现在的73亿增长到97亿。这些人不仅只需要吃,而且逐渐对吃得更好提出需求,因为随着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中产阶层群体也急剧壮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50年农业生产必须增长70%,才能满足预期的需求。而在没有更多可供开发的新耕地的情况下,农产品增长必须依赖于更高的土地收益率。20世纪的全球农业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前夕的产量革命;第二个阶段是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绿色革命,这次革命中引入了机械化和新作物品种、及农业化学物质。
然而,重要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的产量已经停止上升。毫无疑问,现有可以带来收益的最佳地理实践是高原,但目前超出需要改进的技术范畴。另外一种形式是土地的大规模整合利用,如中国正在开展的土地流转革命。
这将是一个挑战,无论农民对于它是持怀疑还是支持态度,精准种植和基因重组学都是目前已知的全人类面向未来农业的希望。变化正在发生。
英文原稿来自《经济学人》·科技季刊,大气候农业独家编译,内容有删改。